中新社南寧3月30日電 題:如何從“廣西三月三”讀懂壯族文化?
——專訪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黃鳳顯
作者 蔣雪林 林浩 韋佳秀
農曆三月三是壯族傳統節日,涵蓋豐富的民俗風情、藝術形式和文化底蘊。3月31日至4月28日,2025年“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活動即將揭幕。“廣西三月三”文化是什麼?如何從“廣西三月三”傳統節日中讀懂壯族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黃鳳顯近日就此接受了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三月三”文化是怎樣形成的?具有何種特色?
黃鳳顯:“壯族三月三”要從“圩”字講起,“圩”就是稻作文化中民眾集中進行水稻種子和勞動工具交易的場地,最初是以物易物,後來演變成以貨幣來交換實物。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一般天氣都很晴朗,百花盛開,更適合戶外活動,同時,適逢春耕時節,壯族先民們自發聚集在一起互通有無,人山人海。
由於趕圩路途遙遠,有的人頭天晚上出發,要走很長的路才到集市,需要充饑耐餓的食物,因此美味又好看的五色糯米飯等美食,逐漸成為民眾青睞的食物。大家圍坐一堂,飲酒交流,農曆三月三逐漸成為親朋好友聚會的日子。
圩市的聚集,也吸引眾多青年男女著盛裝加入,希望找到意中人。壯族民眾表達愛意首選的方式是唱山歌,起初是少數人唱,後來唱的人越來越多,出現單人對唱、多人對唱、村對村唱,甚至片區與片區對唱的形式,這是廣西“歌圩”的由來。
除了上述活動,壯族青年在農曆三月三還舉辦很多體育活動。其中,搶花炮被稱作“東方橄欖球”,寄託大家圖吉祥、希望生男丁等寓意。如今,打陀螺、拋綉球、打銅鼓、打扁擔等活動也相繼出現,這些體育活動體現了壯族民眾熱愛生活的心態。
節日期間,壯族民眾還有拜山、祭祖的習慣。由農具交換的市集,到男女青年對歌的“歌圩”,再加上節日期間的祭祖習俗,“三月三”逐漸形成為壯族民眾的重要傳統節日。

中新社記者:如何傳承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壯族三月三”?
黃鳳顯:“壯族三月三”與稻作文化緊密相連,是壯族祭祀祖先、倚歌擇配的傳統節日,既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又有深厚的文化內涵。2014年,“壯族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如今,經過多年精心打造,“壯族三月三”成為具有壯族特色的節慶活動,特別在壯族發源地之一的南寧市武鳴區,該活動已成為文化品牌項目,每年參加歌圩的民眾達10萬人以上,推動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邁上新台階。
中新社記者:“廣西三月三”傳統節日熱鬧非凡,其過節方式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特殊意義?
黃鳳顯:壯族民眾無論採取哪種方式,用什麼道具過節,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以綉球為例,其前身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青銅鑄造的古兵器“飛陀”。隨著社會的發展,在農曆三月三拋綉球,已成為一項傳遞友誼和愛意的體育活動,綉球的花紋樣式也更加多樣美麗,成為廣受歡迎的伴手禮。
銅鼓原本是一種禮儀樂器,之前常在祭祀活動中使用。如今,壯族藝術家對傳統銅鼓進行改良與研製,成為可與西洋樂器同時演奏的民族樂器,受到觀眾的歡迎,成為深具特色的表演項目。在農曆三月三歌圩上,銅鼓聲聲震耳,伴隨著歡快的節奏,人們盡情地跳著舞著,將這一盛大節日裝點得更加絢麗多彩。
唱山歌是稻作文化中,由壯族民眾在勞動之餘抒發情感而產生,因廣西多山,在山上勞作時唱的民歌被稱為山歌。山歌也是壯族文學的代表,它的藝術性很強,象徵、隱喻、排比等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比如劉三姐歌謠,詞彙特別豐富,表達的內容新鮮且通俗易懂,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中新社記者:廣西如何利用這一民族傳統節日,吸引境內外遊客前來體驗?
黃鳳顯:要吸引境內外遊客參與“廣西三月三”活動,讓更多人前來觀光旅遊,我們不能為過節而過節。
從“三月三”文化的歷史傳承來看,最大亮點是山歌傳唱,廣西民間有非常優秀和豐富的山歌,很多音樂人都致力於山歌創作,但近年來,廣西被廣為傳唱的新山歌並不多,我們應突破壯語和山歌音節上的固有限制,爭取每年創作出一首耐聽、外界易於接受的山歌,通過新的傳媒形式推廣,讓更多青少年愛上山歌,通過山歌瞭解和走進廣西。
中新社記者:“三月三”期間,廣西沉浸在民族大聯歡的喜慶氛圍中,這對廣西進一步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建設有哪些啟示?
黃鳳顯:“廣西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節日,毛南族、仫(mù)佬族等民族也過“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舉辦“三月三”慶祝活動的時候,歷來非常歡迎漢、瑤、侗等民族民眾共同參與,這本身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具體體現,也是推動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的生動實踐。
過節期間,各民族實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而且非常自然和諧圓滿,湧現出很多感人的故事,不同民族之間的兄弟情誼更加親密,這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建設有非常特別的意義,值得不斷推廣。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廣西相繼在美國、英國等地舉辦“三月三”主題活動。如何讓外界通過“三月三”傳統節日讀懂壯族文化?
黃鳳顯:稻作文化是“廣西三月三”具有獨特國際傳播價值和效應的基因。目前,全世界有約三分之二的人在吃大米,對稻作文化感興趣。
廣西是稻作文化的發源地,早在16000年前,廣西隆安的壯族先民就開始馴化野生稻,成為世界上最早的野生稻馴化地之一。“廣西三月三”節日文化和稻作文化聯繫密切,傳遞著壯族先民們的價值觀和生命觀。
廣西可以把“三月三”和稻作文化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打造一批山歌、電影、動漫等與世界接軌,受年輕人喜愛的文化產品,讓外界讀懂壯族文化。
無論西方還是東方民眾,通過稻作文化這把鑰匙,都能完整而客觀地瞭解壯族的語言及文化,進而瞭解壯錦、山歌、銅鼓這些壯族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