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會2025年「兩會」前瞻 融入國家發展  推動灣區建設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2月23日訊)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工聯會會長吳秋北,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工聯會理事長黃國,全國政協委員、工聯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光如今日(2月21日)舉行工聯會「兩會」前瞻記者會作重點簡介。工聯會將在3月初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兩會)期間提交22項建議、提案和社情民意內容,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灣區建設。

吳秋北重點介紹三項建議,包括:擴展「一簽多行」至粵港澳大灣區內更多城市的建議;關於加強內地輸港建造業勞務中介公司監督管理的建議;以及關於在河套區研究建立大灣區中醫藥行業合作研發中心的建議等內容。

吳秋北指出,「一簽多行」可帶動香港旅遊業發展,刺激內地居民赴港,帶動整體灣區的經濟活力和便捷內地民眾的出行需求。隨著香港的交通和接待能力的提升,「一簽多行」具備擴展灣區其他城市的條件。建議除現時深圳市外,選擇以廣州市為試點試行「一簽多行」的第二個內地灣區城市,可先以廣州戶籍居民試行簽注,再逐漸開放持廣州居住證的非戶籍居民申請簽注;期望能最終擴展至大灣區範圍內的內地城市居民均可辦理「一簽多行」簽注赴港。

至於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現時已輸入逾九千名建造業外勞赴港工作,兩年間,外勞遭受不同程度剝削,歸納為三大問題:兩地法律協調不足、住宿管理及支薪流程層層盤剝問題。吳秋北建議,參考香港註冊建築工人名單制度,赴港內地勞工直接在勞務經營公司登記註冊,香港公司則只能從登記名冊招聘外勞;並應成立以工會主導監督視窗,內地與香港工會互通個案資料,聯合香港政府及相應地方政府提供勞資糾紛支持及協助調解。

吳秋北指出,大灣區擁有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但存在科研領域分散、標準不統一、國際化不足等問題。而河套區地處深圳與香港交界,享有跨境政策便利,可依託深圳的產業轉化能力、香港的國際化科研環境及澳門的中醫藥海外推廣管道,打造「內地+香港+國際」聯動的中醫藥創新樞紐。因此,他建議:聯合內地有關醫療衞生部門、內地高校、內地醫藥集團、香港醫療部門以及香港具中醫藥專業的高校,共同在河套區籌建大灣區中醫藥行業合作研發中心,結合各自所長,建立集「基礎研究、技術轉化、標準制定、國際認證、人才培養」於一體的世界級中醫藥合作研發中心,推動大灣區中醫藥產業高品質發展,同時發揮「香港超級連絡人」角色,助力中醫藥走向國際。

黃國重點介紹了兩項提案及一項社會民意,包括:關於督辦《南沙方案》深度落實的提案;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新質生產力職業教育培訓學校和實習基地;以及關於設立港人在內地遇事求助機制的社情民意等。

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戰略部署,國務院於2022年6月印發實施《南沙方案》,支持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台。黃國指出,今年是驗證《南沙方案》首階段發展目標的重要時期,深入學習貫徹三中全會精神,深度落實《南沙方案》,需要進一步推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因此建議設立督辦《南沙方案》深度落實機制,促進粵港合作專班採取「先易後難」方針,加快取得更多標誌性成果;訂立南沙—香港培訓體系,擴展職業技能互認;放寬執業及投資限制促進醫療協作。

黃國表示,為落實香港「八大中心」角色定位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但高端人才不足,中端職業和勞工人手方面均需謀劃未來。現時小、中、大學在大灣區已有學校提供銜接香港的課程,然而職業培訓這一塊仍然空白。因此,建議構建頂層設計與協同機制: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跨區域協調機構;推行具有大灣區特色的「在港理論授課,灣區體驗實習」學徒制教育實習體系;完善大灣區兩地學歷、資歷及工作經驗的互認機制:制定大灣區統一職業能力框架,建立覆蓋「技能認證-學分互認-跨境就業」的灣區職業能力標準體系。

另外,黃國指出,越來越多香港居民選擇到內地工作、生活、升學和養老等,伴隨產生的民生問題也急需關注,例如跨境匯款、爛尾樓、房產糾紛、兩地政府文書不互認、出入境政策和經商等事宜,工聯會在過去數年總共接獲近千求助個案,在香港沒有政府部門讓市民求助、諮詢,對港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港人促進大灣區建設、對內地制度政策的信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不利營造兩地和諧關係。因此建議:設立專責機構或部門,接受港人在內地特別是灣區內地城市遇到的社會民生事務的求助、諮詢和投訴,並積極協助解決,及時化解矛盾,增強港人信心。

馬光如重點介紹兩項社情民意及一項提案,包括:關於成立大灣區非緊急轉運服務中心;關於設立港澳長者灣區九市交通優惠通用卡;以及關於建立專業服務一站式資訊服務平台的提案等。

由於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推出「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以深圳為試點,其他大灣區城市內地港人對非緊急轉運服務亦需求殷切。因此建議成立「大灣區非緊急轉運服務中心」,提供資訊、監管市場服務規範、服務素質、車輛安全規格等,並開通緊急服務熱線和服務網站、小程式等,提高內地港人對服務及平台的認知度,並更好了解及安心使用非緊急轉運服務。

現時大灣區各個城市凡有居住證的內地港澳長者享有當地免費或優惠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安排,但未能享有跨市公交優惠福利。沒有居住證的內地港澳長者,則未能享有公共交通優惠。馬光如建議:灣區九市聯合發行一款以固定價錢售賣的「大灣區長者優惠通用卡」,方便長者於九市間出行,更好支援到內地養老的港澳長者。

馬光如指出,現時香港會計界、法律界人士選擇在灣區執業日漸增加,但缺乏宣傳平台以及對外展示的平台及機會;目前沒有官方平台讓落戶企業查找香港的專業人士提供相關服務,因此建議構建「專業服務一站式資訊服務平台」,在內地相關部門的構建和領導下,匯總大灣區執業的香港律師、香港會計師等香港專業服務行業人士的清單,並接入粵省事、廣東政務服務網等公共政務服務平台,讓大衆,企業等可以更容易認識、聯絡相關專業領域的人士,發揮雙贏作用。

工聯會在「兩會」期間提交22項建議、提案和社情民意內容:

1. 關於設立港澳長者灣區九市交通優惠通用卡

2. 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家園、便民利民的建議

3. 擴展「一簽多行」至粵港澳大灣區內更多城市的建議

4. 關於規管房產項目開發交易流程的建議

5. 關於加強內地輸港建造業勞務中介公司監督管理的建議

6. 關於建立專業服務一站式資訊服務平台的提案

7. 關於在河套區研究建立大灣區中醫藥行業合作研發中心的建議

8. 關於貫徹落實《支持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的實施細則》的建議

9. 關於成立大灣區非緊急轉運服務中心

10. 優化港人內地民事訴訟送達開庭文書的建議

11. 減低香港長者入住內地安老院舍的成本

12. 關於內地創業申請經營許可優化的建議

13. 海關簡化隨行小型行李的檢查程序的建議

14. 統合大灣區內各地機場定位的建議

15. 關於內地與香港兩地文書互認安排的建議

16. 關於督辦《南沙方案》深度落實的提案

17. 關於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新質生產力職業教育培訓學校和實習基地的提案

18. 關於設立港人在內地遇事求助機制的社情民意

19. 關於進一步深化灣區醫療、安老合作促進「內聯外通」的社情民意

20. 關於建立健全職工精神健康保障的建議

21. 關於進一步推動灣區一體化的建議

22. 關於加強吸納香港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一國兩制」歷史文化教育內容的建議

來源:香港工會聯合會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