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常健、唐穎俠:人的尊嚴觀如何在中華文化中傳承開新?

中新社北京11月29日電 題:人的尊嚴觀如何在中華文化中傳承開新?
——專訪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唐穎俠
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舉辦。維護人的尊嚴,被普遍認為是確立人權的基礎和目的。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五次提到“尊嚴”的概念。

“中華文化中有關人的尊嚴的學說源遠流長,先秦時期‘人為貴’的主張是對人的尊嚴最具代表性的表述。”近日,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唐穎俠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表示,中華傳統文化的尊嚴觀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實現返本開新,對當代中國人權觀產生了多方面影響。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人的尊嚴觀是如何起源和發展的?

常健:在中華文化的遠古時期,神靈崇拜佔據重要地位,如商代人篤信神靈,以占蔔獲取神靈指示,其統治者相信祖先與天帝同在可保王位穩固。周伐商紂時提出“以德配天”,周代統治者開始更多關注天下蒼生,對後世產生重要影響。至春秋時期,“人為貴”理念興起,先秦文獻中多有相關主張和爭論。後世歷代思想家從多個角度論證“人為貴”。

其一,人為“天地之心”,有理性智慧。孔子提出“人者,天地之心也”,《禮記》中也有相關表述,孟子認為人類有心思之官能思維,荀子認為人有知性可以知物之理,東漢王充、三國王肅、北宋張載、明代王陽明等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強調了人的心靈和理性智慧。

其二,人具備道德思辨能力。荀子認為人區別於禽獸的高貴之處,在於能够辨倫理、明道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董仲舒進一步認為人在道德上的自知之明是人的高貴之所在。

其三,人有四端,具備道德選擇和發展潛能。孟子認為人生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個善端,可發展為仁、義、禮、智“四德”,且這種發展道德的潛能人人平等享有。儒家認為人有“善端”,所以需要道德教育。

其四,人受命於天,行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性。董仲舒以人的生理結構與天時地貌對應論證人的高貴,認為“唯人獨能偶天地”“唯人獨能為仁義”;宋明理學的周敦頤、程頤、朱熹等也有相關論述。

這些論證構成了中國古代尊嚴觀的四個層次,形成了“道德尊嚴觀”。其價值主要在于,首先將人的道德自覺和責任意識作為尊嚴的基礎,指明了人之尊嚴的重要維度,人是具有道德自覺和責任意識的存在,這是人享有人的權利的重要先決條件。其次,以人的道德發展潛能作為尊嚴平等的依據,區分了人的道德發展潛能和道德踐行實現,前者為人人平等的人格尊嚴提供了人性基礎,後者決定了現實的道德地位和評價。最後,在中國古代社會關係中定義人的尊嚴,預設了“社群的”個人概念,通過個人在家庭等關係中的行為實現價值和尊嚴,且尊重他人尊嚴也能確認自己的尊嚴。
中新社記者:近代以來,西方自由、人權等觀念傳入,中國傳統的道德尊嚴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常健:近代以來,隨著時代變遷和西方自由觀念傳入,中國道德尊嚴觀發生了視域擴展。

明末清初黃宗羲分析了“心”的“無本”與“萬殊”,強調人心自由,王夫之繼承“人為貴”思想,強調人為“天地之心”,人有“自知之明”和“日新之命”,主張“天人相分”,人具有主動創新能力,在社會中可自主自立。

嚴復和章太炎最早將西方“自由”觀念介紹到中國。嚴復將自由定義為“各盡其天賦之能事,而自承之功過者也”,提出“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強調要為個人自由劃定界限,處理好個人自由與國群自由的關係,認為當時中國應將國群自由置於小己自由之前。章太炎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掘自由元素,認為莊子的“無待”體現自由精神,孔子以來的“依自不依他”精神是傳統文化中的自由精神,通過對“自性”的分析強調個人獨立性和人格權利保護。

在維新運動中,康有為和梁啟超早期認為“數百年來世界之大事,何一非以自由二字為之原動力者耶”,後期則認為中國人個人自由足够,應更注重團體自由,且自由應包含服從法律,缺乏法律制約的自由如洪水猛獸。

孫中山早期受西方思想影響倡導人權與自由,後期反思西方自由學說在中國的適用性,認為強調個人自由會導致一盤散沙,中國應爭取國家自由。

新文化運動中,胡適、陳獨秀、李大釗等積極倡導自由民主。現代新儒家學者張君勱強調,人生是自由行為過程,認為儒家注重精神文明,追求精神自由能促進個人和民族文化發展,國民應養成自由人格,國家應保障個人自由發展,個人自由應受國家權力制約且與民族大自由相互依存,同時應區分國家行政效率與社會生活中對個人自由的保護。
中新社記者:中國尊嚴觀在傳承與創新中,對當代中國人權觀產生了哪些影響?

唐穎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和發展的尊嚴觀,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實現返本開新,對當代中國人權觀產生了多方面影響。

在尊嚴主體上,中國共產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為貴”“以人為本”理念,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強調人民是歷史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理念的確立,使當代中國人權觀更加註重人民的整體利益和個體發展的有機統一,保障人民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各項權利,讓人民真正成為人權事業的主體參與者和受益者。

在尊嚴基礎上,中國通過多年努力,使數億人口擺脫貧困,從根本上維護了人民的尊嚴。中國倡導各國共同消除貧困,營造人人享有尊嚴的前景,也體現了其在全球人權事業中積極承擔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擔當。

在尊嚴內涵上,從內心精神自由擴展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中國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尊嚴重要內容,將發展權作為首要基本人權,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參與政治生活權利,實現多種民主形式相統一。這使當代中國人權觀更加豐富立體,既關注人民物質生活改善,又注重精神文化需求滿足,既保障公民政治權利,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在尊嚴平等上,繼承“雖負販者必有尊”理念,強調對人的尊嚴和權利的平等保障。如保障婦女權益,推動男女平等;關心殘疾人,使其平等參與社會生活;讓老年人安享晚年,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等。這體現了當代中國人權觀在平等保障方面的全面性和細緻性,確保不同群體的尊嚴和權利都能得到充分尊重和維護。

在尊嚴保障上,從傳統德治到法治與德治相結合。中國共產黨強調依法維護和保障尊嚴與權利,加強人權法治保障,確保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權利,讓人民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同時,引導公民依法維權和履行義務,開展人權宣傳教育,將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當代中國人權觀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公職人員人權知識培訓。這為當代中國人權事業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人權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人權實踐不斷發展。

在尊嚴範圍上,將尊重人的尊嚴視為全人類共同價值。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各國共同享受尊嚴,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還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以促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這表明當代中國尊嚴觀和人權觀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中國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推動形成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權治理體系。

總之,中華尊嚴觀為當代中國人權觀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堅實的理論基礎,推動著中國人權事業不斷向前發展,並在全球人權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力。(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