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意大利漢學家梅畢娜:人權理念研討有何現實指向?

中新社長沙11月21日電 題:人權理念研討有何現實指向?
——專訪意大利漢學家、意大利中國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主席梅畢娜
中新社記者 徐皇冠 文龍傑 劉雙雙

對中華典籍中人權理念的國際研討,是關注歷史的溯源追流,也是面向現實的交流啟新。為何要關注中華文明中的人權理念?當代中國的人權建設發展有何現實寫照?75歲的意大利漢學家梅畢娜(Giuseppina Merchionne),是意大利中國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主席、米蘭大學漢語及中國文化教授,與中國的交流聯結逾50年。

近日,梅畢娜在中國長沙參加“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作為嘉賓在開幕式上致辭。其間,她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對人權理念的切身認識與對中西文化交流的思考。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理解人權?

梅畢娜:人權一直是社會發展中的基本問題。在我所關注的以歐洲文明為代表的西方文明中,人權概念一直與公民權利的概念相聯系。公民在社會組織中履行義務、擁有權利,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社會。古希臘把“權力”賦予“人民”,形成“人民的政府”,可謂開創了“民主”的先河。後來興起的羅馬文明中,祗要是“羅馬人”即羅馬共和國或後來的羅馬帝國的公民,就享有相應的公民權利。可以說,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民權的理念有所彰顯,但是人權的概念並未產生。

後來的西方文明發展中,基督教對人權理念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基督教教義認為,在上帝面前人類生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權利過上體面的(decent)生活,這對西方人權觀念的發展影響重大。在法國大革命時期,人權概念被正式提出。再後來,馬克思提出了人的平等與解放,追求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其思想影響深遠。

可以說,“人權”發展至今,歷程是複雜的。但可以確定的是,人權是理念上的,也是現實生活中的,它代表著讓人們擁有美好生活的現實的權利。比如,食物、教育、工作、醫療等方面的保障,就是現實的人權。

中新社記者:中華文明中的人權理念為何受到關注?

梅畢娜: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孔子人性觀的傳播,推動了中國傳統人權理念的形成。他的學說關心社會發展,也關注天下體系,如其所言,“四海之內皆兄弟”,就包含了一種從先秦而來的中華文明中的天下觀、平等觀。

在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背景與條件方面,中國傳統的人權理念與西方人權理念不同,但兩者在思想上也有相似之處,例如都追求平等。不同人權理念的差異,及它們產生的不同歷史傳統,需要我們共同研究,這樣才能促進理解,增進合作。我也相信,人權理念在中國的起源及其意義,會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重視。

中新社記者:人權是現實的,在您眼中,中國人權保障事業發展是怎樣的?

梅畢娜:我出生於1949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學習了中文。1970年中國與意大利建交,雙方約定交換留學生。1973年,第一批12名意大利學生來到北京,我是其中之一,先後在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中文。從1973年至今,五十多年間裡中國發生的變化是難以置信的。

20世紀70年代在北京時,我參加“開門辦學”,每年都去往工廠和農村參加勞動。那時的農村,人們睡在炕上,屋裡沒有水、沒有洗手間。農民很少吃到米飯,大部分吃窩頭,大學也是一樣。

今天的中國是世界經濟大國,幾十年間的發展是奇跡。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有著決定性作用。得益於經濟發展,在中國,人們生存與發展的物質保障取得巨大進步,無需過多言語去闡述,眼見為實,這是一目瞭然的。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看待今天世界範圍內的人權治理?

梅畢娜:世界範圍內的人權,最首要的是和平,沒有和平就沒有人權。今天的世界,在歐洲的烏克蘭、中東的巴勒斯坦等都存在戰爭衝突,民眾的生命受到威脅,這是嚴重的人權危機。

中國和意大利都是文化大國,也都有著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文化主張。作為一名教授,我相信教育與文化的力量,應該發揮文化的作用,以和平的文化創造和平。
中新社記者:長期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事業,您怎樣看待全球文化交流的現狀與前景?

梅畢娜:雖然經濟基礎有著決定性作用,但經濟的聯系不代表文化交流會自然展開,促進世界範圍內的文化交流,應引導人們重視文化。我歡迎大家多來意大利看看,但不要祗看服裝、皮包和法拉利汽車這些“物”,還要看文化、看技術、看思想。

今天的人類社會是聯系在一起的,世界的經濟、商業貿易聯系在一起,文化也聯系在一起,全球化時代的發展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同生共死”的命運與共。在相互依存、深度連接的現實世界,更需要發揮文化交流的作用,去尋求合作解決問題的途徑。(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