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名家坊)金耀基:為何中國的現代化不會“沒有傳統”?

中新社香港8月5日電 題:為何中國的現代化不會“沒有傳統”?

——專訪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

中新社記者 曾平

年近九旬的金耀基教授堅信,中國的出路有且祗有一條,就是中國的現代化,並因而傾盡畢生心血研究此問題。近日,在位於香港新界火炭的家中,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榮休社會學講座教授的金耀基,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分享他眼中的中國現代化進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的現代化有怎樣的歷史方向性?改革開放對中國的現代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金耀基:中國的現代化有170多年了,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知識分子發起洋務運動,就開始了中國的現代化。早期現代化的目標是救亡圖強,到“五四”時已經有新的想象,就是要建立一個新的現代文明。中國的現代化是有歷史方向性的,基本是從農業文明的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這麼一路走來。政治層面,是從過去的帝國君主時代慢慢走向共和民主。最大的變化是在思想行為方面,體現在學校的教學中。清朝以前都讀四書五經,這是一種求善的學問,當然也是了不起的。而在“五四”前後,由北大象徵性地開始變成了以理性為主的科學,包括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科學是求真的,現在任何一位真正的讀書人都會抱著求真的觀念去思考問題。

就中國內地而言,改革開放對現代化產生了極大作用,是“文革”之後的徹底反思。從歷史脈絡來看,改革開放讓中國真正走上了百餘年來一直要走的求富、求強之路。我認為改革開放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新的運會,開啟了新的歷史轉向,之後就出現了不僅中國歷史,即便是人類歷史上也很少見的根本性變化。首先,這麼巨大、這麼大範圍的工業化,讓中國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當中國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時候,在世界範圍內還是比較落後的國家,而這歷史轉折非常成功,令中國在2012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不可思議的。工業化以外,這幾十年的根本變化還有教育制度、思想學術等,可以說是慢慢完成了由點到線、再由線到面這樣的全面發展過程。

中新社記者:為何說教育制度的變化是現代化過程中的根本變化?

金耀基:中國提出科教興國戰略,背後具有很深的意義。這讓中國推動工業化在人才資源方面得到非常大的持續性保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教育制度變化巨大。在此之前,中國的大學幾乎處於停止運作狀態,後來恢復了高考。到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在全世界已經排名很高。支持思想行為的學術力量,是整個現代化根本的要素之一。我寫過兩本書談大學之理念,就是講大學是現代化的一個動力,也是構建中國現代文明基本的、知識的根源。

中新社記者:為何中國的現代化不會“沒有傳統”?

金耀基:“五四”的時候,有人說要“打倒孔家店”,但我覺得那時也沒有丟掉中國的傳統文化,主張新文學的胡適也有系統地整理國故。傳統是非常多元、非常複雜、非常深厚的東西。有的東西不合時宜、不合時代,當然就不會延續,可是很多傳統的東西是不受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逐步淘汰影響的。農業文明過去了,但是當中的某種文化、某種藝術表現,仍然超越不同文明階段而留存下來,變成整體文明的永恒之物。比如在農業社會中,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詩情畫意可言。但是王維、陶淵明的田園詩反映了當時文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展現人類與自然界的交往與關係,這種精神已經成為永恒,直到今天我們還在追求那種形象和樂趣。

我非常看重傳統在現代化中的角色。我們任何一個人的舉止,看起來好像很現代,但傳統是不知不覺地沉澱其中。而中國人在文化方面的創造性,不可能沒有受到傳統的影響。比如趙無極的抽象畫,絕對受西方文化影響,但從他繪畫所透露的深層意識,就可知他的思想根源來自中國的老莊。現在的東西取代了以前的很正常,但並不是說被取代的東西就沒有比現在更好的,這是文化發展中的一個現象。比如有人就覺得明代傢具的藝術價值非常高。整體而言,現代化是一個過程,有些傳統漸漸遠去,但有些東西卻超越時空,作為一種資源被永遠地留了下來。

中新社記者:如何理解中國的現代化是中國文化的擴大?

金耀基:由20世紀初的清末開始,任何一位中國知識人、藝術家,必定面臨思維上的衝擊,即古與今、中與西。因為生活在當下,就能看到這些現象,當中有不少論戰。中國很多知識分子把西方進步的思想文化拿過來,但被人說是“完全西化”。我要強調的一點是,確實不能全盤照搬、完全西化,但向西方學習,把西方的一些東西拿來為我所用卻是必須的,拿來後在中國慢慢積澱,也就變成了中國的現代化。

這在人文藝術領域表現特別明顯。“五四”以來,中國的藝術世界出現變化,鋼琴、小提琴、電影都是外國來的,但都已經變成中國的。今天中國的小孩去學鋼琴,我們不會說是在學西方的鋼琴。並不是說有了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就沒有了,因為西方文化一進來,會促使人們思索與中國本身相近的事物,那麼有的人就開始彈古琴。就算是從西方過來的麵包,我們也會想起中國以前的饅頭也很好,會激發和挖掘人們對於中國傳統事物的知識增長和思考。所以我們今天的文化現象是一個大的文化發展和文化復興,這並非中國文化的退步,而是中國文化的擴大。

現在任何一行,中國都可以找出世界級的成功人物,科學家有楊振寧、電影人有李安等,諾爾貝文學獎我們也有人拿到了。回望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100年,有出現過這種文化表現以及審美文化的爆髮式發展嗎?沒有。所以我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基本上是中國文化的不斷擴大。

中新社記者:您在香港工作生活超過半世紀。對於這座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城市,有何切身觀察?

金耀基:我是上世紀70年代到香港,到今年已經54年,這是我一生中待的最長的地方。我最後應該是老於斯、死於斯,香港已變成我最後的家鄉。我認為香港是中國最具現代性的社會,非常自由且非常有秩序,也因此成為世上人們交往的最好平台。這背後是因為香港是法治社會,在法律範圍內絕對自由,法律之外個人要負責。任何人在香港做生意都受到法律保障,這裡因而能够不斷吸引人才和大型企業進駐,最終成為東方之珠。而東方之珠的意思就是東西方結合的地方。

任何有創見的人,自覺或者不自覺地都瞭解到,在香港做事都會藉助中國傳統和西方的東西,這裡同時擁抱中國和西方,並且具備國際性。

我記得2000年左右,我在維港見過一個大型標誌,畫面是聖誕老人坐在一條龍上面,這是典型的結合東方與西方。作為一個現代的中國人,必須要有東西方互鑒的觀念。古、今、中、西,這是我們生存的思維。(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