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31日電 (作者 闞楓 袁秀月)本月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繪就了氣勢恢宏的改革畫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翼近日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表示,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的改革藍圖更加註重系統集成和問題導向,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著眼“一盤棋”,突出制度建設主線是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明特徵。
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都是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
“生產力的變化必然會引起生產關係的變化,生產關係的變化又引起經濟基礎的變化,這就要求上層建築必須更加適應經濟基礎、國家治理更加與社會發展相適應。”
張翼說,中國的改革已經從單兵推進、重點突破的階段,轉入整體謀劃、系統佈局的階段,要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框架下謀劃,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比如《決定》提出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這項改革就既要在生育、養育、教育體系方面系統部署,還要從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就業機會等方面整體推進,促進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張翼舉例。
堅持問題導向,瞄準急難愁盼,這是中國改革的重要方法論。
例如,隨著城鎮化推進,中國有規模龐大的農業轉移人口,戶籍制度改革成為備受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
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提出很多有關“戶籍”的政策,包括“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等。
張翼分析,2023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66%,但在戶籍人口城鎮化與常住人口城鎮化之間仍有明顯差距。如果繼續以戶籍人口來配置基本公共服務,勢必有很多人的基本公共服務無法在常住地解決。
“本次會議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對於龐大的流動人口來說,這項改革是重大突破,也是重大利好,是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設工程。”張翼說。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邏輯起點與價值依歸。
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決定》明確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也被單獨列出,專章部署。
“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財富積累機制”“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滿足工薪群體剛性住房需求”……一系列民生改革舉措,承載著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張翼表示,收入水平、分配狀況、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都事關人民生活品質。以老百姓關心的收入分配為例,如何在初次分配中保障勞動者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在二次分配中保障低保標準線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同步提昇,如何解決好東中西之間的發展差距問題、解決好城鄉融合發展問題等,這些都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課題。
張翼說,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改革願景變成實實在在的幸福實景。(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