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錢乘旦:西方那一塊土中的法蘭西

中新社北京7月22日電 (作者  錢乘旦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第33屆夏季奧運會即將在法國巴黎舉行。提到法國,中國人的印象通常是浪漫的。但其實浪漫概括不了法國文化方面的特色,法國的歷史是非常激烈動蕩的。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法國有兩千年歷史,在歷史長河中,雙方大部分時間是隔絕的。中法之間相互發現的過程其實來得非常晚,真正開始接觸是在中國衰落的時候,中國人對法國人的瞭解伴隨著一段並不愉快的記憶。

法國在中國對西方瞭解的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自19世紀中葉起,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希望瞭解西方。那時中國人最想瞭解的國家是發動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其次就是法國。其原因不祗在於法國打敗了中國,更重要的原因則與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段經歷緊密相連。中國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先進知識分子,看到英國有工業革命,有君主立憲制,就希望按照英國的模式來改變中國。但後來發現行不通,就將目光轉向法國。法國大革命將國王和專制制度一起推翻,於是有一批人想到,中國應該學習法國的革命,中國人的想法就慢慢從改革轉變為革命。這種轉變就與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發現彼此是相關的。

現在人們所說的“西方”通常指的是西歐和美國,範圍相較過去更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有不少中國人把西方看作是“天上”,非常崇拜西方。當然這有一個變化的過程:最初中國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但後來被西方打敗,走到另一個極端,認為西方是“天上”。但其實西方僅僅是一塊土,是和所有其他地方一樣的一個地區。因此,我有一本講述西方文明起源與發展歷史的書叫作《西方那一塊土》,就是要打破現在很多人還把西方看作是“天上”,什麼都得按照西方來的想法。那塊土上產生的歷史,以及形成的制度、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情況,祗能在那塊土的特定環境下才能出現,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中國人經過很長時間的摸索才意識到照搬西方的一切到中國,祗會水土不服。

中國人對法國自身也非常感興趣,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因為在中法最初的交往中,法國能够給我們提供的歷史經驗教訓,主要集中在大革命這一部分。但如果要真正瞭解法國大革命,明白其為何發生,則要追溯到路易十四的時代。祗有理解路易十四的時代,才能明白為什麼是法國進行革命,為什麼法國革命規模巨大。

法國的封建分裂狀態就整個歐洲而言都是非常典型且程度嚴重的,若要克服這樣的分裂狀態需要非常強大的力量將其凝聚在一起,結果就形成了強大的專制制度。路易十四是歐洲專制的典型,他在人們心中是“太陽王”,是“朕即國家”的奠基人。專制制度固然具有積極的一面,幫助法國避免了分裂,實現了早期經濟發展。但在專制制度完成其歷史使命後,就要被推翻。如果要推翻強大的專制制度,就必須用更大的力量,所以法國進行了大革命,依靠革命產生的巨大力量推翻專制制度。

大革命後期,法國出現無政府狀態。出現這種革命失控的狀況,與啟蒙運動有關。啟蒙思想家並非一個整體,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其中,盧梭的思想對法國大革命影響巨大。盧梭的理想境界是古代希臘城邦,實行直接民主制,但這對於當時的法國並不現實。因為希臘城邦人口最多隻有二三十萬,其中擁有民主權利的公民大概佔十分之一,算是小國寡民。但大革命時期的法國已是民族國家,人口上千萬,自然無法按照城邦的思路去構想。這麼多人如果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就會出現各種暴動示威,情況變得十分混亂。

無政府狀態對於國家而言非常不利。為了結束這種狀態,拿破侖的統治出現了。待到19世紀末,法國才回到相對正常的狀態中。

中國與法國有相似的經歷,同樣經歷革命,在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選擇了類似的道路,因此中國對法國有親近感是非常正常的。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這些年來,中法間交流、合作活動頻繁,今後兩國也將繼續攜手,發揮中法關係對中歐關係和世界變局的引領作用,共同應對全球挑戰,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