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博熱看文化傳承發展開新局

中新社北京7月12日電 (中新社記者 應妮)中國國家文物局近日在其官網就做好2024年暑期博物館開放服務發出通知,其中提到,重點場館、熱門場館可根據實際情況,通過適當延長開放時間、策劃雲展覽、雲直播、雲教育以及流動展覽等方式,更大限度滿足公眾參觀需求。

近年來,文博熱在中國持續昇溫。各地博物館在節假日都會迎來大量觀眾,“博物館裡過大年”成為新民俗。從大中型博物館到小型博物館,從國有博物館到民間博物館,博物館的種類不斷豐富,正在變身為文化體驗新高地。

6月27日,“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與金沙”展覽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開幕,265件(套)文物展現中華文明的璀璨輝煌。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為一座博物館奔赴一座城。這是怎樣的文化體驗?在國家博物館的“古代中國”展廳看盡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體驗“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慷慨,在三星堆博物館探索神秘古蜀文明;在殷墟博物館回味“一片甲骨驚天下”的歷史高光——甲骨文的發現接通了古今對話,這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中華文明由此弦歌不輟。

從《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動延續中華文脈、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到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確立“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從召開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到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進一步摸清文物家底;從印發《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到“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取得新進展,古老中國的面貌日漸清晰,文化傳承發展呈現出新的氣象、開創了新的局面。

一方面,《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出台,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持續推進,民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另一方面,隨著文化供給內容和方式持續拓展,文化服務更接地氣。

在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主席安來順看來,正是中國在國家層面扎實推進的文化強國建設,令博物館發展達到質的飛躍,反哺博物館人策劃更多精彩內容,進而吸引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絡繹不絕走進博物館,親近傳統文化,並帶來各種互動和靈感,讓‘逛博物館’成為一件有趣好玩的事情”。

一盒難求的考古盲盒、爆款的“馬踏飛燕”玩偶以及各地廣受歡迎的文創糕點、冰淇淋等……各博物館文創腦洞之大,大概祗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一部手機便可“雲游”敦煌莫高窟,戴一副VR眼鏡便能沉浸式“走”入故宮養心殿三希堂與乾隆皇帝對話,玩一場《永樂長思》互動戲劇即可深度瞭解國寶《永樂大典》的前世今生,通過數字化藝術的再創作,文化遺產在當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圖為中國國家博物館2024年夏季最新推出的夔龍形佩雙色文創雪糕。原型出自館藏的戰國時期文物夔龍形佩。 (國博美饌供圖)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向勇指出,近年來文化市場迎來新的消費審美觀,尤其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消費需求持續走高。這得益於近年來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使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更多樣、更迅捷、更廣泛地走進大眾生活。

回溯歷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當國潮興起、漢服流行,文化自信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敬畏傳統、珍惜當下,在文化自覺中守正創新。全面復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呈現出一派強大的生命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寫就新註腳。

“中華文化表現出一種革故鼎新、不斷轉化和創造的內在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因為內蘊著這種創新性而產生出無窮的創造力。”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楊艶秋指出,要在賡續中華文明中開拓前進,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