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煙台7月10日電 (作者 王嬌妮 曲正揚)靜心抄一篇古詞,學做一個消暑香囊,或是用植物色素染一條長裙,這樣的國潮體驗課在炎炎夏日裡備受年輕人青睞。在有著600多年曆史的山東煙台芝罘區所城裡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後的一幢幢傳統民居成為年輕人扎堆體驗非遺項目的場所。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煙台坐擁15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及數百項省市級非遺項目。當地近年來將許多老院落打造成非遺館,匯聚剪紙、絨綉、毛筆、花餑餑、草木染、手作香、螳螂拳等項目,通過昇級業態和場景,迎合年輕人渴望深度參與非遺體驗的新需求。
“將剪刀以斜角刺入圖樣,沿虛線裁掉多餘的部分……”推開剪紙館的建築木門,紅漆白底的剪紙牆映入眼前,剪紙老師李萍芝站在古香古色的窗欞前指導學員們剪“福”字。
李萍芝說,過去剪紙館主要以陳列展品為主,如今走馬觀花式的觀賞已被淘汰,大家更希望坐下來一起剪。擅於創新的年輕人還將剪紙與動畫、遊戲、潮玩等相結合,促使從業者自覺更新體驗場景,讓剪紙館昇級為兼具傳承、體驗、教學、旅遊於一體的“潮”空間。
走進裝飾過的草木染非遺坊,房樑上垂下的各式染布給老建築增添了飄逸感。不少學員在體驗拓染技藝,他們用錘子、石頭等敲打植物葉片或花瓣,將植物色素印在布匹上。染好的布料經過再設計,可以做成衣服、飾品、背包等,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潮流單品。
“95後”女青年陳星月像拆禮物一樣解開一個扎染作品,獲得了令她驚喜的花朵T恤。“能在這樣古樸安靜的環境下體驗非遺技藝,超出了我的預期,我已經報名參加長訓班,希望慢慢解鎖更多驚喜。”陳星月稱,相比各類一次性的體驗活動,她更願意花時間精學一到兩項非遺技藝。
在一家以毛筆製作為主題的非遺工坊,展台擺放的“水晶鎮尺”“冰種墨碟”“琉璃印章”“火鍋硯台”等國潮文房用具格外吸引眼球。跨入工坊內院,幾名“00後”在用毛筆臨碑帖、寫詩箋、畫扇面。
該工坊主理人賈崔建稱,工坊經歷了兩次迭代更新,最初以銷售傳統毛筆為主,客戶多為中老年人。幾年前著手開發國潮文房用具,追上了年輕一代的消費潮流。今年又進行了空間昇級,佈置出場景豐富的國潮書房,提供字帖、茶飲等,並定期舉辦雅集活動,吸引年輕人來此練習書法、誦讀詩詞、結交朋友。
時下,不斷昇級的非遺體驗與當代年輕人建立了密切的情感鏈接。業內人士認為,追求非遺體驗的昇級是年輕人對生活方式的新註解,年輕一代不僅熱衷于探索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努力尋求傳統與現代的共鳴。眾多非遺項目已不再由從業者主導,而是逐漸從教學方式轉變為文化體驗,並兼具心靈按摩、休閑放鬆的作用。
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其中以傳統技藝、傳統美術為代表的非遺項目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嚮往的“詩和遠方”,並演變為一種時尚符號。(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