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黃願字:中國儒家文化和印尼爪哇文化的“和諧”追求有何默契?

中新社登巴薩6月26日電 題:中國儒家文化和印尼爪哇文化的“和諧”追求有何默契?

——專訪印尼和諧文化基金會會長黃願字

中新社記者 李志全

當下國際安全局勢變亂交織,如何化“文明衝突”為“文明和諧”,促進不同文明間增進交流、和睦相處?中國儒家文化和印尼爪哇文化為何都推崇和諧?當地時間6月14日至16日,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中印尼文明對話會暨第一屆和諧世界文明論壇在印尼巴厘島舉行。論壇期間,印尼和諧文化基金會會長黃願字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中印尼文明對話會暨第一屆和諧世界文明論壇,在巴厘島舉辦有何特殊意義?

黃願字:本次論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旨在促進全球各地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與合作,推動世界文明的和諧發展。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作為一個高端國際性論壇,已經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平台,聚集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學者、企業家以及社會各界代表,共同探討全球文明發展的重要議題。

印尼和諧文化基金會提出設立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中印尼文明對話會的申請,得到了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的積極回應與大力支持。在籌備過程中,為進一步凸顯中印尼文明對話,加強和諧文化主題研討,印尼和諧文化基金會與瓦希德基金會等機構同時發起主辦第一屆和諧世界文明論壇。印尼和諧文化基金會與瓦希德基金會,致力於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理解,推動全球文明的和諧發展。這兩個基金會都在不遺餘力推廣和諧文化價值觀以及推動社會發展與和諧共處,希望通過舉辦論壇、道德教育、研討會、文化活動等方式,促進跨文化交流與合作。

在巴厘島舉辦這次論壇具有特殊的意義。巴厘島以其美麗和富有文化魅力而聞名,是東南亞地區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島上蘊含的三和諧理念(Tri Hita Karana),即“人與神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為論壇提供了豐富的內涵。在這樣一個充滿文化底蘊的地方舉辦論壇,有助於強調文明多樣性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此外,巴厘島作為一個國際旅遊勝地,有助於提高論壇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中新社記者:如何看中印尼文明對話?

黃願字:中印尼文明對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都是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遺產的國家,其文化都蘊含著對和諧理念與價值的肯定與追求,比如中國文化倡導的“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等理念。這種對話將有助於增進相互瞭解、尊重和合作,有助於加強地區和世界範圍內的文明交流和互動。

首先,中印尼文明對話可以促進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理解。通過對話,人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彼此的歷史、傳統、價值觀和文化習俗,從而減少誤解和偏見,增進友誼和合作。

其次,中印尼文明對話有助於推動文明間的交流和合作。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都有著豐富多樣的文化,通過對話,可以分享彼此的藝術、文學、哲學、宗教等方面的成就,促進文化創新和交流。

此外,中印尼文明對話還可以為解決地區和全球性問題提供重要的平台。通過加強溝通和合作,兩國可以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貧困、疾病傳播等共同挑戰,為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

本次論壇吸引了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印尼的專家學者共同就中印尼文明進行對話,對和諧文化內涵進行挖掘。論壇收到論文30餘篇,內容涵蓋儒學與中華經典的和諧思想、中華文化的和平性、中醫文化的世界意義以及印尼大道和諧文化的內涵與意義。總的來說,中印尼文明對話是促進亞洲和世界和平、穩定與繁榮的重要舉措。通過增進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可以為地區和全球文明交流與發展開闢新的路徑。

 

中新社記者:中國儒家文化和印尼爪哇文化對“和諧”的追求有何默契?

黃願字:中國的儒家文化和印尼的爪哇文化都強調和諧,這反映了彼此對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關係的重視,並且都倡導通過和諧來實現社會穩定、個人成長和共同繁榮。

在儒家文化中,和諧被視為社會秩序和個人修養的重要原則。儒家強調的“中庸之道”“仁愛”“忠誠”等方面都是為了實現社會和諧而提倡的。儒家強調個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主張通過禮儀、道德、教育等方式來實現和諧社會。

而在爪哇文化中,和諧同樣是核心價值觀。爪哇文化融合了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等不同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傳統。爪哇智慧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個人內心的和諧。通過崇尚“Tat Twam Asi”(你即它)的哲學思想,爪哇文化強調個體與宇宙的統一,倡導個人與環境關係的融洽。

前述提到的三和諧理念(Tri Hita Karana)就是爪哇文化的代表,它構建了巴厘島獨特的文化和社會治理體系,這種理念與儒家的和諧觀有著相似之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相似之處。爪哇文化中的“Makarti Bhawana”,意為:心靈的和諧,強調了個人內心與外部環境的和諧,這也與儒家的內在修養相契合。

因此,無論是儒家文化還是爪哇文化,它們都認為和諧是實現社會、個人和環境健康發展的關鍵。通過弘揚和踐行和諧的理念,這些文化傳統都致力於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為社會的穩定與繁榮作出貢獻。

 

中新社記者:當下國際安全局勢變亂交織,如何化“文明衝突”為“文明和諧”,促進不同文明間增進交流、和睦相處?

黃願字:在處理矛盾和麵對競爭時,人類為何總是選擇衝突?這是因為人們往往祗看到了現實中的叢林法則和弱肉強食的一面。人類作為萬物之靈,不應以動物界的叢林法則和弱肉強食為準則。中國《道德經》中有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意在強調人類在天地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責任。如何促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共生、休戚與共、天下一家,才是生命的最高價值,也是當代智者、仁者的時代使命。

69年前,在著名的萬隆會議上,中方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終成為萬隆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既是中國的外交原則,也是被普遍認同的國際交往原則。印尼多島嶼、多文明、多宗教並存的實際,決定了和諧文明對話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

今年6月7日,聯合國大會第78屆會議以協商一致的方式通過了由中國提出的決議草案,宣佈6月10日為文明對話國際日。此次論壇旨在推動以“文明和諧”為目標,促進文明對話和交流。面對當今社會中不同民族、宗教之間長期存在的衝突和戰爭,不同利益爭奪加劇的矛盾和衝突現狀,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超越“文明衝突”,邁向“文明和諧”,這是人類共同面臨的課題,關乎全人類的生存之道。

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是為響應聯合國開展世界不同文明對話倡議而創辦的,其宗旨是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況下,面對對抗和分裂,人類迫切需要以文明對話促進和諧共生。我們希望通過第一屆和諧世界文明論壇,通過跨越民族、宗教、思想、文化的界限,真誠地對話、溝通、探討,助力共同構建“全人類和諧共生的文明”。(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