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羅薩·塞爾維拉:熟悉彼此,實現更好的跨文化理解

中新社北京6月23日電 題:熟悉彼此,實現更好的跨文化理解

——專訪西班牙智庫知華講堂主席羅薩·塞爾維拉

作者 官逸倫

“中國學的世界對話·比利時論壇”近日在布魯塞爾舉行,西班牙智庫知華講堂主席羅薩·塞爾維拉出席並致辭。塞爾維拉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表示,中國文化雖然與歐洲文化有著不同根源,但通過熟悉彼此,應當能够實現更好的跨文化理解。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是如何與中國結緣的?

羅薩·塞爾維拉:1992年聖誕節假期期間,我第一次來到中國。當時我哥哥作為一家鋼鐵公司的西班牙代表在香港工作,我們全家去那裡旅行。從那一年起,我被中國所吸引,經常來華旅行。我曾在歐洲和美國生活過,對那裡也很瞭解。中國與歐洲國家、美國的鮮明對比是如此迷人,讓我以一種新的方式思考和理解世界。2000年,我作為一名建築師開始在中國工作。此後幾年裡,我多次來到中國並在上海、杭州、北京、香港等多個城市長時間停留。

 

中新社記者:您在中國和西班牙都從事過建築設計工作。在您看來,兩國建築文化有何異同?

羅薩·塞爾維拉: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建築與西班牙歷史上的重要建築有很大不同。它們源於兩種不同的哲學基礎,體現出對世界、對人類在世界中的作用等方面的不同理解。由於在構圖和空間概念、建築材料、建築系統、規劃方法以及建築與自然空間關係上截然不同,中國建築與西班牙建築呈現出不同特點。

不過在當今全球化時代,建築已經採用了一種“國際風格”。中國幾十年前就開放了國際交流,允許國際建築師在中國工作,也允許年輕的中國建築師到國外接受培訓。這種快速的全球化進程對中國建築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的設計理念深受自然啟發,並在參加中國的建築設計比賽時應用和精進。中國對自然擁有深刻理解,我從中國瞭解到,建築如何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從那時起,自然愈發成為我建築設計靈感的來源。我的目標是向自然形態學習,欣賞其美與效能。我認為,高品質中國建築的特點包括對自然和建築材料的敏感度以及非凡的景觀設計能力。

西班牙的藝術和建築也令人感到自豪,這既包括歷史的,也包括當代的。我很榮幸有機會在這兩個國家設計建築作品。

 

中新社記者:知華講堂為本次論壇提供了支持。作為知華講堂主席,您如何看待中國與西班牙的交流對話?

羅薩·塞爾維拉:西班牙和中國是兩個有著豐富歷史的國家,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進行廣泛貿易是兩國一段重要的共同歷史。知華講堂的主要目標是促進西中關係、增進兩國相互瞭解、展示中國的文化豐富性。我認為現在是在西班牙推動中國研究、發展兩國關係的好時機,知華講堂也正在推動包括第八屆“知華講堂獎”在內的各種活動。

 

中新社記者:您曾說過:“我們的任務是尋找不同文化間的最大共同點,促進相互理解。”在您看來,中歐文化間的最大共同點是什麼?我們如何才能發現不同文化間的最大共同點?

羅薩·塞爾維拉:東西方擁有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在上千年的進程中塑造了不同的思維方式、社會結構、社會觀念和治理體系。但我們都是人類,我們都居住在地球,我們面臨同樣的現實挑戰和未來不確定性。在這個相互聯繫的世界裡,理解與合作是必需的。要實現這一點,首先我們必須熟悉彼此,理解我們解釋社會行為的深層哲學基礎,並努力尋求共同點。

歐洲文化作為西方文化的核心,建立在尊重、尊嚴、平等和正義等倫理價值的基礎上。同樣,中國文化雖然有著與歐洲文化不同的根源,但也堅持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因此,在社會治理的基本原則上找到共同點以實現更好的跨文化理解應該不難。(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