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凱瑞·布朗:為何歐洲需要較高水平中國學專家?

中新社倫敦6月19日電 題:為何歐洲需要較高水平中國學專家?

——專訪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劉氏中國研究院主任凱瑞·布朗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劉氏中國研究院主任凱瑞·布朗,是英國知名的中國研究領域的專家,他的足跡遍佈中國各地,並著有二十多本關於當代中國歷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著作。近日,凱瑞·布朗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就中國學、中歐關係等問題發表看法。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將在6月參加“中國學的世界對話·比利時論壇”,目前歐洲的中國學研究有何特點?

凱瑞·布朗:過去十年,中國學的研究環境受到一些阻礙。其中部分原因來自歐洲,如民粹主義的興起、政治動蕩和美國的影響。與此同時,新冠疫情阻斷正常人員往來,歐洲相關人士缺乏到中國訪問的機會。儘管如今面對面的活動和訪問逐步恢復,但遠未達到疫情前的水平。

歐洲需要具備較高水平的中國學專家。儘管許多人對中國有各種態度和看法,但冷靜的分析不多。中國學的研究需要一個“生態系統”進行支持,包括在歐洲、中國和其他地區的良好傳播網絡、優秀學生、有價值的活動,以及開放和包容的受眾群體。目前,這些方面都存在壓力。

歐洲關於中國的公共話語比較偏頗,往往是“非黑即白”。由於目前歐洲對自身地位和政治穩定的緊張情緒等原因,很少有人將歐洲與中國之間的問題放在具體語境中討論。對歐洲人來說,一些叙述仍然將中國視為價值觀上的威脅,或者視中國存在具有未被充分利用的巨大經濟潛力。在這兩種觀點之間幾乎沒有中間立場。因此需要更多懂中國的人士,客觀地向歐洲講述中國。

 

中新社記者:您與中國有哪些淵源?這些經歷如何幫助您瞭解中國?

凱瑞·布朗:1994年至1999年,我在內蒙古生活和工作。從那時起,研究中國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就一直是我生活和事業的核心。中國擁有極其複雜、有趣且有益的歷史、文化和世界觀,我常能從中找出與自身理念的共同點和差異。這種共同點和差異的不斷碰撞,使我的思維與此前僅限於歐洲文化視角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

2000年至2003年,我作為一名外交官,擔任英國駐華大使館一等秘書。這段時間,我走遍中國的每一個省級行政區,包括新疆、西藏、海南。隨後,我在倫敦查塔姆研究所(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擔任亞洲項目負責人,此後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擔任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自2015年起,我擔任倫敦國王學院中國問題研究教授。從2010年到2014年,我指導歐洲中國研究與咨詢網絡(ECRAN)向歐盟對外行動署(EEAS)提供政策建議。這些經歷能够讓我更客觀地思考歐洲對中國的政策立場。

 

中新社記者:您長期研究中歐關係的歷史,曾著有《歐洲人眼中的中國:綿延800年的文化與知識交流》一書,這段歷史給您帶來什麼啟發?

凱瑞·布朗:歐洲與中國交往有著悠久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的馬可·波羅時代。在明清時期,意大利人、德國人及後來的英國人,都以傳教士、商人或旅行者的身份與中國打交道。我認為歐洲人至少要對這段歷史有一定的瞭解,因為它經常被掩蓋或遺忘。

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哲學家萊布尼茨、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都曾研究過中國,但方式卻截然不同。回顧他們過往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為什麼歐洲經常對中國抱有非常模糊的看法。萊布尼茨試圖通過研究儒家思想和當時的賢能官僚治理體系來理解中國。伏爾泰在其早期職業生涯中,很大程度上以一種偏向于歐洲的角度比較中國,但同時又將中國理想化。孟德斯鳩對當時中國封建專制統治持強烈批評的態度。可以說,這些立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而至少直到今天,那些理想化或是妖魔化中國的傾向仍然存在。我編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將這些與黑格爾、馬克斯·韋伯、馬克思、羅素等其他重要歐洲人士關於中國的文章放在一個地方。這樣就可以提醒大家,歐洲與中國的接觸之悠久與深厚。

 

中新社記者:您曾指出,對21世紀的人們來說,瞭解和接觸中國已越來越成為一種“剛需”。如何理解“剛需”這一說法?

凱瑞·布朗:中國是當今地緣政治中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對全球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中國正在成為塑造全球未來的關鍵參與者。在應對氣候變化、人工智能挑戰以及努力建設一個更加繁榮、和平的世界方面,中國可以作出巨大貢獻。目前要關注的問題是如何建立正確的地緣政治框架,以穩定、可管理和平衡的方式實現這一目標。

 

中新社記者:未來中歐在交往中如何跨越東西方差異,進一步加深理解、互信與合作?

凱瑞·布朗:中國和歐洲必須相互打交道,歐洲人需要更多地思考他們想從中國得到什麼,以及在哪些領域可以最好地與中國開展合作,當然中國也需要這樣做。值得一提的是,歐洲是由單一國家組成的集合體,有些是歐盟成員,有些不是,這種多樣性給歐洲帶來多元化包容方面的優勢。儘管目前歐中關係存在著一些挑戰,但歐中有著深厚及廣泛的民間聯系,可以應對這些挑戰。

未來,歐洲和中國在交往中要共同關注全球變暖、人工智能和其他跨國挑戰等問題,這些問題有很多共同點,歐中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礎。同時,歐洲需要在對華關係中,爭取一定程度獨立于美國的戰略自主權,儘管歐洲與美國的安全關係至關重要。

每個人都需要記住,今天中國的故事關乎14億人民,他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在40年前是難以想象的。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許是現代乃至人類歷史上對人類福祉的最大貢獻。中國故事的這一部分時常被遺忘,而這恰恰是需要被強調的,這很重要!(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