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海理事會榮譽主席蔡程瑛:廈門海洋生態治理為全球提供典範

中新社馬尼拉6月5日電 (中新社記者  張興龍)“廈門海洋生態治理的成功實踐,為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海岸帶及海洋生態保護範例。”東亞海環境管理夥伴關係組織(PEMSEA)理事會榮譽主席蔡程瑛(Chua Thia-Eng)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2024年1月23日,年輕人漫步在廈門環東濱海旅遊浪漫線的沙灘上。(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東亞海環境管理夥伴關係組織是由全球環境基金(GEF)提供資金支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和國際海事組織(IMO)負責實施、總部設在菲律賓環境和自然資源部(DENR)的區域組織,專注于東亞和東南亞海岸帶和海洋生態治理。該組織于1994年設立,最早被稱作東亞海域海洋污染預防與管理項目。

1993年,蔡程瑛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委託,為東亞海域海洋污染預防與管理項目尋找示範點。當時,他希望找到一座“正處於發展階段的海岸城市”。考慮到菲律賓和中國福建省隔海相望的地理位置,蔡程瑛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東南沿海城市——廈門。

“那時,採砂、人工造田等活動對廈門海岸線的破壞很大,岸邊的紅樹林遭到大量砍伐,海面上還漂浮著生活垃圾。”蔡程瑛回憶道,第一次到廈門實地考察,他就選定這座城市作為試點。“許多國家的沿海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遭遇過和廈門同樣的問題。”蔡程瑛希望把廈門打造成“一個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管理的範例”,並在其他國家的沿海城市進行推廣。

1994年,廈門正式加入東亞海域海洋污染預防與管理項目,開啟海岸帶綜合管理的國際示範工作。今年是廈門加入該項目30周年,如今的廈門已煥然一新。

2023年,再次到訪廈門,蔡程瑛看到,紅樹林已在這座城市的海灣濕地築起生態屏障,筼簹湖從“臭水溝”變身“綠色明珠”,老年人清晨在城市公園裡練習太極,年輕人在濱海浪漫線上悠閑散步…整座城市展現出人與海洋和諧共處的生態畫卷。

 2020年8月24日,航拍廈門筼簹湖。(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廈門地方政府在這一轉變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蔡程瑛強調,祗有地方政府真正意識到海岸帶及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才會將這項在當時“費力不討好”的事業堅持到底。“最初我向廈門提出合作意向時,市政府表現出極大的參與熱情,並在後續實施階段給予全方位支持。”蔡程瑛也提到,在其參與的一些治理失敗案例中,地方政府的消極態度是失敗主因。

除政府主導外,蔡程瑛總結的“廈門模式”內容還包括綜合管理、因地制宜、科技支撐和民眾參與,而該模式最終目的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他特別指出,綜合管理是該模式的創新之處。“這種多個政府部門協調綜合管理的方式,在海洋生態治理中頗具先例意義。這種方式到現在還行得通,並被很多國家借鑒。”蔡程瑛介紹,新加坡和越南峴港的海岸帶治理就參照該模式,並取得一定成功。

在海洋生態保護方面,蔡程瑛也看好中國與包括菲律賓在內的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前景。他認為,廈門在過去三十年積累的海岸帶和海洋生態治理的經驗、技術和人才正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所迫切需要的。“廈門的成功故事不僅是一次海岸帶及海洋生態治理的勝利,也為全球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方向。”蔡程瑛說。(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