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紀碩鳴
印度人相信前生和来世,认为此生所受苦难是前世种下的因果,承受苦难是为了来生。 印度人有着淡泊外在物质、追求内在精神的倾向。 不过,追求现实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进入了紧张焦虑期。
一项调查显示,约77%的印度人至少表现出一种压力症状,每三个印度人中就有一人在压力和焦虑中挣扎。 進入Z世代(也被称网世代)和千禧一代,已經展示出與傳統印度人不一樣的追求,他們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和焦虑。
印度年輕人的壓力來自哪裡?一位德里的年輕人接受媒體采访时说:“我在高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度过的。 当一切恢复正常时,我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职场人士。 我的很多同龄人都觉得很难适应这一点。 而且我觉得很多工作都充满毒性,很难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寻平衡。 我这一代人无法忍受这些。 ”
显然,現在的印度已經不再是那種悠哉生活的時代,印度社會開始加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有调查指出:“适应忙碌的文化,年轻人觉得需要不断地鞭策自己。 这表现为年轻人对自己做得不够好或没有取得他们认为应该取得的成绩而感到焦虑。 ”
心理醫師表示,年轻人还经常将自己与同龄人甚至偶像(名人、网红、相关行业人士)进行比较,最终对自我得出负面评价——导致自我价值感低并出现相关问题。 ”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让印度的年轻人感到不适和焦虑。 他們不想躺平,也無法躺平,被社會的競爭推著走。
印度研究人类大脑和心智的实验中心进行的一项相关研究发现,无论收入水平如何,大约51%的印度青年(18-24 岁)都感到痛苦和挣扎。
過去,大多數人對印度的認識停留在一個宗教國家,印度人有着淡泊外在物质、追求内在精神的倾向。许多住在贫民窟的人或下层社会的人群,虽然生活清苦,但是安贫乐道,把希望寄托于精神追求上,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精神追求上,对现实的贫困往往无动于衷,甚至安贫乐道,重视找到心灵皈依。
这段文字成为对印度贫穷最好的赞美了,因为物资匮乏而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因为贫穷而变的没有欲望,却成为主动鄙视物质的赞美诗。
如今,印度开始了高速发展期,攀比和物质追求,让年轻人开始转向,懂得焦虑就一种竞争压力下的外在表现。 尽管没有人认为焦虑可以去正面观察,但引导的适当,没有人怀疑这可以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
印度人口超过半数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青年群体。 这个群体如果在物质「诱惑」中觉醒,很快,印度不会那么长时间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是整体的快速富裕。
高盛预测,到2027年,印度将有约1亿“富裕人口”,即年收入超过10000美元。 相比之下,目前印度有6000万人的收入超过10000美元,占印度劳动年龄人口的4%,2015年这个数字仅为24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