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风波背后:文明的冲突

作者:资深媒体人 纪硕鸣

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王沛诗高调调查校长张翔被匿名投诉事件,成立了五人组成的专责调查小组,计划十二周完成调查。 我的这篇小文刊出时,调查结果应该还没有出来,但我相信无论调查结果如何,「追责人」都不会对此已经高高举起的调查还会轻轻放下的。

校委会主席王沛诗就称,校委会作为港大的最高管治团体,会公平、公正和按照法律与程序,还原和分析事实,重申校委会在找出事实和真相后,才会采取行动。 」怕只怕有人在决定依据匿名举报兴师动众时,就已经有了自己想要的「真相」了。即使有人指王沛诗与校长有个人恩怨,因为校长不愿落实主席要求在校园设置办公室的要求。 主席没有回答媒体的这一提问。 但我觉得,校长被查,成为国际关注的「港大风波」,绝对不是个人恩怨那么简单,背后涉及建制中本地精英排斥外来精英,尤其是有内地背景的精英不受本地精英的欢迎的状况。 香港回归后这种不同背景文化的冲突早已有先例,只不过反对派被遏止下,建制中有人冒了出来。 这本不算是什么新旧族群矛盾,而是文明的冲突,香港转型期的必然状况。

什么是文明?简言之,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 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潘得马利斯称,文明包含接纳和规则,也容许保留自身的特点,这个规则没必要一致,根据自身现状和需要去发展。 如潘得马利斯称的定义,港大风波就是因为校长的所谓,尤其是对港大的改革不被接纳,由此产生的文明冲突。

张翔的背景,太适合今天香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特点。 他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5年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88年硕士毕业后去美国留学深造。 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8年发明的纳米隐身衣被美国《时代周刊》列入全球十大科学发现之一。 世界公认的鼎级科学家。正值香港回归后国家倡导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个全球化的科研教育人才,他到香港担任校长,实在是香港大学的幸运,也因此惹祸。张翔到来,大刀阔斧实行改革。 《亚洲周刊》用港大破旧立新张翔网罗诺贝尔精英颠覆体制为标题,报道了张翔代表的港大新文明、新气象。 报道举例说,过去港大要聘请人才,需要七个单位的签名,锐意改革下,如今只要两到三个单位的签名。

去年年底开始,张翔就捐出自己七百多万港币年薪的一半给学校的「师友计划」,资助困难学生;在他2018年到任前,港大在QS世界大学的国际排名2016年是第30位,2023年已经上升至21;2019年香港动乱之年,港大在张翔领导下,成为香港的几所大学中应对最为妥当的大学。 让大学和学生都少受损失。 他的这些做法和成就,当然还不能被传统守旧者接纳。

张翔接受内地教育,也以美国教育的模式管理大学,因此得罪了香港一批人。 香港建制内大多数接受英制教育,文化上有冲突。 张翔「破旧立新受阻」,点出了文明冲突的核心。 「港大过往作为殖民地精英的大学,被称培训『小英国人』,重视程序主义。 而张翔作为科学家,致力建造吸引顶级科研人才的环境,不惜颠覆体制。 」也因此动了固有利益集团的奶酪,让他们感到丢脸和愤怒。

所谓的投诉,是匿名的而且很快外泄,让人怀疑处心积虑预谋的成分更多。 港大招聘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教授到港大,却被质疑该教授的工资比同系教授多了4千港币。 而事实是,港大给该教授的工资是他原来在美国的同等工资,并没有增加。

有消息指,港大被指在遴选医学院院长及副校长(大学拓展)时,指明希望下任医学院院长具备「美国高等院校经验」。 而王沛诗早前回复《明报》查询时,称港大是提供平等机会的雇主,不会容忍聘请人时要求有特定地区或背景的员工,认为此是偏袒和带有偏见。

显然,这在价值判断上发生了冲突。 有美国教育、教学背景的,自然知道在顶级科技的国家招聘顶尖人才,远比到全世界找人要省事。 「文明包含接纳和规则」,这种不接纳和规则上的差异就是文明的冲突。 张翔希望强调效率,但引来保守者的极力反对。

「港大风波」背后真实反映的是香港本土精英对外来精英的保守及狭隘,这种文化及文明的冲突,在香港其实还只是冰山一角,不同时期都有反应。

香港回归祖国以后,围绕着什么叫做港人治港一直争议不断。 反对派自视自己为本土派,对有内地背景的香港人或者对内地人另眼相看,不管你是否精英,只要有内地背景就看不起,不受欢迎。

如今,香港社会及政坛,在中央政府的拨乱反正下,反对派被压制了,但建制中仍然有人从骨子里对有内地背景在港人士有歧见。 因为香港曾经的优越感,更因为内地发展崛起直逼香港,矛盾客观存在。

香港存在反对派時,社会日趋政治化,去内地化的激进势力抬头。 所谓的本土非理性势力要针对的就是非本土派。 然而,从开埠至今,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香港就是有不同时期的新香港人组成,李嘉誠、董建華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新香港人。 正是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来自中国内地的移民精英对香港的贡献,造就了香港的繁荣。 如今,从海外学成而归,从其他国家或地区汇聚香港,正在成为香港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力量,這讓保守勢力坐不住。

这些从小接受内地的教育的「外来」精英,熟悉与内地的融合,回归后与内地的结合更游刃有余,却也容易动了所谓的本土精英的奶酪

在反对派势力被削弱,建制成员成为香港的主导。 缺少斗争对象的建制力量为展示自己的存在和實力,四处寻找斗争对象。 于是,那些想打破旧体制有创新意识的外来精英就成为对象。 这种情况已经露头,或许也只是刚刚开始。

李小加是有内地背景的海归,担任港交所行政总裁11年期间,因同时成功将港交所国际化和加强与内地市场联系而为人称誉。 在他任内,香港新股上市及港股市值不断创新高。 因为他的内地背景,让回归后的香港资本市场前所未有的在与内地融合中得益。 這又不被本土精英接受,被人认为过于率直,他提出与伦交所的合并亦过于进取。 2020年12月,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被提前离任。

在他离职之前两日,《彭博》爆出李小加提早离任的原因!《彭博》引述消息人士透露,李小加较随性,部份重要议题未有及早知会董事会因而引起不满,被要求提早一年离任。 事实上,可能就是董事会的某个人不满。

李小加離任後,这些年香港资本市场的現狀已经看到了逼退李小加的后果。

香港明报报导,2022/23学年香港八所大學有内地背景学者按年增加14%,人数是自2017/18学年有资料以来首次超越本地教员。

报道并称,各学科中商科和管理科的内地教员比例最高,达51%。 有商科学者忧虑长远比例失衡,认为现时本地教员仅占少数,大部分学者不谙本地社会情况,缺乏解决本港经济和金融问题的研究。 港大校务委员会中就有高层明确表示,这种情况不能接受,要维持本地教员的高比例。

先不说对内地海归的定位过于武断。 问题是,如何设定有内地背景的界线,是以出生地为界线吗?如果这样,现在的香港人追述到他的上一、二代,都有内地背景。 而且,有所谓内地背景的教授大多是海归,他们国际化的程度很高,并不会比香港本土教授矮一截。 深受敬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就有内地背景。 香港的科学家高锟同样具内地背景。 在内地出生的香港精英比比皆是。

有内地背景的人才进入香港,这在回归后是趋势,不会减少且会越来越多,而且会是涉及各行各业,甚至未來進入政府管理層。 港府也正在应对人才流失广泛招募人才,其中不泛来自内地的精英,只要是符合條件的人才,並没有特别强调香港高校可以例外。

当然,这背后引发的文明冲突也会越演越烈。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