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加沙戰爭中的困境部分是其自身造成的

世衛:加薩平均每10分鐘就有1孩童喪命 醫療系統癱瘓

在以色列對加沙地帶持續近一個月的野蠻戰爭中,美國為以色列提供了全力支持,盡管這種支持從道義角度,甚至是從美以關系的現實政治角度來看都是不合理的,但它卻沒有與巴以沖突中的一個歷史事實產生任何矛盾,那就是拜登政府當前為以色列提供的支持,已經深深烙印在拜登的政治基因中,而且他之前的歷屆美國總統均是如此。

然而,縱觀巴勒斯坦問題在歷史上經歷的種種波折,美國卻很少發現自身在發揮影響力和作用力方面,會像在當前這場戰爭中這樣無力。贖罪日戰爭已經過去50年的時間了,而美國的這種無力感也是自那時開始顯現——它在當時對以色列的支持,導致阿拉伯國家對它實施了石油禁運。如今,美國不會面臨再次受到阿拉伯國家石油禁運的風險,但卻可能面臨更為糟糕的狀況。

一方面,盡管美國官員表示他們正在向以色列施加足夠的壓力,以迫使其避免襲擊加沙地帶的平民,並在戰爭過程中尊重國際法和人道主義法的規則,但實際情況卻沒有發生任何能夠讓我們相信這種說法的改變。

美國對這場戰爭的政策,不僅導致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對巴勒斯坦人的侵略性不斷上升,而且還削弱了盡快結束這場戰爭的機會。美國的政策致力於創造嚴肅的前景,以將戰爭轉化為重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間和平進程的機會。

美國能夠迫使以色列停止對巴勒斯坦人實施日常屠殺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再繼續向它提供武器,也不向它提供任何建議,而這卻是無法奢望任何美國政府能夠做到的事情。

然而,美國今天的立場卻體現了多年來它在處理巴以沖突方面的失敗。幾十年來,美國一直無法對以色列施加影響,以推動其接受兩國方案,也無法阻止其繼續修建定居點。

盡管美國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所領導的政府因在2016年推動聯合國安理會發布一項決議並敦促以色列結束在巴勒斯坦領土上的定居點而受到贊譽,但他的繼任者唐納德·特朗普卻在隨後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承認以色列對敘利亞戈蘭高地的主權,推廣其“世紀交易”以徹底消滅巴勒斯坦問題,從而進一步鼓動了以色列的侵略行徑。

另一方面,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立場還加深了美國與該地區國家的關系僵局,並且削弱了美國作為有能力在中東建立穩定的全球大國的公信力。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在最近訪問該地區時,曾在約旦首都安曼與部分阿拉伯國家外長舉行了長時間的會談,以獲得它們對在加沙地帶實施“人道主義休戰”提案的支持。然而,這卻是一項旨在減少全球對以色列的壓力,同時又不限制其軍事機器在加沙繼續實施殺戮的提案。

此外,他還試圖兜售一個美國項目,以推動阿拉伯國家在“消滅哈馬斯運動”後參與加沙的管理。這也是從美國-以色列的視角來設計的一項提案,旨在推動該地區的國家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以消除加沙的軍事沖突與威脅。

美國對這場戰爭的政策,不僅導致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對巴勒斯坦人的侵略性不斷上升,而且還削弱了盡快結束這場戰爭的機會。美國的政策致力於創造嚴肅的前景,以將戰爭轉化為重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間和平進程的機會,並審視導致此次局勢爆炸的深層、根本原因,即以色列採取的破壞和平機會的侵略政策。

美國的提議——例如“人道主義休戰”和在消滅哈馬斯之後為加沙制定安排,除了旨在幫助以色列在減輕地區和國際壓力的情況下繼續其對加沙的戰爭之外,還表明美國無力在處理導致此次局勢爆炸的深層、根本原因上制定任何有效的願景。

盡管美國認為哈馬斯應當對這場戰爭負責,但是後者卻提出了美國人早就應該提出的願景,那就是基於兩國方案的和平。如果說美國有機會重振兩國方案,那麼這也要歸功於哈馬斯運動10月7日發動的“阿克薩洪水”行動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在過去幾十年內,美國未能真正推動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進程,而這場新的十月戰爭也不過是這一失敗所產生的結果之一。

盡管這場戰爭對美國在這場沖突中的政策,以及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構成了額外的重大挑戰,但它也為美國提供了一個機會,以彌補其在過去數十年中的失敗,並向以色列施加壓力,使之與巴勒斯坦人走入真正的和平進程。

甚至早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前,美國在中東地區展示其強勢地位的能力就已面臨困難。由於它與主要盟友的關系下降,例如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以及局部意義上的以色列。美國尋求在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之間達成一項歷史性的協議,並與伊朗達成一些諒解以限制其核計劃。

現在已經無法想象會繼續發展出一個更加穩定的中東地區。除此之外,當美國在平衡對以色列的支持和避免損害其在中東的地位上陷入困境之際,中俄兩國也發現了加強它們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的機會。但是,這場戰爭最終也可能導致美國加強它在該地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如果美國能夠在超脫內塔尼亞胡在這場戰爭中的算計的情況下看待這些問題的話。

作者:馬哈茂德·阿魯什 (國際關系研究員)

本文摘編自半島電視台的內容,《中華時報》是全球華人媒體,致力於为大家提供客觀中立、多角度的評論分析文章和新聞報道。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與觀點,不代表《中華時報》。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