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停戰七十年 北韓昨晚閱兵

金正恩與李鴻忠(右)及紹伊古(左)出席閱兵儀式。(美聯社)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7月28日訊)北韓官方朝中社證實,金日成廣場昨晚舉行閱兵儀式,紀念朝鮮戰爭停戰70周年。

朝中社說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出席儀式,訪朝的中國及俄羅斯高級代表團列席主席台。

韓聯社報道,火星系列洲際導彈及無人機,亮相閱兵儀式。

報道又指自2020年10月勞動黨成立75周年閱兵儀式開始,北韓連續4次在晚間或深夜閱兵。分析認為夜間閱兵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暴露北韓落後現狀的風險,亦可配合照明系統襯托現場氣氛。

閱兵儀式昨晚在金日成廣場舉行,展示導彈等軍備。(美聯社)

中國官媒《中國日報》中文網週三(7月26日)發表的文章強調,中國在戰爭中獲勝的理由是通過簽署《朝鮮停戰協定》,把聯合國軍隊阻止在三八線以南;並且停戰爲中國創造了一個極爲重要的戰略緩衝空間,保衛了中國的和平,爲後來中國的經濟建設與和平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契機。

中朝問題專家、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西太平洋研究所主任李小兵教授則認爲,中國從這場戰爭中獲得的利益還包括取得了蘇聯的信任,“在相當大程度上,毛澤東是希望以朝鮮戰爭獲得斯大林對中國的信任,表達中共反帝反美的決心,這是當時毛澤東決定出兵的重要原因。”

他介紹說,實際是直到朝鮮戰爭中、後期,蘇聯才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援助,“蘇聯纔開始支持中國,包括我們所知道的156個大的項目,武裝中國的陸軍,建立中國的空軍和海軍。”

朝鮮戰爭專家、華盛頓智庫威爾遜中心研究員山姆·威爾斯根據對最新史料的研究,於2019年出版了朝鮮戰爭專著《如臨深淵:朝鮮戰爭如何轉變了冷戰》(Fearing the Worst: How Korea Transformed the Cold War)。他認爲,從美國方面來說,朝鮮戰爭改變了美國的戰略部署,從原先以歐洲爲重,轉變爲兩個重心,除了歐洲之外,還 有東亞,“去支持韓國、日本,一定程度上也支持蔣介石領導的臺灣。”

另一段長久被外界忽視的朝鮮戰爭公案是中國戰俘的去向問題。

關於戰俘問題的談判在1951年12月進入朝鮮停戰談判議程,中朝提出停戰後雙方戰俘應“全部遣返”,以美國爲代表的聯合國軍則提出要“不強制遣返”。雙方尤其在1萬4千多名中國戰俘的去向問題上爭執不下。史學界對此有共識,認爲這個問題成爲雙方停戰的主要障礙,是拉長戰爭的主要原因。

最後的結果是中國志願軍戰俘1萬4千2百多人前往臺灣,另有7千人返回中國,12人去了印度。但這段歷史在美中兩國政府方面,似乎都不願意提及。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