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墨灵象”高妙开讲
十三届·中国文化进万家融合发展论坛·讲座
吕国英
编者按语——
文化学者、艺术评论家吕国英先生,原创文艺理论专著《“气墨灵象”艺术论》出版后,受到学界关注,也为不少读者所称誉。5月27日在京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文化进万家融合发展论坛,特别邀请吕国英先生与会,对这部专著进行主题意义开讲,受到热烈回应,有多位与会同志希望读到这篇演讲文稿。现将文稿整理刊出,以飨读者,并期待大家讨论。
前段时间,写了一部书,书的名字叫做《“气墨灵象”艺术论》。在座的朋友,有知道的,也有看过的。
这部书,在出版前,主要立论及相关篇章,就陆续在海内外各类媒体连载、选载、传播。
有朋友说,“气墨灵象”,一听这几个字,就感觉很生僻,从来没听说过。要让读者产生兴致雅趣,难。
也有朋友觉得,“气墨灵象”艺术论,作为一种文艺类学术著作,论于经文典籍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属前无古人,也属高论绝学,因为若“后有来者”就属模仿、抄袭,或引论、随论,已无原创意义。但也正因为如此,很容易“曲高和寡”,要想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认同,还须大力推广,或尚待时日。
这两种看法,非常具有代表性。也算是非“圈内”或非专业人士的看法。
如果对艺术哲学、对现代美学、对艺术创作与审美境界有所涉猎,或是本就从事文艺相关事务、抑或本就是作家、美术家、书法家或戏剧、影视、音乐等各类艺术家,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
比如,一位学者朋友说,气墨灵象,高维审美,照见未来。艺术新开掘,美学新境界,原创、高远,不可思议,非常美妙。一位画家朋友说,气墨灵象,一听,没有过,一说,还有些别嘴,但只要想一想,就越琢磨越有感觉,越琢磨越有味道,越探究越深邃,越深思越高远。
现场也可能有人会问,气墨灵象?不知道,还真没听说过。
或者,会有人觉得,气墨灵象?从何而来?胡编乱造,故弄玄虚吧?
的确,“气墨灵象”,作为美学新范畴、艺术新命题、审美新境界,文艺理论与现代美学新体系,确实没有过。就是仅仅作为一个新名词,一种新词汇、一个新概念,也未见出现过。
本次会议主席武振江先生,让我讲讲这部书,给我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难在哪呢?难就难在“不知道”“没听说”,难在“生僻”“新鲜”“没有过”,说到底,难就难在“认知上”,不知道对接点与契合点在哪?难就难在“原创上”,不知道从哪儿说起?
会前了解到,参加这次会议的,既有文化艺术领域的领导、专家,还有不少画家、书法家、作家、诗人,还有一些艺术收藏家,以及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企业家。大家都是大家,时间非常宝贵。所以,内心很忐忑,非常担心无益占用、消耗大家时间。所以,尽管这次分享“气墨灵象”是从命而为,但还是尽量少说点儿,说的明白点儿,说的有用点儿。
为了让大家对《“气墨灵象”艺术论》有个总体印象,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书的总体构成。
本书32万4000字,1/16开本,412页。全书共四个篇章,分别是:眺瞻·立论篇,纵横·寻踪篇,察变·慧灵篇,观象·超越篇。
为什么是这四个篇章呢?或者说这几个篇章的逻辑关系如何构建的呢?
立论篇,是本论的核心与灵魂;寻踪篇,是本论“大数据”与“云计算”;慧灵篇,是本论的回眸与眺瞻;超越篇,是本论的审察与问远。
具体说,立论篇,有8个“立论”——
1.逸形入灵,大艺立象;
2.如气化墨,载灵承象;
3.气墨创作,灵象艺术;
4.艺法灵象,至美审美;
5.气墨灵象,高学大德;
6.润灵乐境,推挽筑峰;
7.创新艺术,超验境界;
8.美是“气墨灵象”。
寻踪篇,有七个“延伸”——
1.“灵象”是“象”的远方;
2.“气墨”是“笔墨”的未来;
3.“气墨”“灵象”互为形式内容;
4.“艺法灵象”揭示艺术本质规律;
5.“高学大德”方入至美审美;
6.“润灵乐境”推挽文艺高峰;
7.“精神实现”皈依超验审美。
慧灵篇,有12个“纵横”——
1.语言,终究还是语言;
2.经典,感性美与思想美不可或缺;
3.创作,用性灵开启“笔墨”;
4.立象,拒绝现实物象;
5.构建,美在“意想不到”;
6.去蔽,“呈现”美的无限;
7.超越,向艺方生、向术即亡;
8.抽象表现,超越中敞开美的澄明;
9.审美,无力不达“彼岸”;
10.艺术流变,从“完美”到“自由”;
11.书写之美,贵在有“象”;
12.“书象”之美在“通象”。
其中,后两篇(11、12篇),主要提出“书象”审美命题,论证现代书写艺术,重在建构“书象”审美体系,并如何实践书写审美超越?
超越篇,有10大命题——
1.作“大”难,作“厚”更难;
2.至简难,至繁更难;
3.感性难,理性更难
4.师“外”难,师“内”更难;
5.求变难,求恒更难;
6.意象难,抽象更难;
7.追典难,离典更难;
8.融合难,无界更难;
9.“境”美难,“神”美更难;
10.立象难,立念更难。
这10个“难”与“更难”,是艺术创作论,也是审美境界论,更是艺术哲学论。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书,其现实紧迫性与未来引领性——也就是本论的重要意义在哪?
我们知道,曾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文化艺术界严重存在着诸多乱象问题,这些乱象突出体现在:抄袭模仿、恣意复制、丑恶低俗、粗制滥造、搜奇猎艳、渲染阴暗、花拳秀腿、投机取巧、感官娱乐、自我悲欢,等等。
我在一篇文论中,将这些乱象涉及的层面及其表现,归结为八个方面——
1.艺术创作层面,存在抄袭模仿、千篇一律,复制性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既抄经典,也抄现代,既仿古人,也仿今人,既抄同胞、也抄西人,既复制名家,也重复自己;
关于抄袭、复制,非常典型的有三大丑事:一是青海美协主席(王筱丽),抄袭天津老画家(马寒松),算是家丑;二是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叶青)抄袭比利时画家西尔万,而且一抄就是30年,被在互联网上举报示众,这是国耻;三是知名画家(范曾)因“流水作业”状告收藏家(郭庆祥),这属自辱。
三类抄袭中,自我抄袭来得更简单,更方便,也比抄袭他人更隐蔽,更无忌。结果也更戕害、更可怕。
三位抄主中,一位是省级美协主席,一位是艺术名校教授,一位是知名画家,哪个智商低,哪个学养差?
事实上,抄袭复制问题,反映在艺术领域的诸多方面。
2.审美境界层面,存在猎奇逐艳、低俗谄媚,善恶不辨、以丑为美问题,突出表现在调侃崇高、扭曲经典,胡涂乱抹、粗制滥造,甚至渲染阴暗,制造文化与艺术“垃圾”;
3.艺术创新层面,存在追求形式、缺少内容,蔑视传统、远离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重形式包装、缺内容支撑,追求奢华、炫富摆阔,甚至热衷于“为艺术而艺术”;
4.创作心态层面,存在浮躁与急功近利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绪浮华、精神迷离,甚至投机取巧,沽名钓誉;
5.文化心理层面,存在缺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问题,突出表现以洋为美、以洋为尊、唯洋是从,把获得国外奖项作为最高追求,甚至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中国化”“去历史化”“去主流化”;
6.艺术氛围层面,存在江湖气、“圈子”化,近亲繁殖、“门派”思维问题,主要体现为师傅带徒弟式传承、家族作坊式生产,热衷于“抱团取暖”、进“圈”为荣;
7.艺术市场方面,存在以“职”定价,以“衔”论价问题,突出表现为自我炒作、联手炒作、刻意运作,“假拍”“拍假”“守株待兔”;
8.艺术批评层面,存在庸俗吹捧、阿谀奉承问题,主要体现在无底线拔高,无标准叫好,仿佛随处有“大家”、人人是“大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乱象的存在,严重恶化败坏社会风尚,严重浸淫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
这些乱象的存在,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多少年来,缺乏一个理论上的回应与引领,不无关系。
刚才说过,本论成书前,就开始在各类媒体上刊载、传播。我举个例子,大家就很明白本论的生适其时的意义了,著名画家、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先生,当看到“立论篇”的第一篇文章——《逸形入灵 大艺立象》后,即发来评论,开宗明义:欣悉大作,诚研读,所论精辟,字字珠玑。文章概括而深刻,语言通俗而清晰。跌涨起伏,文理通达。您的观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著名大写意画家、国家画院研究员张录成先生,在海南半山半岛创作期间,正是一天创作后的海边小憩,此时已夜幕降临,看到手机跳出的第二、三篇立论《如气化墨 载灵承象》《气墨创作 灵象艺术》,一下了兴奋起来,读后当即回复:大作拜读,宏论高远。(所论命题),似冲出老朽愚顽之陋巷,顿感清风拂面,目明神远。摄慧者当醒世明志,臻品上乘。此刻,老夫正在南海一隅,面对茫茫大海,突见大海深处似有星点渔火,引我无尽之遐想……
发完信息,又打来电话,对“气墨”之命名、审美之远眺,尤显兴奋、激昂,说,老夫搞了几十年的笔墨,从画形到意象,从写意到大写意,写意后面是什么?如何走到更远?在您的文章里,看到了……
说到张录成,前不久在中国国家画院隆重举行了大写意作品展,本来两个星期的展期,国家画院破例延长了两个星期。在其作品研讨上,我遇到几位著名专家,均给予较高评价,足见大写意艺术创作之成就。
这两位大家,一位是美协的资深副主席,一位是年近古稀的著名老画家,他们的言论“高山”,又在“大海”,说明本论回应时代、引领时代,立足现实、邀约未来的意义。
在更大视野、更多领域中,审示本论的时代针对性、未来眺瞻性,有个不错的视角与场景,这就是于整部文论出版后,在《“气墨灵象”艺术论》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以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角度(视野)给出的研讨评论。
本论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涵盖文化艺术领域的诸多方面,有美学理论家、艺术批评家,有国画家、油画家,有作家、诗人,有音乐教育家、文化传播家,还有书法家。
先看几位学者的评论。
一个是王镛先生。作为著名美学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他在研讨中谈到:
“气墨灵象”艺术论,最大的贡献,是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创造新的审美范畴,构建新的美学体系,引领与走向文艺未来,让艺术创作与精神审美,自由自在,御灵飞翔。
他谈到,“气墨灵象”艺术论所构建的美学体系,更将历史的文化艺术源流通渠远方,这样的理论,脱离了古典画论、与艺术哲学的规范,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与更广阔的空间,更容易和当代审美观念接轨、融合,引领与走向未来。我觉得这是对我们从事美学和艺术研究,特别有启发的,也是非常值得关注与思考的。
一个是许向群先生。许向群是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著名艺术评论家,也是有名的画家。他谈到:
“气墨灵象”是一部高屋建瓴的艺术理论专著,自成体系、逻辑严密,作者具备贯通古今、触类旁通的智慧与卓见,具有高瞻远瞩的视野,悟对通神的心得,思妙想的学术建构。
一个是尹铁良先生,尹铁良是著名学者,作曲家、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师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他谈到:
《“气墨灵象”艺术论》的出版,可以说我们文化艺术界的一个好事、一件幸事、一件大事。也许是人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多年来都在默默、泛泛创作。冥冥之中,实际上正在期待着,期待有一个中西可以合璧的一个艺术理论,也是融会贯通艺术理论,用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如今,它终于来了,这就是《“气墨灵象”艺术论》。
尹铁良先生特别特别引用艺术(音乐)史上,三部非常经典作品——俞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相遇之“高山流水”,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兆示浪漫主义音乐到来的贝多芬之“第九交响曲(生命交响曲)”、音乐先锋派大师约翰·凯奇之无声(钢琴独奏)音乐“4分33秒”,印证、解读、称誉与赞美,他所理解与认知到的“气墨灵象”艺术论的高妙与深邃……
再看几位艺术家的评论。
一个是李晓柱先生。李晓柱是著名画家、中国国家画院人物所所长。他谈到:
“气墨”是“墨”的未来,“灵象”是“象”的远方,真是很妙、非常妙。我觉得“墨”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通过艺术家之运化,在与诸创作元素多次“天人合一”“天我为一”的化妙中,和融于创作境界,进入精神高维,呈现审美状貌,矗立大美生命之存境。就艺术立象从具象、意象、抽象、“三象合一”之演进而言,相对应的“墨”从经历了线墨、意墨、泼墨、朴墨,最终将走向“气墨”,真是看到了远方,看到了未来。真是好,太好了。“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灵象”一体、且互为形式内容,我觉得是一种很高甚至是至高的艺术境界与审美追求。
再一个是张坤山先生。张坤山是著名书法家,连续五届任中国书协理事。他谈到:
《“气墨灵象”艺术论》非常厚重,学术性非常强,是当前关于艺术哲学、审美、艺术创作于一体,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深入思考的一部大著作,同时又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一部理论结晶,我感到这是一个时期以来一项文化艺术的研究成果,一项了不起的成果。既有理论建构价值,也有创作引领意义。这个理论,很新鲜,又很亲切,一直影响着我的艺术创作。
还有骆根兴先生。骆根兴是著名油画家,国家重大主题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他谈到:
“气墨灵象”这个艺术论,从字面上理解,感觉像从中国的传统艺术如水墨、书法上立论命题,实际上不是,这个命题涵盖了艺术领域里的方方面面,只不过是一个“引子”而已。所以我觉得它有两个高度,一个是他的最高层级。按其理论中的说法,绘画艺术,从具象、意象到抽象,再到“三象合一”,经过“真象”(借用“三象”求真之名),最后达到的目标,应该是“灵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高远的建构。其实我们在前面的具象、意象、抽象之诸形态中,能做好某一“象”就已经很不错了。将“三象”能够结合起来,已经是非常高的高度。“气墨灵象”看到的,是“三象合一”之后的东西。这个高度,我想是至高之象。
举这么多例子,好像有点儿“王婆卖瓜”、自我表扬的嫌疑。其实,本意还是想通过不同专业学者专家,以旁观者的眼光,说明“气墨灵象”的意义,尤其申明,(这种意义)不仅于当下,更是于未来。
前面谈到的,文艺乱象问题,要说随着文艺座谈会、“双代会”的召开,整个文艺战线严厉整肃的展开,作为乱象之环境、市场受到制约,原来的弥漫整个艺术领域的“乌烟瘴气”有所收敛。但应该看到的是,作为根本性问题、关键性环节的艺术创作一直未见如愿,说到底就是在出作品、出好作品、出大作品上,无法令广大读者满意,连具有在某一领域、某一时代经典痕迹级的作品都难创作,更遑论出国家、民族级、世界级的作品了(举例,比如反映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恢宏历史的作品……),而见诸于各种传播媒介的文学、美术、影视、音乐、戏剧等所谓作品,基本处在写形描像、自娱处乐、媚俗庸俗,低层级、低维次的审美中徘徊。而问题症结在于,没有前瞻艺术理论的建构与引领,难以甚至无法洞见艺术之远方、高维之大美。
“气墨灵象”艺术论,要解决的正是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它不仅是艺术论、美学论,也是审美境界论、文艺方法论与艺术创作论。
说(本论撰著)背景,谈回应,论当下,眺未来,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到“气墨灵象”上,“气墨灵象”从哪里来?为什么是“气墨灵象”,而非其他什么“墨”、什么“象”?或者既不是什么“墨”,又不是什么“象”?
先说“灵象”,检视艺术史,可以发现,艺术之化变,审美之演进,其实就是关于“象”的演进变化。先是具象,后是意象,再是抽象,再之后呢……
艺术创作,是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的物化与体现。美学是关于艺术的哲学,研究审美关系、审美活动,揭示审美境界。而由审美境界检视艺术生发,第一境界是求形,就是绘形写貌,就是描摹物象;也就是具象,第二境界是寓意,就是情感寄托,就是思想蕴含,也就是意象,第三境界是由心,就是境由心造,象自心生,也就是抽象,第四境界是悟真,就是透表问质,去伪存正,可称为“真象”,第五境界也就是最高境界是润灵,就是天人合一,天我为一(天人合一是哲学,天我为一是艺术),自由自在。这是生命理想、精神实现,审美极致,大艺大美,可命名为“灵象”。这就是“灵象”是“象”的远方。
再说“气墨”。艺术创作,是象承墨显,反观之,就是以墨载象。也就是审美呈现什么样的“象”,就以什么样的“墨”表达,进而呈现。“象”有具象、意象有、抽象之分,相应,“墨”有线墨、意墨、泼墨之别。因为,气为天地人本之源,气之交感是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也体现最高的审美情态,是最为理想、安好、自在的精神状貌,其相应的墨可命名为“气墨”。这就是“气墨”是“墨”的未来。
在这个语境下,我们谈思维、语言、文字、文化、文明,看看其中奥妙。语言是思维的逻辑情态、状貌频谱,文字是思维情态物化显现,文化的基本元素是语言、文字,文明是文化的显性存在。思维有具象、意象、抽象等思维,由此所引发的语言、文字、文化、文明的诸多状貌与情态,表达审美境界,影响文化、文明与时代精神。如此,“气墨灵象”论,是人类文明这精神世界演进的总概括、大哲思、高维美,涵盖文化艺术及其审美的诸方面,是文艺理论的新建构,是美学体系的新拓展。
这样,就可以看到,《“气墨灵象”艺术论》有三个核心概念,一个是“灵象”,一个是“气墨”,再一个是“气墨灵象”,或称“灵象气墨”,灵魂是“气墨灵象”或“灵象气墨”。
“气墨”中有“墨”,此“墨”不是具体的墨,而是的墨的集合与抽象,不仅包括水墨、油彩、毛笔、刷笔、宣纸、亚麻画布,还包括语言、文字、音符、节奏、影像、光影,还包括舞台、乐器、场景、环境等,是包括或尤其包括创作主体、创作环境、创作过程等在内所有创作元素的总称,这都属于墨的范畴。而“气墨”者,是“墨”的生命抽象、灵性化境与超越,也是“墨”的应和、融汇与灵化,是诸“墨”在创作主体的“唤醒”“为一”与运化中所“呈现”出的“审美情态”“精神状貌”与“至美境界”,是一种灵化、美妙、此在自在、自由自在之“形态”。
“灵象”中有“象”,此“象”也非具体的象,而是象的集合与抽象。包括具象、意象、抽象,包括“三象合一”,就到底,包括艺术审美而显或隐的象的全部。就艺术创作言,我们知道,运“墨”而“象”显,立“象”藉化“墨”。如此,该“象”是因墨而生成,由墨而存境。亦如此,“灵象”者,就是“象”的化境与超越,也是“象”的和融与灵化,是诸象“配合”创作主体并与创作主体“天人合一”“天我为一”、建构生命理想之精神实现的审美境界,是象的精神状貌,是象的高远审美与高维形态。这样,“气墨”与“灵象”,或者“灵象”与“气墨”,就被“赋予”了神圣使命,有了审美担当。
要说明的是,“气墨灵象”,这是一有机整体,分不开,也不能分开,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与精神状貌,于高维境界与审美理想中存在与呈现。“气墨灵象”,不是“1+1又+1再+1”等于4,也不能仅仅从“气”“墨”“灵”“象”四个字意分别解读。因为,兹高维境界与审美理想藉深、藉厚、藉高远。
这样,说“气墨”说“灵象”,可能给人的感觉有点儿“懵”、有些“绕”。
简单点儿概括一下,可以说,“墨”可道,“气墨”非常道;“象”可名,“灵象”非常名,而“气墨灵象”非常道,“灵象气墨”非常名。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知道“气墨”“灵象”互为形式内容,这是《“气墨灵象”艺术论》作为建构艺术新命题、新思想,审美新范畴、新境界的高光与辉煌。进一步解释一下就是,“气墨”是“灵象”的“墨”;“灵象”是“气墨”的“象”,或者说,“气墨”是“墨”的“灵象”,“灵象”是“象”的“气墨”。“气墨灵象”相辅相成,完美至臻。
要强调的是,审美决非艺术家的专利,而是芸芸众生每一个人应该享有的自由与权利。这是一种生命理想、精神实现的审美境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尊严与价值意义。当你进入到“气墨灵象”这个状态,或者“天人合一”“天我为一”这种境界的时候,你自然就进入了“灵象”,就会感知与体悟“大美”之存境,就会沉醉于这种境界,享受这种境界,达到身心的解放,实现生命的愉悦。当你自由出入世俗与审美之中的时候,你就实现了审美理想中的自我,完成了自我救赎。当然,我们尤其期待更多艺术家、大家实践“气墨灵象”,创作“气墨灵象”,将我们带入“气墨灵象”的审美境界。
可能会有朋友说,“气墨灵象”终归不太好明白。我说,可能还是我没有说明白。大家都知道有个大哲学家叫维特根斯坦的,他有两句话非常有意思,或者可以作为其哲学思想的灵魂,这就是:凡是可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的意思是,经验世界的事物都可说,而且都能够说清楚;超验世界的事物不可说,应该保持沉默。再进一步,经验世界用经验语言,当然可以说清楚,也能够说清楚。要说明白超验世界,显然不能用经验语言,而须用超验语言才能说清楚。什么是超验语言,说通俗一点儿,就是创新语言,就是要说新话,就是要对应或努力对应超验世界的语言。而艺术哲学、精神境界、审美存境、宗教信仰等等都在超验世界中。
还有,人文演进,走向未来,审美籍高维,精神眺远方,所有的文化艺术在超越中矗立新高度、走向新境界,古今、中西不仅可以打通、连接,而且可以汇集、和融,“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高妙的美学命题。刚才说到美的自由与自由的美,人文演进的至高目标,自由发展,价值实现,是我们奋斗的,也是我们所特别缺少的。艺术创作与审美境界须“先行一步”。所以,艺术家更责无旁贷、责任重大。“气墨灵象”可以给艺术家提供更大的可能与自由空间,不管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书法、雕塑等,皆可在“气墨灵象”的审美存境中,悠然信步,大美创作,尽早出好作品、大作品,出民族级、世界级的好作品、大作品,还当下辛苦劳作、惶惑悲苦的人类,还如今混乱无序、动荡不安的世界,一个审美的时空、一个精神的远方。
我就先说这些。占用了大家时间。谢谢。
2023.05.27·北京
附
吕国英简介
吕国英,文化学者、艺术批评家,解放军报社原文化部主任、高级编辑,中华时报传媒集团艺术总监,长期致力于哲学、美学、文艺学、文化史与思想史学研、探究,创立“气墨灵象”文艺理论新体系,开拓美学新认知;提出“‘书象’审美”新命题,追臻狂草新境界;探索哲慧新诗派,构建诗美新维境;抽象精粹牛文化,国学千载“牛”纵横。出版专著多部、原创艺术评论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上千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多篇(部)作品获国家、军队重要奖项。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精神维次决定审美境界;超验审美统摄艺术未来;“书象”由“象”;书美“通象”;诗贵哲思润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