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香港11月6日訊)德國總理肖爾茨成為習近平開啟第三次任期後,第一位到訪的西方領導人。但肖爾茨此次訪華在德國國內甚至執政聯盟內部都引起爭議。經歷俄羅斯的前車之鑑後,西方國家正在思考是否過於依賴另一個專制國家中國。已返回柏林的肖爾茨周六辯護說,這次旅行是值得的,他至少與中國國家主席達成反對在烏克蘭使用核武導致情勢升級的協議。
中國問題專家指出,對北京而言,肖爾茨的訪問無關乎具體成果,更重要的背後的象徵意義。
肖爾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習近平會面時,由於中國嚴厲的防疫措施,習近平雖然不戴口罩迎接肖爾茨,但兩位領導人沒有握手。媒體形容肖爾茨和他的代表團在一個密封的“泡沫”中行動,這就是為什麼肖爾茨這次的對華訪問比他的任何一位前任都短的原因。肖爾茨在中國僅僅停留了11小時。
肖爾茨此次訪問時間雖短,但抵達和離開的安排卻大費周章。德國代表團的全體人員全程處於“防疫泡泡”中。停機坪上有兩個移動核酸檢測站,德方人員須立即接受新冠檢測。只有肖爾茨和他的貼身隨同可由隨行的德國醫生檢測。此外,代表團下飛機後,肖爾茨的空客A340專機飛往韓國首都首爾。這樣機組人員就不必在北京接受隔離。周五晚上,在訪問行程結束時,專機再從首爾飛抵北京,接肖爾茨一行回國。
德國政界則批評朔爾茨“選擇了一個最壞的時刻”訪華,德國右翼的基督教民主聯盟領袖梅爾茨批評肖爾茨對中共二十大召開還不到兩周的背景無動於衷:“二十大期間習近平對台灣進行了不惜動武的威脅,而習近平的前任胡錦濤在全世界的目光注視下被趕出會場。”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也毫不猶疑地直指:“是總理本人決定了這次訪問。”
德國之聲報道,布魯塞爾研究機構俄羅斯暨歐亞研究中心主任方嫻雅(Theresa Fallon) 表示,在美中關係因為台灣問題更加緊張之際,肖爾茨的訪問發生在「笨拙」的時間點。她同時指出,肖爾茨將出席即將舉辦的G20峰會,大可在峰會舉辦期間與習近平會面。「要注意的是,他真的帶給中國巨大信心,因為如今的中國相當受到排斥。」
援引德國之聲報道,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高級訪問學者巴爾金(Noah Barkin)也質疑肖爾茨的訪問時機。「對北京而言,這無關乎具體成果,更重要的是德國總理在二十大後很快便訪問習近平的象徵意義。」「這使他的終身領導人地位具有國際合法性,也顯示出中國沒有被孤立。」
巴塞爾大學的政治學者、中國問題專家韋伯(Ralph Weber)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認為:「中共宣傳機關正在將肖爾茨的訪問包裝成反美之行,華盛頓將會不太高興。正在尋求統一的對華政策的歐盟,則看到了一個冒進的成員國。即便在德國聯邦政府內部,大家也對正確的對華政策存在分歧,並且為中遠入股漢堡港問題爭論不休,後者現在已經被誇大為整個德中關係的試金石。在這種情況下,肖爾茨是否能真正在中國改變什麼東西,極大地取決於他的具體行為,以及習近平在俄烏戰爭等議題上會發出怎樣的訊號。 」
數天前,肖爾茨不顧內閣及執政聯盟中的反對聲浪,推動通過了漢堡港中資入股的交易,允許中遠集團收購漢堡港一個碼頭的24.9%股權。
德語報紙『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在對華政策問題上,歐洲不能唯美國馬首是瞻,但是德國也不能撇開歐洲盟友單幹獨行。”北京則似乎表現出各個擊破的意志,習近平會晤肖爾茨時表示,希望中德“共同抵制陣營對抗、泛意識形態化等因素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