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爾茨的北京「一日遊」背後的象徵意義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美聯社)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香港11月6日訊)德國總理肖爾茨成為習近平開啟第三次任期後,第一位到訪的西方領導人。但肖爾茨此次訪華在德國國內甚至執政聯盟內部都引起爭議。經歷俄羅斯的前車之鑑後,西方國家正在思考是否過於依賴另一個專制國家中國。已返回柏林的肖爾茨周六辯護說,這次旅行是值得的,他至少與中國國家主席達成反對在烏克蘭使用核武導致情勢升級的協議。

中國問題專家指出,對北京而言,肖爾茨的訪問無關乎具體成果,更重要的背後的象徵意義。

肖爾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習近平會面時,由於中國嚴厲的防疫措施,習近平雖然不戴口罩迎接肖爾茨,但兩位領導人沒有握手。媒體形容肖爾茨和他的代表團在一個密封的“泡沫”中行動,這就是為什麼肖爾茨這次的對華訪問比他的任何一位前任都短的原因。肖爾茨在中國僅僅停留了11小時。

肖爾茨此次訪問時間雖短,但抵達和離開的安排卻大費周章。德國代表團的全體人員全程處於“防疫泡泡”中。停機坪上有兩個移動核酸檢測站,德方人員須立即接受新冠檢測。只有肖爾茨和他的貼身隨同可由隨行的德國醫生檢測。此外,代表團下飛機後,肖爾茨的空客A340專機飛往韓國首都首爾。這樣機組人員就不必在北京接受隔離。周五晚上,在訪問行程結束時,專機再從首爾飛抵北京,接肖爾茨一行回國。

德國政界則批評朔爾茨“選擇了一個最壞的時刻”訪華,德國右翼的基督教民主聯盟領袖梅爾茨批評肖爾茨對中共二十大召開還不到兩周的背景無動於衷:“二十大期間習近平對台灣進行了不惜動武的威脅,而習近平的前任胡錦濤在全世界的目光注視下被趕出會場。”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也毫不猶疑地直指:“是總理本人決定了這次訪問。”

德國之聲報道,布魯塞爾研究機構俄羅斯暨歐亞研究中心主任方嫻雅(Theresa Fallon) 表示,在美中關係因為台灣問題更加緊張之際,肖爾茨的訪問發生在「笨拙」的時間點。她同時指出,肖爾茨將出席即將舉辦的G20峰會,大可在峰會舉辦期間與習近平會面。「要注意的是,他真的帶給中國巨大信心,因為如今的中國相當受到排斥。」

援引德國之聲報道,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高級訪問學者巴爾金(Noah Barkin)也質疑肖爾茨的訪問時機。「對北京而言,這無關乎具體成果,更重要的是德國總理在二十大後很快便訪問習近平的象徵意義。」「這使他的終身領導人地位具有國際合法性,也顯示出中國沒有被孤立。」

巴塞爾大學的政治學者、中國問題專家韋伯(Ralph Weber)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認為:「中共宣傳機關正在將肖爾茨的訪問包裝成反美之行,華盛頓將會不太高興。正在尋求統一的對華政策的歐盟,則看到了一個冒進的成員國。即便在德國聯邦政府內部,大家也對正確的對華政策存在分歧,並且為中遠入股漢堡港問題爭論不休,後者現在已經被誇大為整個德中關係的試金石。在這種情況下,肖爾茨是否能真正在中國改變什麼東西,極大地取決於他的具體行為,以及習近平在俄烏戰爭等議題上會發出怎樣的訊號。 」

數天前,肖爾茨不顧內閣及執政聯盟中的反對聲浪,推動通過了漢堡港中資入股的交易,允許中遠集團收購漢堡港一個碼頭的24.9%股權。

德語報紙『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在對華政策問題上,歐洲不能唯美國馬首是瞻,但是德國也不能撇開歐洲盟友單幹獨行。”北京則似乎表現出各個擊破的意志,習近平會晤肖爾茨時表示,希望中德“共同抵制陣營對抗、泛意識形態化等因素干擾”。

肖爾茨在北京與中國領導人究竟談了些什麼?根據德國外交部的文告,肖爾茨在會晤後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他對習近平說,希望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同時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應對俄羅斯發揮影響力”。他還告訴習近平,“烏克蘭戰爭對全球開創了一個危險的處境,中國也難以置之度外,我們知道戰爭升級帶來的後果所有人都得承受”。肖爾茨對媒體接着表示,“也就是這個理由,我明確表示,排除任何以使用戰術核彈引發的升級極為重要,我高興的是,至少在這一點上,我們達成了協議。”

根據中國官方文字,習近平表示,國際社會必須“共同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倡導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防止亞歐大陸出現核危機”,習近平對俄羅斯侵烏戰爭的表述僅此而已,北京沒有顯示出任何要對莫斯科施加壓力的願望,官方稿僅僅一句,“中國支持德國與歐洲為鼓勵和平談判所做的努力”。但沒有任何中國投入化解衝突的承諾。

涉及其他有爭議的主題比如台灣問題,也沒有顯示出一絲雙方的觀點在互相靠近。肖爾茨對媒體強調,“我提及德國對地區穩定與和平日益增加的關切,中國對此有着特殊的責任”,在他看來,台灣的地位“只有在雙方達成和平協議的條件下才能改變。”

涉及中國人權問題,肖爾茨抵達北京前,特意與被請到德國駐華使館的被中國政府視為異議人士的幾位人權律師進行了加密視頻通話,其中有些著名的律師曾入獄數年,德國方面沒有披露他們的姓名。肖爾茨與習近平會面時,強調了人權的普適性質,這一點顯然讓中方不太高興。習近平引用德國前總理施密德的一段話間接反擊:“政治家應當以寧靜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以勇氣改變那些能改變的,用智慧分清其中的區別”。” 而且,習近平還間接地警告德國總理,“政治互信破壞很容易,重建卻很難”。肖爾茨在媒體面前也承認:“正如我們的談話所顯示的,在我們兩國之間存在着區別。”

肖爾茨此次訪華還有一個經濟界代表團隨行,成員包括大眾汽車、西門子、巴斯夫和德意志銀行董事會主席。他預計中國領導人會注意到,德國與中國的商業關係是一個優先事項。

科隆社會倫理學家納斯(Elmar Nass)在區域性日報《紐倫堡報》(Nürnberger Zeitung)發表客座評論稱:「總理宣佈對中國的新路線。但道德問題必須以具體行動來衡量。否則我們很快就會體驗到錯誤的俄羅斯政策的毀滅性似曾相識。」

納斯認為,自由國家必須團結合作抵抗中國的霸權,並且公開談論侵犯人權的行為。「在尊嚴問題上不保持沉默,這是自由民主國家的本質。」

納斯認為,肖爾茨和經濟代表團在中國期盼依靠市場競爭以及自由規則的遵守是短視的。「現在加入關於尊嚴和政治自由的倫理論點,不過是沒有具體後果的空談。」

《南德意志報》以”肖爾茨說了該說的話”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儘管德國總理在北京公開談論了烏克蘭、台灣等敏感議題,但是我們無法指望這些話語會起任何作用。

“幾乎所有跡象都表明,在肖爾茨走後,習近平將繼續其獨裁者的日常,繼續支持盟友普丁,無視後者的戰爭罪行以及對全球經濟的破壞。肖爾茨談到的其他爭議話題也同樣如此。德國總理要求經貿關係更加對等,警告北京不要武力攻台,還謹慎地談及了對新疆維吾爾人的粗暴鎮壓。”

“這一切都是有必要的,它不僅僅旨在回應德國盟友的強烈批評,也能平息德國國內執政夥伴的不滿。可是這些言辭遠遠不足以為此次北京之行打上’很好’以及’正確’的標籤。在北京方面看來,隨肖爾茨一同訪華的有12名德國商界領袖,這才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此次訪華也並沒有融入德國政府的新對華戰略,因為後者根本還沒成型。同樣地,此行也並非一致的歐盟政策的一部分。因此,肖爾茨此次訪華,並不會被後人看作是全新的、現實的對華關係的起點。這種新對華關係應當從失敗的對俄政策中吸取教訓,在面對一個為了擴張權力而不惜犯下嚴重罪行的政權時切忌太天真。”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把中國當作敵人為什麼不明智”為題,刊發總編Eric Gujer撰寫的評論指出,在對華政策問題上,歐洲不能唯美國馬首是瞻,但是德國也不能撇開歐洲盟友單干獨走。

“肖爾茨此次訪問中國,並非以歐盟使者的身份,而單純是德國總理。德國和法國目前正在激烈爭吵,歐盟層面上各國正在相互設置障礙,而不是團結一致。匈牙利和義大利正在心甘情願地被中國利用。在外交政策方面,歐盟根本就不是什麼聯盟,而是雞窩般的一團糟。”

《法蘭克福匯報》以”不要重蹈對俄政策的覆轍”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德國人總是對德中關係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而當今真正關鍵的問題則是,作為歐盟最主要國家的德國應該持有怎樣的戰略定位。

“德中既是夥伴也是對手,這就是全球化的矛盾之處。關鍵問題在於,作為歐盟主要國家的德國持有怎樣的戰略定位:到底是站在西方陣營內,還是如北京所希望的那樣站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在俄羅斯問題上,柏林曾做出了錯誤決策,這個錯誤我們不應該再犯。”

歐洲盟友數日來不斷批評肖爾茨作出的選擇,肖爾茨終於拿起筆向歐盟領導人和他的聯盟夥伴進行解釋。他於11月3日在美國政治新聞雜誌《政客》發表文章說,德國不想與中國脫鉤,但也不會過度依賴中國。他還說,中共二十大更加明確宣示馬列主義,隨着中國的變化,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也必須改變。他表示,德國將在符合共同利益的領域尋求合作,但也不會忽視有爭議的問題。他強調:“德國的對華政策只有在嵌入歐洲的對華政策時才能成功。”

中華時報》是全球華人媒體,致力於为大家提供客觀中立、多角度的評論分析文章和新聞報道。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中華時報》的立場或觀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