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淤泥沉积而形成的洮砚石,在经历了漫长地质年代的变化,经受了亿万年高压的锻造之后,才生成了如此珍奇的“绿金子”,其上还沉积着远古花草的叶脉和昆虫爬行的印记!从一枚小小石块上,足足可以窥视到地球的“年轮”。
经过砚雕大师的巧妙构思和精心设计,以及千锤百凿的雕刻和反复耐心的细磨,一方精美的洮砚,才能够“分娩”而出!
再经过砚与墨的互相磨砺,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洁白如雪的宣纸上纵横驰骋,波翻浪涌,才能够泼洒出书画家心中的丘壑!
至此,中国的文房四宝,才算是完成了一曲恢弘雄壮的交响乐曲!
在此过程中,砚的诞生,相比于她的兄弟笔、墨、纸,其命运更加惊心动魄!
因此,砚雕大师的使命,就是——
天育灵石 我赋其神
——砚雕大师卢锁忠的艺术之路
王长华
2018年5月8日,卢锁忠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这样,卢锁忠距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顶业界最高的桂冠只有一步之遥。
2017年11月,他就向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会提交了《申报书》。但他的想法是,自己的恩师刘爱军先生由于各种原因,至今都还没有获得这个最高荣誉,自己的年龄还轻,时间还很充足,有的是机会。只要师父还没有评上,他是绝对不会抢在师父的前面的!
笔者之所以用了“师父”,而不是“师傅”这个词语,乃是因为,在卢锁忠身上,体现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美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他的人生信条!这样的人生态度,绝对不是“师傅”这个仅有技艺传承的名词所能够承载的!
而且,在卢锁忠身上,“尊师”、“谦让”这样的传统美德,也体现得十分明显!这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必须具有的品德条件,卢锁忠早就具备了!
其实,早在2010年4月,卢锁忠就被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称号;2011年2月,被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至于他的作品参评各种全国或世界级的工艺美术大赛,更是收获了不少荣誉!
甘肃临洮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会会长王海云先生,对于卢锁忠身上的这种传统美德,非常看重!他引用清人张澍的话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卢锁忠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艺术成就,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其家族的善德懿行世代传承积累的结果。
王海云先生的判断非常准确!
参天之木 必有其根
卢氏家族,在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是一个世代相传的名门望族!
1968年农历2月2日,卢锁忠出生在卓尼县洮砚乡坑扎村。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春耕节”,是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据说,本年出生之人为土猴之命,多才多艺,执着进取,能成大事!
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三月,王韶成为洮、岷、河、湟诸州的军政长官之后,分兵镇守。在洮河流域的九甸峡口的守军中,有一山西籍卢姓配军(因流刑发配戍边的军卒),自幼喜爱雕刻技艺,时常雕刻一些木石工艺品,或出售,或馈赠他人。虽身在军旅,却练就了出类拔萃的雕刻手艺。有一天,他巡哨于洮河边,口渴异常,便蹲下掬水解渴,突然发现,水中有一块晶莹翠绿的石头,绿质黄章,绚丽异常。他便以兵刃试之,岂料此石非但能磨砺刀锋,而且柔韧随和。于是,卢配军便将其带回营中,按其形态,逐日琢磨,最后雕成一尊喇嘛佛像。他将佛像握在手中,日日把玩,渐渐地,石面变得光滑如玉。当石佛像表面被汗水浸湿时,石中竟透出缕缕神奇的纹理和点点金星,这才知道是块宝石!他随即私离兵营,寻找石料矿带。卢配军判断,石料的矿头,一定濒临洮水。于是,他便沿洮河东岸溯流而上,直寻至一座形似喇嘛帽的峻峰脚下,发现一处土人挖掘磨刀石的小坑。凝神细察,正是他要寻找的宝石矿床。
卢配军欣喜若狂,用兵刃采掘了一皮袋石料,兴致勃勃地返回军营。他先用上好的石料,雕刻了几块砚台奉献给主帅,这才免去了擅离职守的罪责。于是,主帅命他在军中授徒刻砚,供其打点仕途之用。久而久之,军中大小将官,时常向卢配军索要石刻制品,若供奉不及,便会遭到欺凌,这使得他不胜其烦。于是,他毅然辞军退役,在石料矿地北边山坡上修了一座小寺,出家做了喇嘛。卢喇嘛在诵经修身之余,也刻了几方砚台,馈赠给布施粮米的施主。时间长了,他刻制的砚台慢慢流传于当地,成了稀世珍品。卢喇嘛还收了许多僧俗徒弟,既传经教义,又传授刻砚技艺。卢喇嘛圆寂后,僧俗徒弟大部分定居于此,专以刻砚诵经,兼以牧耕为生。据说现在洮砚石矿带附近的卡日山、上达窝、丁尕和已经淹没在九甸峡水库中的纳儿、卡古等村落,就是由当年的卢喇嘛众徒繁衍形成的。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刻砚祖师,将他原来驻扎、雕刻洮砚的峡口古城,称为“宝石口”,将他采石的悬崖称为“喇嘛崖”。人们还仿照卢喇嘛生前所刻制的小佛像,在采石洞口凿了一尊大佛像,并约定,每逢进洞采石,必须先在喇嘛爷佛像前献上一只绵羊,将祭祀后的羊肉,分送给采石的本土乡民共食后,才能进洞采掘(引自《中国洮河砚》,编著:沉石;主编:卢锁忠、马万荣;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卢家祖上是当地有名的望族,家中设有私塾,收藏颇丰,人才辈出,为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卢锁忠家里至今还遗存着祖传下来的万卷书桌。
1950年,在全国农村阶级成分划分中,卢家被定性为地主。“文革”期间,卢氏的家庙被捣毁,祖宅被征用,爷爷们被批斗,家中老小被赶出家门……还有祠堂里的家谱、祖先画像、铜器、古籍和经卷,被掠走和焚烧者不计其数。这对一个曾经辉煌的家族来讲,无疑是一次浩劫!从此,卢氏家族由兴旺发达,堕入了衰败贫穷的境地……
每当大人们述及家史,卢锁忠总是满脸彷徨。因为,自他来到这个世上,眼中所见的只有贫困潦倒,祖先的兴旺只是父辈们口中的一串串故事……
卢锁忠的母亲乔氏,贤惠善良,出生在洮砚乡古路坪村一个读书人家庭。卢锁忠的堂舅乔国荣,曾经是一名教师,后来跟随洮砚雕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茂棣先生学艺,擅长龙凤、葡萄、八仙、花草等镂空浮雕砚的雕刻,刀法极佳,是古路坪村最早制砚,也是技艺最好的砚雕技师。据说喇嘛崖有一种硬度极高的砚石,无人能刻,只有乔国荣腕力扛鼎,可穿此石,后来人们索性将这类砚石唤作“乔国荣石”。卢锁忠的九外公乔邦固,是一位很有学问的老中医,闲时常向其子乔国荣学习制砚。他心灵手巧,悟性极高,能从高往低,做立体、半立体砚台。比如雕鹿,则从鹿角入刀,后到鹿头,再到鹿身、鹿脚,层层下剥,布局极其准确。乔邦固不仅有此绝技,而且其向子求艺,不耻下问的精神,更在当地传为美谈。
藏王故里 人杰地灵
卓尼,系藏语“马尾松”之意,是古羌戎部落“卓尼族”的名称。卓尼族部落本是西藏宗室贵族噶·伊西达吉的后裔,原定居在川西北的若尔盖、松潘及甘南的碌曲、郎木寺一带。
汉代这里曾属洮阳郡所辖,晋时被吐谷浑占据,后周逐吐谷浑设郡县,唐末为吐蕃占领,宋、元属洮州所辖,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卓尼番部头领些儿地率部内附,于永乐14年(1416),被明王朝授予世袭佥事兼武德将军(正千户)之职,接管了有111年历史的卓尼禅定寺主持大权,形成了“兄为民长,弟为寺主”的政教合一的土司政权。
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十一世土司杨汝松征服上、下迭部及博峪黑番,改设旗制48个。原老噢什尕升为旗制,管辖区域交叉,延伸于今卓尼、临潭两县的洮砚、藏巴哇、柏林、石门、羊沙5个乡境内。
民国二十八年(1939),置卓尼设治局;1950年,改直卓尼自治区;1955年,设置卓尼县。
1954年4月,卓尼下辖的古路沟乡更名为“洮砚乡”,这是洮砚的名称首次冠于地方政权建制;1958年临潭、卓尼两县合并,成立新洮人民公社;1962年元月,恢复卓尼县建制,复置洮砚乡;1965年9月,拉扎乡与洮砚乡合并,称洮砚乡。
文史学者李璘先生在《丝绸之路蜀陇道》一文中写道:
丝绸之路蜀陇道起于成都……溯岷江(古称羌水,非四川之岷江)至分水岭,即由长江水系转为黄河水系,依迭水顺流至岷县,而后循洮水北行,经临潭、卓尼二县交界处,过九甸峡,经渭源县境抵临洮县,然后分两路进入丝路主干道。
卢锁忠的家乡洮砚乡,就位于九甸峡境内。
从包舍口(即历史上的“宝石口”)燕子坪北进,即可进入九甸峡,以峡中的九座峰巅而得名,自古以来为甘川古道捷径,行人商旅历代络绎不绝。传说半峡中有一王姓婆婆开的酒店,过往客商都要饮上几盏以壮行色,久之得名。九甸峡东边有海拔3888米的白石山和西边海拔3578米的莲花山余脉,将洮河夹在其中,洮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于其间。
峡内河中巨石三五相叠,形如卧牛,激起惊涛怒吼,巨浪滔天。在10余公里的峡谷内,河面由七八十米突缩到七八米、十余米不等,合而复开,两岸群峰霓秀,石壁耸立,其间苍松翠柏,或高耸云表,或倒悬崖头,其景美不胜收。古人为了开道通商,曾费尽千辛万苦,悬崖打孔,凌空凿石,架设栈道,修造木桥溜索,使天堑变通途。岩壁上历代所建栈道孔穴,至今仍历历在目,古时所建河桥遗迹清晰可辨。
这里有著名的“洮州八景”之一的“石门金锁”。 诗人陈钟秀有诗赞颂:
谁劈石门踞上游,
边陲万古作襟喉。
任他纵有千金锁,
难禁洮河日夜流。
卢锁忠的家乡洮砚乡,就处于丝绸之路蜀陇道上的九甸峡境内,这里不仅山河相依,气势恢宏,而且,洮水逶迤,景色如画,堪称地灵人杰!这里不仅出产举世闻名的洮河砚石,而且还是藏王的故里。
因此,洮砚文化具有极其厚重的藏文化内涵,洮砚制作技艺更是藏民族辉煌夺目的文化遗产之一。
策墨林,即藏王。历史上,曾有五世策墨林传承。一世策墨林夏孜诺门罕·阿旺楚臣(1721——1791),乳名丹巴,出生于卓尼县洮砚乡下达勿(窝)村。7岁时于当地擦多寺出家,后入卓尼协珠林潜修显密,再至禅定寺学经。1743年,进卫地色拉寺专修五部,获得拉让巴格西学位后转入上密院,逐步升任翁则(领经师)和堪布(住持),再升任甘丹夏孜札仓堪布。是时,乾隆皇帝命驻藏大臣推荐一名学高望重的喇嘛,赴京住持雍和宫教务,阿旺楚臣被驻藏大臣推荐并提升为噶丹东札仓曲结(札仓的最高负责人),于1762年赴京,任雍和宫堪布,被乾隆帝赐封为“夏孜诺门罕”。1777年,西藏代理摄政王第穆呼图克图圆寂,八世达赖年幼不能主政,乾隆皇帝钦派阿旺楚臣离京赴藏,担任达赖喇嘛的第十二任藏王与八世达赖强白加措的经师,成为清朝皇帝钦派的第二位摄政王。由此,达赖喇嘛、驻藏大臣、摄政王共同掌管西藏政务的体制建立起来。次年,又任噶丹寺第六十一任赤哇。
阿旺楚臣就任摄政王后,以其高深的佛学造诣和出色的办事能力,赢得了广大教徒的拥护。1784年,八世达赖喇嘛亲政。1786年,三世章嘉国师于雍和宫圆寂,阿旺楚臣被调回北京,接替章嘉职务。西藏廓尔喀事件发生后,乾隆皇帝复派他返回西藏摄政。阿旺楚臣活佛以72岁高龄,再度受命赴藏,解决了廓尔喀战争中的许多遗留问题。1791年,阿旺楚臣圆寂于色拉寺。之后,他的转世又出任西藏摄政一职。策墨林共有五世活佛传承,掌管西藏政教事务达40余年。
藏王策墨林墓地原在下达窝村南平坦的洮河岸边,因九甸峡水库蓄水,迁移至村北风水兴旺的中沟峪口。如今,这里已成为藏汉民众和佛教信徒虔诚膜拜的圣地(引自《中国洮河砚》,编著:沉石;主编:卢锁忠、马万荣;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千万年以来,岷山巍巍,洮河汤汤,山水相依,千回百转;汉藏杂居,华蕃交融,物产丰饶,商旅络绎,共同构成了中国西部一个独特的文化板块,这就是洮岷文化!而洮砚,则是这块文化园圃中盛开的一朵奇葩!
白杨河边 小路漫漫
儿时的卢锁忠,经常随母亲去九外爷家。当他看见九外爷、堂舅把石头做成各种形状,并刻上许多好看的花草、走兽时,内心充满了好奇、激动和崇拜。堂舅告诉他:这就是“砚瓦”,石料来自喇嘛崖和青龙山的砚瓦石嘴!从那时起,卢锁忠就注定要与洮砚相伴一生了。
由于家庭困难,14岁的卢锁忠,小学还没有毕业就辍学回家了。
他们家和叔叔家共同承包了公社牧场的68头牦牛,每天,他赶着牦牛,在卓尼、岷县和漳县交界的白石崖、淌水沟、盘岭山一带放牧,这一放就是7年。
15岁那年的夏天,卢锁忠转场来到白杨河一带,这里草山更加丰茂。从这个时候,他就开始观察牛羊的行为,研究牛羊的习性。因为,一年的放牧生活,让他逐渐认识到,牲畜不只是吃饱了就能活下去,要养好它们,就必须很好地了解它们,认识它们,研究它们!放牛娃要学会与牛羊沟通、对话。有一次,他放养的牦牛接二连三地死去,为了向公社提供牦牛的死亡凭证,他不得不接连解剖尸体,并把剥下来的牛皮交给公社。在解剖牦牛尸体的过程中,他发现牦牛死亡的原因是因为胃硬化,这是因为牛胃里淤积了过多的干草和盐碱土,无法消化造成的,更为直接的原因是水源短缺,喝水时因抢不到水而喝得太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卢锁忠就在泉水流经的地方围了很多梯田状的蓄水池,保证了每头牛都能喝到水,也就避免了牛的死亡。
直到现在,卢锁忠一旦说起放牧时总结的经验,总是滔滔不绝:不论是牛羊的疾病,还是孕产;也不管是牛羊的保健,还是习性,几乎没有他不知道的。他熟悉每头牛的习性,比如,牦牛的毛色看起来青灰、黑白混杂相间,五彩斑斓,貌似凶狠,但其实非常善良驯顺,虽然长毛拖地,但行走利索;而黄牛毛色单一,看起来比较漂亮,但却比较懒惰,行走缓慢,有的还比较奸猾;它们杂交后的犏牛,则各有各的脾性;牦牛性喜凉爽,海拔两三千米的高山草甸地带,是它们最佳的生活环境;一旦天气炎热,它们会不吃不喝,甚至还会失去生育能力!它们的驮载能力令人惊叹:负重几百斤,还能在崎岖的山路上如履平地!怪不得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听他讲述牦牛的故事,就好像听他在讲述多年的朋友似的。而且,他还有一绝,能够根据牦牛行走的形态,估计到它是否怀孕,怀多长时间了,甚至是公是母!你会感到,他根本不是一个放牛娃,而是一个动物专家,一个经验丰富的兽医。这恰恰说明了他的精研细心、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
长期养成的勤于钻研,耐心细致的精神,为他以后攀登洮砚雕刻高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多年后,甘肃著名歌词作者于平先生,了解到卢锁忠的这段经历后,和卢锁忠共同创作了一首歌词《白杨河边的小路》,由北京武警军乐团作曲家孟美璋谱写成曲。
卢锁忠说,每当听到这首歌曲,他就泪流不已:
甘南卓尼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像一本史书。
小路上记载我的童年,还有酸甜苦辣的泪珠。
霞光里放牛,格桑花为我起舞。
雨雾天牧归,百灵鸟为我领路。
小路练就铁脚板,小路铭记我的苦。
洮砚之乡有一条小路,坎坎坷坷铺满了幸福。
小路上放飞我的梦想,还有走出大山的渴慕。
冬去春又来,送走了七个寒暑。
花季壮少年,长成了参天大树。
小路最懂我的心,小路送我上大路。
拜师学艺 惜石如命
1984年,这已经是卢锁忠放牧的第三个年头。他把牧场从卓尼、岷县和漳县三县交界的盘岭山转到青龙山一带。有一天,他突然想起堂舅曾告诉他,砚瓦石来自喇嘛崖和青龙山砚瓦石嘴。于是,他找到砚瓦石嘴,采到5块碗口大的石料,用背篼装了,往家里走去。一路之上,石头越背越重,他瘦弱的身体实在难以支撑,只好忍痛割爱,边走边扔。等到家后,只剩下两块石料。他找到一个善画窗花的阿姨,请她在石头上画了梅花。又趁父亲不在家,把家里废旧的马掌改造成几把长短不齐的刻刀。就这样,他瞒着父亲,白天照常放牛,晚上偷偷地点着煤油灯,挑灯夜战,经过了不知多少个夜晚,梅花砚终于刻好了,他拿到市场上,还卖了30元钱,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卢锁忠十分激动,也很兴奋,但最多的是忐忑。因为,在此之前,父亲是坚决反对他学习刻砚的!他曾经给卢锁忠算过一笔账:你把牛放好,一年下来可以分到5头牛犊,价值一千多元呢!能买600斤包谷!你学刻砚,什么时候能卖钱还不知道!
这次,他“小试牛刀”,没想到就获得了经济上的回报,但一向反对的父亲又会做何反应?
让他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父亲便不再阻拦他,只是心疼地说:“雕石头比种庄稼苦多了,庄稼地是软的,石头是硬的啊!”聪明的卢锁忠领会了其中的意思,他开始频繁地往九外爷家跑,不辞辛苦,每天奔走在放牛与学习刻砚的路上。乔邦固看着小外孙整天既要放牛,又要学刻砚,心疼了,也感动了。于是,答应他停止放牧,前来跟他学习雕刻洮砚。
1985年,17岁的卢锁忠带着半卷牛毛毡,前往古路坪村,正式跟随九外爷和堂舅,走上了洮砚雕刻的学习之路。堂舅乔国荣用刀如笔,力可穿石,卢锁忠从他那里继承了刀法。九外爷乔邦固藏书多,看书也多。无论文人高士、才子佳人,还是文臣武将,他都能讲出背后的故事,并将之移入砚中——这也是九外爷让卢锁忠最为佩服的地方!尽管有时他还不求甚解,但依然心向往之。现在回想起来,他总会说,是九外爷帮他打开了一扇透过洮砚寻求传统文化的窗户!在此期间,卢锁忠还反复勾摹,把九外爷所藏的一套《芥子园画谱》全部“装进了”脑袋之中,为他日后的洮砚创作打下了很好的绘画基础。
三年时光,一晃而过。20岁的卢锁忠从九外爷和堂舅那里出师了。
临走前,两位师父都郑重地告诉他:“每方砚石都是一条命!”起初他还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后来,卢锁忠曾亲眼看见在喇嘛崖第三个采石洞里,一位名叫加布的采石工被活活砸死;另一个给他卖过石头的老人,因被坠石砸伤内脏而早早离世;还有一位二十出头的采石女子,背着砚石从悬崖上坠落而亡……眼前的一幕幕惨剧,让卢锁忠脑海中不断回响起九外爷、堂舅的那句话。他深深地体会到每一块砚石的来之不易,所以,他更加惜石如命,从不轻易浪费,哪怕是一丁点。
二次拜师 几度虔诚
1991年,香港一家企业在兰州开办了洮砚公司,以每斤1元的高价大量收购喇嘛崖宋坑和水泉湾明坑的“窝子石”(当时市场价是一斤7角钱),聘请刘爱军担任公司的总设计师,负责设计和绘图,并在全省范围内招聘大学生做学徒。刚刚二十三岁,还未结婚的卢锁忠也应聘前往,为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刀法传授。
在此期间,他在家乡安装了第一台榨油机,代替了祖祖辈辈使用了千百年的水磨坊……
1995年,27岁的卢锁忠到洮砚乡去赶集,回来的路上顺便参观了砚雕大师李茂棣的洮砚工厂。当他看到别人刻砚时,不禁回想起自己的学砚经历,觉得还是做砚更适合自己,虽然挣不了大钱,但却能给他带来快乐。于是,卢锁忠又开始重操旧业,办厂授徒。几个月后,朋友张克俊叫他去九州洮砚厂。此时,已经收了十几个徒弟的卢锁忠并不想去,但当他听说刘爱军老师、李国琴老师和张会朝老师这几位响当当的洮砚雕刻大师都将在九州洮砚厂工作时,他动摇了。因为,这三位老师各有所长,业内评价很高,若能与他们朝夕相处,则不愁技艺不进。于是,他带着几个学徒,辞别家人,前往九州洮砚厂去了。
这已经是他和刘爱军第二次长时间相处了,但他们并没有深入交流过。在卢锁忠看来,刘爱军的作品并没有什么高妙之处,难能与时下流行的镂空龙砚相提并论。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颠覆了他的看法。
有一天,刘爱军在兰州金港城买了新房,邀请同事帮他搬家,卢锁忠这才得以目睹刘爱军的精品。他说,刘老师家中的许多作品简洁大气,立意高远,韵味无穷,让他大开眼界。这次搬家,不仅让卢锁忠重新认知了刘爱军,更让他明白了砚雕艺术并非雕几个龙凤和松竹那么简单。从那一刻起,他就暗下决心,这辈子无论如何也要当一回刘爱军的学生,哪怕学成后挣不了钱也要学!
卢锁忠辞职回家了,他怀着忐忑的心情给刘爱军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他拜师学艺的热望。
刘爱军的回信只有寥寥数语:“只要你卢锁忠来,我就敞开大门!”
收到回信,卢锁忠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揣着洮砚艺术的梦想,直奔刘爱军的艺术研究所。那是1998年,儿子已经4岁,女儿刚刚一岁。在刘爱军那里,他学会了思考,开始真正地表达自己,砚石从此被解放、被尊重,被一次次赋予生命!这也让他对九外爷、堂舅的那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不买牛羊 反购顽石
跟刘爱军学习期间,卢锁忠和师弟李想令就住在一间小厂房里,每月只有150元的生活补助,每天八小时上课时间,每周四下午是素描和工笔课,周日休息半天。当时有很多学徒因工资少而中途离开了,卢锁忠也曾默默地埋怨刘老师的“抠门”。但现在想想多亏了那样,因为一家人的生活费用不够,几乎无休止的工作反而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因无休止的工作而远离了外界的烦扰。
有一次,卢锁忠从一位采石的老乡口中得知,老坑石的坑洞里出现了黄沙淤泥,估计没有石头可开采了。这一消息深深地刺痛了卢锁忠,因为,他非常清楚,对于一名刻砚人,没有好石料意味着什么。就算砸锅卖铁,他也要贮存一些上好的石料。自那以后,他逢人就打听谁家还有老坑石。当他听说丁尕村老采石工云都九家还有老坑石时,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马不停蹄地前往查看。石头虽然块头不大,但非常漂亮。卢锁忠又一次走进了信用社,贷了款,把云都九家的老坑石全部买了下来。父亲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骂他有钱不买牛羊,反而储存顽石。但凭他怎样解释,都不能得到老人家的宽恕,为此,父子关系一度陷入僵局。
2006年,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面开工,眼看喇嘛崖要被淹没了,卢锁忠又一次陷入对砚石资源的焦虑当中。于是,他和纳儿村的老采石工都知商量,能否在喇嘛崖探寻新的矿洞。都知说,他在喇嘛崖中部发现了好石层,但是悬崖峭壁没法开采,就算采了也无法运输。只要有石头,其他问题难不倒爱动脑筋的卢锁忠。最后,他约同王玉明等三人,一起联合贷款,利用滑轮与缆车原理,向河对岸运输石料的办法,成功开采了大批砚石,为同行们探索了新的矿点。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很多老坑石都是他们当时开采的,大家管它叫“新老坑石”。一年来,他不仅收获了砚材,还收获了很多奖项。当年4月,洮砚作品《幸福》、《丰收》和《琴高乘鲤》荣获“第四届中国文房四宝名师名砚精品大赛”金奖。9月,《琵琶行》、《夸父逐日》和《刘伶醉酒》分别荣获“甘肃省第九届工艺美术百花奖创新设计”一、二、三等奖;《犀牛望月》荣获 “甘肃省第九届工艺美术百花奖制作技艺”二等奖。
巨龙迎奥 日月争辉
2001年,卢锁忠在刘爱军那里三年期满,该出师了。但他并没有离开刘老师,而是申请再延长一年,并且把妻子和儿女也接到兰州。儿子刚好到了入学的年龄,卢锁忠就在兰州找到一家学校,送儿子入学。家人的团聚,免去了牵挂之苦,但也让他不得不更加卖命地工作。
这一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听到消息后的卢锁忠,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沉浸在申奥成功的喜悦当中。不过作为洮砚人,他还有一个特殊的想法。那就是他想以北京奥运会为主题,创作一方巨型洮砚,以表达自己的心情。从此,他一边工作,一边寻找适合制作的巨型砚材,一边构思草图。
2002年,34岁的卢锁忠学成出师,辞别了刘爱军,带着妻子儿女来到临洮。他要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
2005年4月的一天,结拉村采石的张平海打电话给卢锁忠,说他在喇嘛崖下面的洮河里发现了一块巨型砚石。由于卢锁忠把自己创作巨型奥运砚的想法告诉了所有的采石工,所以,他们一旦采到巨石,都会第一时间告诉他。卢锁忠赶忙乘坐班车前往,并买下了这块砚石。4月2日,他们动用了大量的装卸工具,将这块巨大的砚石运抵临洮。从此,开始了奥运礼品砚的设计与制作之路。
这年5月30日,由他主创设计,卢宏笑、薛忠明、张神童、卢高骏四人协同,历时3年零2个月的“巨龙迎奥”砚雕刻完成,此砚总重3吨多,长2.34米,宽1.64米,厚0.39米,砚盖直径0.94米,砚池直径为0.84米。砚体酷似中国地图,砚盖上端刻“喜迎奥运”四字,庄重肃穆。砚身通过运动员造型、祥云火炬、奥运会会旗、中国国旗、奥运会会徽、和平鸽、鸟巢、牡丹等图案,或巧妙组成文字,或寄托美好的祝愿,或象征吉祥的寓意。周围巨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昂首青天,腾云驾雾,与砚体匹配浑然一体,使整个巨砚显得更为奇巧完美,绚丽壮观。“巨龙迎奥”砚荣获甘肃省第十届工艺美术百花奖产品创新设计二等奖,了却了他向奥运献礼的心愿。
9月,卢锁忠的洮砚作品《夜读》荣获“甘肃省第八届工艺美术百花奖制作技艺”二等奖;《乐者长寿》荣获“甘肃省第八届工艺美术百花奖创新设计”三等奖,这都给了他莫大的鼓舞。
11月,卢锁忠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世界手工艺大会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会上,他的洮砚作品《满江红》、《琵琶行》、《日月争辉》、《夸父逐日》等荣获大奖。中间休憩之时,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还亲切地接见了卢锁忠。当卢锁忠一个接一个参观博物馆时,他想到,洮砚至今还没有自己的博物馆,于是就萌生了建设博物馆的念头。回来以后,就去找相关部门领导商谈,最终无果。后来,他横下心来,决定自己修建。经朋友推荐,在临洮县城南郊的五爱村租用了一块地皮。每天晚上,他都要查阅资料,开始着手设计自己的洮砚艺术馆。
厚德载物 哲学熏陶
从2008年开始一直到2016年10月份,卢锁忠的艺术馆因为资金原因断断续续修建了8年。建成后的博物馆共三层,总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外观和馆内设计古香古色,又不乏现代感,这是卢锁忠自己设计的又一件“大作品”。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砚,有古有今,当然,最多的还是他自己的作品。
卢锁忠的洮砚作品,体现出一种朴素、大气的特点,也有着较高的格调,没有甜俗之气。看到他的作品,人们不得不承认,他是洮砚界善于思考,敢于打破陈规,勇于探索的雕刻家。若仔细分析他的作品,则可分四类:第一类是传统砚,这一类作品与其他人没什么区别,无论从图案、式样,还是雕工,都与世俗审美相吻合,也可以说是他赖以生存的一类作品;第二类是大型系列作品砚,比如他以56个民族为题材创作的《五十六民族》砚,一砚一民族,除了砚面人物造型准确,动态生动自然外,还将每个民族的中英文简介与族徽一并刻于其上。欣赏这批砚,就等于博览了一幅幅民族的画卷;综览刻在石头上的民族史,心中不免被震动;第三类是仿生砚。卢锁忠是一位善于动脑筋的人,人们对仿生砚并不陌生,但在卢锁中的手中,他会从材料到技法全盘改进,所做仿生物让你感觉不到石头的存在,只见他所表现的对象,并且是活生生的对象,这是很了不起的;第四类是创意砚,这是他作品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也是他艺术追求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比如,他做的《慧眼识乾坤》砚,乍一看似乎不太起眼,但仔细品读,就会为他独具的匠心所打动。再如他的《新装》系列砚,取材古装,造型简朴,线刻与浅雕结合,很好地传递了古代服饰的神韵。还有很多“双扇门式”的作品,即砚盖往往是两扇,像门一样可以开合,这样的设计,往往会拓展砚的设计思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典型代表就是他用水泉湾鹦哥绿石创作的《猫头鹰》砚。
总之,卢锁忠是一个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的洮砚雕刻家。从他的砚作中,就能感受到他对格调的追求、对刀法的体会、对取舍的关注、对虚实的把握、对创意的理解,以及对砚文化的思索……
2010年上半年,经过甘肃省文化厅的选拔,卢锁忠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甘肃活动周洮砚非遗传习展演,他为世博会精心准备了100方洮砚。展出期间,成龙作为甘肃省馆的大使和与会的传承人握手交谈!卢锁忠没想到,一家报纸用他们的合影照片为他留下了那个美好的瞬间。在那一刻,他感到洮砚终于走出了甘肃,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他也因此被誉为“推动洮砚发展进入高档次的特殊人才”、“洮砚发展史上的优秀人才”。
2010年4月,中华传统工艺师推广管理办公室、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授予他“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称号。2010年8月,洮砚作品《佛心祥云》荣获“甘肃省第十一届工艺美术百花奖创新设计”一等奖。
2011年2月,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授予他“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1年5月,他和马万荣主编的《中国洮河砚》一书,由甘肃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2012年11月,洮砚作品《新装》、《达摩》分别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 工艺美术银奖、优秀奖;《水调歌头》荣获“甘肃省第十二届工艺美术百花奖创新设计”一等奖。2013年8月,甘肃省职称改革工作办公室授予他“农牧民中级技师”称号。
有人说,卢锁忠在乔国荣那里得到了传统刀法,在乔邦固那里学会了文化表达,在李茂棣那里明白了厚德载物,在刘爱军那里受到了哲学熏陶。在这些大匠手中,他就像一块砚石一样,被精细打磨了整整18年——这是对卢锁忠师承关系、知识结构及其修养组成的准确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洮砚以其优良的品质、特征、色泽、地位,以及收藏价值,千百年来,闪耀在文苑砚林。而从唐、宋时代起,就有文人墨客对洮砚进行了热情赞美。他们的诗词歌赋,或记载,或赞颂,为人们留下了历史的见证。
但是,以科技手段,对洮砚石料的物理成分进行科学分析的,却是日本学者。
1999年12月24日,日中旅游学会会长山本涛石、事务局长山本粋园一行5人,在刘爱军、卢锁忠等人的陪同下,前往卓尼县喇嘛崖一带,对宋代、明代的采石坑洞进行了实地考察。
考察组做出的结论是:洮砚石的分子结构为针尖状,这样的结构,在与墨相研磨时,能够使石的成分和墨的成分互相融合在一起,两者相得益彰,不仅保存的时间长,而且经久不褪色。因此,在中国三大石质名砚中,洮砚确实属于上品!
父子师友 砥砺前行
说起儿子卢广成,卢锁忠有一股难以掩饰的欣慰和自豪。因为,他从儿子身上,看到了洮砚这门传统工艺,后继有人,而且,前景十分光明!
卢广成最初跟随着父亲卢锁忠,先是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土门墩小学上了一年级,接着又随着父亲迁居到临洮,在养正小学上完小学,后来一直在临洮一中修完了初中、高中学业。
十多年来,卢广成的学习生活,就是在父亲的千锤百凿声中度过的。
也许是天赋的缘故,卢广成从小学起就对画画很感兴趣。卢锁忠觉察到儿子的这个爱好,心中暗暗高兴,时代不同了,他可不能再像当年的父亲一样,对他刻砚的爱好百般阻拦。初二时,卢广成就能为他的学长、准备高考的艺术生作绘画指导了!上高中时,美术老师杨志、王瑞峰,就对卢广成画画的才艺大为肯定,说他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悟性很高!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乔大林是卢锁忠的表弟。有一次,他看到卢广成的美术作业素描、水彩画和水粉画后非常欣慰,鼓励说,这孩子很有灵性,在美术方面发展很有前途!
高二时,卢广成参加了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师开办的一个培训班,学习了造型艺术中的雕塑;高三时,他花费了八个月时间,在北京一家画室里学习绘画,准备报考中央美院等各大美术院校。
2014年高考,卢广成以造型专业全国62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动画专业;2018年,即将大学毕业的他又准备报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的研究生。
2018年春,卢锁忠获得了一块“7”字形的洮砚石,厚度达八、九厘米。
面对这块造型奇特的砚石,卢锁忠在思索着,如何尽量保持这块砚石的原状,又能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设计思想呢?
经过昼思夜想,卢锁忠终于确定了这方砚台的主题,那就是“深藏不露”!他要把砚石一剖为二,两翼展开,就是衣服的两襟!合起来,就是一个“7”字!而砚池就被隐蔽在两片衣襟里面!在砚池里,要刻上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经典著作的书名;衣服的式样,是最能代表中国服装文化特色的唐装!
他的构思,就是想通过唐装这个式样,表现中国文化人含蓄蕴藉、深藏不露的君子之风,从而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雍容大度!
这个设计思想,也得到了儿子卢广成的赞同,但父子俩却在衣服的式样方面发生了争执:
卢广成认为,衣服按照他的设计,看起来比较单薄。“深藏不露”这个主题,说明这个人外表上看起来破烂、普通,但内在很丰富、很光鲜,应该把画面的构成丰富一下,不要照搬真实衣服的样式,线条不要那么顺直,不然感觉不到生活的气息。而且,如果太过于整齐平滑,最终雕出来的效果,在整体上会感觉到匠气要浓一些。要提炼出能够表现主题的元素,必须做到点到为止!一件艺术精品,最后的成品,无非就是两个极端,要么没什么可以再减少,要么没地方让你再添加。
而卢锁忠却认为,哪有一个文化人,穿得邋里邋遢的?这会糟踏了中国传统文化人着装整洁、儒雅华贵的美好形象!
……
父子俩就这样通过微信交流,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而且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卢锁忠说,既然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暂时搁置一下吧!不过,他要把刻制这块砚石的过程,全部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
因此,《深藏不露》这块洮砚,目前还只是一件半成品!
其实,人们从这对父子对于洮砚雕刻的不同理解上,看到了一种希望:
那就是,传统的洮砚雕刻技艺,必将通过现代文明的洗礼,被赋予新的时代元素,在新的时代,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华!
(附注:本文部分参考和引用了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史忠平教授《洮砚传人评传之一——卢锁忠》和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后永强《砚匠卢锁忠》两文,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