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金融研究》书评

《艺术金融研究》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我国艺术金融学科领域主要学者的一些重要论文,录入了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明清美术赞助史研究”(项目编号:016BF076)的部分内容,还有国家艺术基金“艺术金融人才培养”(项目编号:〖2017-A-04-(084)-0598〗)项目的学员成果论文。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学员来自全国22个省市及海外,有大学教师、美术馆工作者及从事画廊、拍卖行等艺术金融活动的行业人员,学员差不多都为硕博或本科学历,专业包括艺术学或金融学等。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艺术金融前沿;(2)艺术金融研究;(3)明清艺术赞助。本书内容丰富,涉及艺术金融学科的诸多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体现当前我国艺术金融学科研究的特色面貌,可供艺术金融爱好者研究学习和参考。

艺术金融是我国文化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学界对艺术金融的研究不断增多,艺术金融作为艺术文化与金融交叉的新兴学科,其跨学科属性决定了研究的难度。华中师范大学徐晓庚教授近年来关注艺术金融发展前沿趋势及热点问题,并致力于相关研究。《艺术金融研究》是徐教授主持完成国家艺术金融项目的成果,徐教授有美学、文学、艺术史、设计史、美术史、经济学、金融学、教育学等学科背景,其学科背景优势使他的研究能够打破交叉学科之间的壁垒,融合经济学和艺术领域研究资源。书中分类别、多维度的论文涵盖当前我国艺术金融研究多个方面,凝结着徐教授及团队对我国艺术金融的长期思考和不断探索。本书结构框架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艺术金融前沿”收录我国艺术金融学科领域主要专家学者论文;第二部分“艺术金融研究”由国家艺术基金“艺术金融人才培养”项目学员优秀论文组成;第三部分“明清艺术赞助”选取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明清美术赞助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书的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逻辑脉络清晰,分析论证科学。徐教授在书中每部分开篇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论述,从学理上厘清研究范畴性质,便于读者清晰理解艺术金融内涵。如“艺术金融前沿”部分徐教授首先对艺术资本、金融、市场交易原则机制、参与主体行为、艺术品价值生成、金融评估等相关问题进行整体论证分析,然后引出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究。“明清艺术赞助”部分徐教授从唐代艺术市场结构切入,通过诠释明清艺术市场形态展现当时艺术赞助风貌,探析中国艺术金融沿革及发展运行的社会机制,围绕艺术活动中的赠送、兑现、货币、契约、合约、运输、资讯、经纪人、典当等因素,引入对明清艺术赞助社会机制运行规律和要素的分析。书中研究视野开阔,既从宏观层面用经济学理论对艺术产业组织结构、发展路径、市场空间、市场政策、保障体系、理论研究体系、鉴定评估体系、确权认证体系、征信体系等进行分析论证,又从微观层面结合当前艺术金融商业模式建立精准的数据模型,如《书画价格定价生成系统研究》《基于购买者行为的艺术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艺术品的金融属性:投资收益与资产配置》,对我国艺术品交易机制、艺术品消费、艺术资产管理等进行量化分析,采用实证方法论证艺术现象背后资本运作规律。

第二,聚焦现实问题,联接当下艺术市场。书中内容关注国内消费升级背景下的艺术金融现状及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当前艺术市场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前沿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比如本书一方面结合中国艺术市场转型中的人才培养现状,对艺术金融学科建设中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制定与执行、学科发展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内容构建等进行论证分析,然后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确定发展目标引导高校艺术金融学科体系建设与完善,培养艺术金融高端复合型人才,《艺术金融微观制度创新典型案例与现实意义》《当下艺术金融人才培养现状与反思》《艺术金融缺乏高端复合型人才》等文章进行了相应论述。另一方面调研当代艺术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消费供需关系,通过典型案例联系当下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现状,指出现有研究不足,提出未来我国艺术金融理论研究的展望,根据发展案例、运营情况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如提高艺术金融服务水平、健全繁荣大众艺术品消费市场、管理部门加大对艺术交易中的货币监管、制定艺术市场发展规划、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和第三方艺术品评估体系、改进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营造社会氛围、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引导产业科学发展,结合当下艺术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寻找创新和突破,以上内容给读者和当下艺术金融研究带来启发性思考。

第三,研究内容新颖,涉及面广泛。随着全球互联网应用的兴起,书中有大量艺术金融与现实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涉及当下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一是在当前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互联网给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更有效的方法工具以及更完善的产业支撑保障。艺术价值转化过程中网络媒介技术参与艺术市场,衍生出许多新形态和产品,如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和动漫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艺术品“共享经济”模式等。二是在大众消费市场快速发展背景下,本书涉及到许多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现实问题,如服装设计中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名家限量版画、电商时代艺术发展、旅游工艺品营销、武汉文化创意产业等。同时书中还涉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产业结合的研究,提炼民族元素,关注民族文创产品的开发及变现,注重艺术品传播与传承,如《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西兰卡普艺术衍生品的发展》。另外本书从大众审美意识出发考察艺术审美的社会价值,研究大众艺术消费的整体现状结构,提出艺术培育中心与画廊联合经营,结合公共艺术教育营造艺术品消费氛围,让艺术金融带动美育普及。

第四,历史材料翔实,论证充足深刻。本书第三部分以明清重要画家和艺术流派为研究对象,采用历时性的逻辑分析方法梳理艺术家的活动交游圈、艺术赞助群体、文人雅集情况,在中国人情互惠往来、社会礼俗文化背景下具体阐发明清美术市场业态。书中对戴进、沈周、文征明、仇英、詹景凤等代表性画家及扬州八怪、海派艺术、西洋传教士画家的赞助收藏活动进行论证分析。明清艺术市场赞助者以投资获取收益,形成特有的赞助模式和鉴藏观念,形成了长期稳定的赞助方式,赞助者包括文士官员、徽商群体、普通公众、皇家宫廷等,明清赞助制度体系中赞助人对艺术家书画收藏与流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们一方面为艺术家提供寓所、生活经费,另一方面修建文人雅集活动场所,对艺术家创作方式、数量、题材、风格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当时艺术市场、收藏产业发展。研究佐证材料主要借助历史典籍、笔记、杂史、小说、家谱、族谱、地方志、商会史料、书画作品、来往信札、诗词、金银票据等,通过考证历史细节材料还原明清形式多样的艺术赞助活动。

总之,《艺术金融研究》既从理论深度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证分析,又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个案研究,通过直观事实考察艺术市场发展脉络、结构、动力及其关联变化,对理解当下资本对艺术影响,阐明作为资产的艺术品价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杨丽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博士)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