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埋伏 八面楚歌

台湾前总统李登辉资料图片 © 网络图片
作者:桑雨|桑雨

台湾李登辉7月30号在台北去世,他生前的一次讲演视频周五在国内社交平台刷屏,在视频中,李登辉呼吁两岸完成和平民主统一大业。微友何立信发帖说:“他毕生致力于追求两岸和平统一,居然被诬为“台独分子”!昨天登辉老先生去世了,享年98岁。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说他“遗臭万年”;我对他的评价也是四个字:彪炳史册。”

网友王天成发帖说:“历史将记得台湾的民主转型是在李登辉先生任总统期间不可逆转地完成的。他在一个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年代领导了台湾。”

网友笑蜀发帖说:都说他是台独教父。但此岸从不提的是,其任上曾组建“国家统一委员会”,制定国家统一路线图之国统纲领。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则是终极目标。无论其真心还是假意,至少一点无可否认:统一是当时两岸最大的政治正确,这本身就是契机。如果不是过于计较党团之私,如果真爱国,真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就应能抓住这最后的契机,不致渐行渐远,直至今日,人心相隔千山万水。可惜……。

7月28号, 美国国家安全专家卡瓦诺表示,目前五角大楼正在为未来的战争作准备, 并提出未来战争七原则。稍早,7月23日,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加州,再度就对华政策发表重磅演说。这篇名为《共产党中国与自由世界的未来》的演讲。蓬佩奥的演讲内容因敏感词过多,国内民众大多只能通过官方批判文章获得只言片语,但本周,北京海淀区出现空袭预防的宣传图片却在全网刷屏,可见官方并非对美国的战争动员浑然不知,但如何回应还有待观察。有网友发帖说:文革时期毛泽东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那年头几乎每个城市都在挖防空洞,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城市基建工程。那时准备打仗的气氛浓浓的。没想到半个世纪过去了,突然好象又要准备打仗了。是谁把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搞砸了?”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社会学家孙立平在一篇题为《围而不战:关于当前局势的一点理解》的网文中这样写道:

1、蓬佩奥的冷战演讲,选择在尼克松的故居发表。有何寓意?我们知道尼克松是对华接触政策的制定者,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启动者。蓬佩奥在这里发表中美关系转变的宣言,是为了宣告尼克松开始的这个历史性进程的终结?想的太小肚鸡肠了。我觉得这一选择的深层含义,是继承和延续尼克松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不战而胜。

2、在最近的一个演讲中我强调了这样的一个意思:由于美国在科技、军事、金融等方面占有的优势,他完全可能寻求的是一种并非即刻决战的战略,而是将其变成一种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即利用上述优势,逼迫你不得不进入它设计好的一个个陷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消耗你的资源和实力,最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决出胜负。在这个过程中,它几乎不用付出太大的代价,而你则会处处被动,穷于应付。对此,也有人将其称之为超级大国马拉松。

3、不错,最近一段时间,外交上的冲突迅速升级,军事上也变得日益剑拔弩张。美国两艘航母在南海游弋;日本从美国购买100多架F35,并将装备在7艘轻型航母上;台湾全面部署重型反舰导弹,爱国者-3型导弹;美国首次公开否认中国南海主张,不承认中国对南海的主权;英国派最大航母配合美国巡航南海;中印边界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印度全国动员备战,连续增兵边界,40余国先进武器装备齐聚印度,帮助印度备战;美国关闭了休斯敦总领馆,特朗普称有可能要关闭更多领馆;美国商务部取消香港特殊待遇。有人说,对于中国来说,这已经是四面埋伏,八面楚歌。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冷战的问题,而是热战的危险。但这里我要问一句,如果这一切都是剑锋另有所指呢?

4、所指的是什么?就是经济,就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基础。因为今天的中美关系以及世界局势与当年冷战时已经大不一样,这种变化了的情况,使得美国既无需也无法采用当年对苏联的遏制战略。在当年美苏冷战的时候,美国面对的是一个社会主义阵营,而且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美国旗鼓相当。而现在,美国面对的,是一个孤独的中国。只要美国有几艘航母游弋在中国的周边,只要其众多的盟友轮流值值班,只要偶尔有个小兄弟挑点事,你就很难将精力集中在国内的经济发展上,甚至要将相当一部分资源用于应对这种严峻的外部局面。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资本怎么敢呆在一个火药桶般的地方?企业和资本会留在一个与母国处于准战争状态的地方?国内资本的信心又从何而来?中国今天的经济运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性的机制,包括科技、金融、网络等等。只要美国在这些方面有所动作,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都会出现问题。这叫什么?这就是不战而胜,就是经济问题军事解决。试想一下,如果这种局面持续5年10年,我们的经济会怎么样?我们怎么办?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5、5月21日,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现在最大的误区:以战术思维对战略思维》。我在文章中强调,如何用战略思维正确地解读当前局势,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一种相反的情景。很多人,把对方的一个个动作都看作是决战的姿态,假定中美之间的对抗甚至军事对决迫在眉睫,然后以此为基础设想出种种的应对方案。从贸易战的不能认怂,要打一场诗史级的贸易战,再到要造1000个核弹头,都是这种思维的表现,摆出的都是一种针尖对麦芒的决战姿态。其实,这既低估了对方的战略水准,也拉低了自己在战略层面进行思维的能力。这是一种典型的用战术思维替代战略思维的表现,最后的结果是把自己带到沟里去。

6、所以,我再次强调,在面对目前这种严峻而复杂的局势面前,我们需要一种战略性思维。中国需要做的不是应对,而是破解。在战术层面上,应对得越正确越有力,在战略层面上的损失可能就越大,越被动。应对,是就事论事,是在特定问题上争高低,而破解则是以一种更高的立意,从困境中走出来,摆脱这种两难的逻辑,争取更开阔的前景。这让我想起改革开放初期的情景。当时中国面对的局面也是很被动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的选择不是去应对所谓的挑战,而是另辟蹊径,以改革开放,化解困局,不但化险为夷,而且赢得几十年快速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魏加宁教授,日前就中美关系在撰文中写道:中美博弈,表层是贸易之争,中层是老大之争,深层是体制之争。他说:国家之间比拼的是什么?——归根到底是体制,是体制的效率。体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决策机制,决策效率,看谁的决策错误少。而决策机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纠错机制,能否及时纠错;而纠错机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信息机制,看信息渠道是否通畅,决策者能否听到真话,能否把握真实情况。

现在看来,特朗普有一个扁平化、短平快的决策团队,参加决策的人有很多都是出过书的,出过书就意味着他对中美关系的某一领域做过系统性研究,所以决策效率非常高。而我们中国则是纵向决策体制,决策链条非常长,最熟悉情况的往往是下面的处长,但是决策时这些处长根本说不上话。所以,当务之急是如何尽快改革我们的体制,包括决策机制,纠错机制,信息机制,让参与决策的人,能够听到真话,掌握真实情况,从而做到及时纠错。 作为决策者,首要任务不是追求最优,然后追求次优。而是应当首先防止最恶,防止最恶事态的发生。从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讲,当前最要防止的就是中美脱钩。中美一旦脱钩,早晚都会打起来。一旦打起来,中国的“和平红利”就会消失。过去4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不仅得益于“人口红利”,“改革红利”,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和平红利”——40年没有打仗,这是多大的“和平红利”啊! 可是,如果我们把今天的和平生活当作理所当然的东西,你就很容易失去它。一旦失去了和平红利,就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再次被战争中断。这才是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所在,也是老百姓的最大利益所在。

中华时报摘编自rfi,不代表中华时报立场

香港中华时报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为受众提供全面而独立的报道,并把真相告诉受众,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分析不代表中华时报立场和观点。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