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历史的一夜–中央台工艺系统搬迁纪实(图)

前言:最近无意中在zh.wikiomni.com(维基奥秘)上的百科中搜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词条,打开一看好家伙太详细了,比起百度、搜狗、360搜索结果内容丰富细致全面多了。不仅如此,而且还发现了在参考文献的第四条,竟有我曾经于1999年在《新闻传播》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记录历史性的一夜——拍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搬迁纪事》的记录。这一下立刻让我回忆起了那个难忘的历史一夜。当时发表文章时没有一张图,而今天重新拿出此篇文章,配上几张相关的图片发一下。只可惜,因当时只顾用摄像机拍摄,没有留下图片,故只能从当时的录像素材中选取,清晰度差了很多,但是即使如此,我只希望通过该文,供大家分享一段中国广播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平凡的夜晚…..

1999年2月25日晚10时至1999年2月26日凌晨4时,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夜晚,然而就在这个夜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却在自己的发展史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如果说这是中央台1999年的第一件大事之一恐怕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在这个晚上,中央台将结束自五十年代起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办公大楼(原中央广播大厦)播发传送广播节目长达近四十多年的历史,而将目前的全部七套节目在不间断播出的情况下一次性搬迁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业务大楼,并于1999年2月26日起正式在新大楼采用新的播音系统进行传送。

记录历史的一夜——中央台工艺系统搬迁纪实 (图)
中央电台原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大楼(摄影:冯赣勇)
中央台新大楼搬迁纪实
在一夜之间将全部七套节目的工艺系统在不间断播出的情况下进行搬迁,这在中国的广播发展史上绝无仅有。因为在不久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曾因台址的变迁而进行过同样的广播工艺系统的搬迁工作,但十几套节目的搬迁前后却经历了长达几个月的时间,为了记录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历史的一夜,作为电视摄像师,我有幸较为完整地记录下了搬迁的过程。

为中央台在广播大楼最后一晚的工作状况留影

遵照中央台总编室的要求,我和摄像助理尤勇同志一行二人于25日晚9:50准时抵达中央台新业务楼的407号第三贵宾接待室,这里已被临时用于中央台“搬迁总指挥部”。搬迁指挥部里灯光通明,被当做临时办公桌的茶几上放着好几部电话机、对讲机以及被用于随时监听中央台广播节目的半导体收音机。只听电话铃声与对讲机的呼叫声此起彼伏交相辉映,显示出一派繁忙的场面。只见搬迁副总指挥杨波副 台长与搬迁总指挥部技术组组长孙迎年总工程师相互不断地接着一个个电话,有条不紊地指挥调度着。  

杨波同志在得知我们的工作任务后建议我们应该先把在老楼正在播出的情况拍下来,因为这是中央台在广播大楼最后一晚的工作情景了,记录下来是很有意义的。于是我们从中央台新业务楼出来,在总编室主任李存厚、副主任杨贵明的带领下,顶着冬夜的寒风来到了正在进行施工改造的老广播大楼。

我们先是到了老楼六层的新闻中心。新闻中心的同志们正在忙着打包整理进行搬家的准备。尽管这里如今一片狼籍,但她作为中央台的心脏,每天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与《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等重要的新闻节目都是从这里编发出去的。新闻中心的同志们对微机室贴在墙上的三副用电脑制作的漫画情有独衷,因为那上面有他们自己创意并令他们值得不断回味的三句非常有意思的妙语。为此,我们的摄像机把它们记录了下来。

记录历史的一夜——中央台工艺系统搬迁纪实 (图)
视频截图:在老楼里工作人员站好最后一班岗(摄影:冯赣勇)

紧挨着新闻中心的是中一、中二机房。这里是中央台第一套节目的播出传送及直播机房。由于是录播节目,工作人员都在现场值班,只见机房里的几台瑞士产开盘录音机一字排开,在磁带的转动下,传出正在播出的中央台广播节目的清晰声音。每当一台机器上的录音带转完后,另一台机器上的带子紧接着就会转起。我们正好拍下了值班传音员正在换带的工作情况。随着摄像机里磁带的转动,镜头里一组组显得陈旧而有些凌乱的中一、中二机房和直播间以及工作人员在此站好最后一班岗的画面被永远的留了下来。

接着我们又深一脚浅一脚地爬上广电总局老楼东翼四层的中三至中七机房。这里是中央台第二套节目、第三套立体声节目、第四套至第七套《对台湾广播》、《对少数民族广播》等节目的播出传送机房。在这里除了正在播出的录播的二、四、五、六、七套节目以外,正好赶上第三套立体声《唱片指南》节目正在直播,为了记录下中央台最后一个直播音乐节目的现场,我们先是在不影响播音的情况下从窗口外拍摄了部分外景,当正在播出的红色指示灯熄灭以后,我立即扛着机器进了播音间。这时正好放送音乐节目,我赶紧找了一个较好的位置待机,当主持人甜美的声音在直播室重新响起时,我的摄像机里留下了中央台最后在老广播大楼直播音乐节目主持人的工作场面及其同期声,主持人的名字叫张曼。

最后,我们来到位于三楼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总控室,由于国际台早已迁到新址办公,因此这里如今只输送中央台全部七套节目的信号。从26日0时左右开始,随着中央台节目切割工作的展开,原中央台所有节目的传送信号将不再传到这个总控室,而是将新业务大楼发送的所有节目信号,全部发往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九楼的广播电视节目总调度室。虽说已是最后一夜,但在这里工作的几位国际台的工作人员仍然一丝不苟地坚守工作岗位,总控室里那如同两面大墙似的灰色机柜上的各套节目的绿色指示灯上下跳动着格外醒目,它们将陪伴他们度过这最后一个夜晚。

为中央台在新业务大楼的开篇乐章的奏响留念

当我们从老楼再次回到搬迁指挥部时,只见搬迁总指挥安景林台长、副总指挥王健儒副台长等台领导都已相继来到指挥部坐镇指挥。23时杨波与孙迎年同志分别向有关的实施小组发出各就各位做好切割准备的指令。虽然指挥部里电话铃声不断,但由于通讯系统畅通,一切都在忙而不乱异常有序的情况下进行,所以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种紧张刺激动人的场面。对此,在等待切割的过程中,作为副总指挥兼技术组组长的杨波同志向指挥部里的人们,从技术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央台工艺系统切割成功后的实际意义,使安景林、王健儒等台领导及在场的同志们对此有了进一步的深刻理解。23:30左右,杨波同志接到广电总局李树文副总局长打来的电话,安景林台长接过电话向李副局长代表广电总局对中央台搬迁工作的支持及慰问表示衷心的感谢。

记录历史的一夜——中央台工艺系统搬迁纪实 (图)
视频截图:搬迁正在进行时(摄影:冯赣勇)

由于我们只有一台摄像机守候在指挥部拍摄,不可能把此刻在其它地方为此而忙碌的人们的工作情景拍下来,这时正好负责拍摄照片的李新建同志从老楼九层的广电总局总调度室回来,他给坐镇指挥部的台领导们带来了那里的情况。他说,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的李天德局长等一些广电总局领导同志都守候在总调度室,负责切割接收中央台新信号的工作人员都已经严阵以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刻等待这里发出的命令而配合行动。这无疑使在指挥部只能通过电话联系而不能亲眼目睹那里工作情景的中央台的领导同志们心里即踏实又感动。

在等候切割中,我们抽空来到刚从老楼搬过来的新闻中心办公室拍摄。只见编辑人员忙做一团,有的忙着调试接收新华社、国际台等新闻单位电传来稿的计算机,有的在装好的计算机上打稿,他们已经开始在为26日早的《报摘》节目备稿。一张长长的办公桌前围着几位编辑,他们在边拆边审看着一份份各类报刊,并认真地不时勾勾画画,根据稿子的长短计算着时间,看着他们如此忙碌,为了不影响他们工作,我们抓紧拍摄了几组镜头后随即离开。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着,转眼25日23:59了,李存厚同志在指挥部开始大声地报出倒计时,气氛有些热烈而紧张起来。26日0:00终于到了,随着中央台第四套节目的停止播音,总指挥部发出了中央台七套节目播出工艺系统切割正式开始的命令。0:05,当茶几上的半导体收音机里清晰地传出第二套节目停止播音的声音后,电话声也随即响起,指挥部收到第四套节目切割完成的汇报。接着于0:10分在指挥部的指挥下又完成了第二、三套节目的顺利切割。

记录历史的一夜——中央台工艺系统搬迁纪实 (图)
视频截图:中央台领导同志指挥搬迁(摄影:冯赣勇)

在二、三、四套节目完成切割后,在杨波同志的建议下,安景林、王健儒、杨波等台领导乘离切割其它节目还有一段时间,抽空来到新楼的技术区视察。他们首先问侯了担任技术区保卫的武警战士,接着来到总控室向这里所有的工作人员表示慰问。中央台总控室里灯光明亮,一派繁忙紧张的工作场面。这是中央台建台近六十年来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独立的节目总控制室。在迎面硕大的由众多银屏组成的监视墙上的正上方,“中央人民人民广播电台总控制室”的鲜红标志在灯光的反衬下格外醒目。

记录历史的一夜——中央台工艺系统搬迁纪实 (图)
视频截图:搬迁当晚的中央台新大楼主控中心(摄影:冯赣勇)

在中间的一个特大监视器中有几组五颜六色的彩条上下不规则的跳动着,工作人员向台领导介绍,这些彩条是中央台各套节目的信号指示,它们全都经过了严格的测试一切运行都很正常,目前在还没有正式播出的情况下,每套节目先分别由音乐信号替代,只要这里的显示正常,正式播出的时侯就可立刻把播出信号切换发送出去。今晚的切割主要是就是通过把这里的信号输送至广电总局的总调度室,然后由调度室确认发送的节目信号没有问题就是成功完成任务。当然,目前这一切都是经过中央台技术部门长达近一年的艰苦劳动成果。在此之前,中央台由于没有自己的总控室,七套节目的信号都是从不同的地点发送出去的,而随着切割任务的顺利完成,从26日开始中央台七套节目的信号将全部汇集到这里后发送出去。台领导们都颇有兴趣十分认真地听着情况介绍,并不时地询问一些问题。

他们从总控室出来又分别到几个录制、直播、播出机房去视察,每间机房大多宽敞舒适,设备先进。同两小时前我在老楼拍到的那些陈旧的机房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反差。新机房里那些造型别致的话筒、卡式录音座、DAT数字录音机、开盘录音机、调音台等设备泛着崭新的光彩。

记录历史的一夜——中央台工艺系统搬迁纪实 (图)
视频截图:中央台新大楼中的话筒(摄影:冯赣勇)

1:00以后指挥部电话逐渐频繁起来,随着命令的一个个发出和一个个完成命令的反馈汇报,第五套节目以及第六、七套节目分别于1:40与2:10全部成功完成切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套对台湾广播节目的切割,由于此节目是整夜播出,因此必须在不影响正常播出的情况下完成切割。26日当老楼的播音正常进行时,而中央台新业务楼总控室里的第一次采用数字播出的第五套节目也获得成功。1:30在指挥部的命令下,技术人员成功地实现了对正在播出的第五套节目的转换切割。1:45在中央台总控室,技术人员激动地面对摄像机说:“这是中央台第一次采用数字播出的对台湾广播的节目,现在播放的是由郭兰英演唱的歌曲《我的祖国》。”第五套节目不仅是中央台在不间断播出中进行切割的成功,同时也是直接实现由模拟向数字播出转换的跨越。

在指挥部里,同志们都觉得今晚搬迁方案的成功实施是中央台的一件大事。杨波同志提出应该在当天的《报摘》节目中把从26日起中央台在新业务大楼开始播音的信息报一下,这个提议受到了在场同志们的一致认同。安景林台长建议,这条信息可以报但一定要简单明了,不要当做一条新闻播发,最好在《报摘》每天例行播报的日期后说一句即可。于是,杨波等同志分别说了几条表达这个内容的话语都不是很理想,安景林同志诙谐地说,看来越短的新闻越难发呀。最后还是由杨波同志口述,杨贵明同志记录下了一句话的短稿,并送到了新闻中心。

1999年2月26日2:30,指挥部得到广电总局总调度室的电话,被中央台总控室送出的七套节目经监测信号全部良好、传输通畅,至此近三个小时的紧张切割工作在指挥部严瑾周密的调度指挥下圆满完成。应该说对这次的搬迁工作,在中央台领导们的关注与参与下进行了周密的准备,有关方面制定了相应科学的实施方案,在搬迁中指挥部严格按实施方案进行,所以才确保了切割万无一失的巨大成功。

黎明前的尾声

26日2:45左右,当我随着忙碌了半宿工作的人们到餐厅用餐时,才发现了陆续而来的众多工作人员。后听总编室的同志说,参加今晚工作的共有150多人,不仅涉及到中央台的有关部门,而且国际广播电台及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所属的科技司、无线局、保卫司、行管局等众多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与协作。由于我一直在搬迁指挥部及技术区进行拍摄,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单位和人协同作战。

记录历史的一夜——中央台工艺系统搬迁纪实 (图)
搬迁后的中央电台新办公大楼一角(摄影:冯赣勇)

不知为什么完成拍摄任务后,我始终放不下心来,因为在凌晨四点以前这段时间,只有中央台对台湾广播的节目在播出,可由于此套节目是用短波频率发送的信号,我的半导体收音机收不到。也许是自己亲身参与了此次的搬迁,所以特别想及早得知劳动的成果,而能够使我得到这个结果的唯一途径就是从收音机里听到中央台的广播节目。于是我盼着凌晨3:59的尽快到来,因为那时中央台第一套节目的开始曲就会响起来。终于,我的半导体准时发出了《国歌》的旋律和那熟悉的由夏青同志反复几次播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号声,那清晰的声音像似美妙的音乐,对我来说,她更似黎明前的胜利尾声,使我的心彻底踏实了下来。

记录历史的一夜——中央台工艺系统搬迁纪实 (图)
中央电台新业务大楼(摄影:冯赣勇)

1999年2月26日6:30,随着《歌唱祖国》开始曲的响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节目准时播出,主持人播报出:“听众朋友,从今天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七套节目将从新业务大楼采用新的工艺系统播出。”这简短的新闻随着电波传向祖国的大江南北,她标志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此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图文:冯赣勇)

(原载:1999年第6期《新闻传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