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疫诗歌公益大赛入选作品:王长友-莫斯科新冠疫情隔离感赋(外有多首)

莫斯科新冠疫情隔离感赋

作者:王长友

 

七绝二首

 

其一

风呼雪涌乌云漫,

遍地新冠春不还。

翘首东南何所望,

天边亮处是乡关。

其二

满城新绿满城花,

百里空街撒落霞。

好客春风难独处,

新冠作伴满街爬。

 

七律-域外隔离

 

域外鼠年瘟疫狂,

生生逼我困他邦。

难逢梦里韶华短,

苦对镜中白发长。

面壁摩须问日月,

倚墙拊髀叹时光。

窗前满眼风和雨,

极目乾坤两渺茫。

 

莫斯科新冠疫情隔离感赋

七绝五首

其一

风呼雪涌乌云漫,

遍地新冠春不还。

翘首东南何所望,

天边亮处是乡关。

其二

学苑紧锁商门闭,

百万市民苦隔离。

归燕不知瘟疫险,

衔泥建屋满天飞。

其三

满城新绿满城花,

百里空街撒落霞。

好客春风难独处,

新冠作伴满街爬。

其四

彻夜频频开电脑,

新冠数据心头绕。

五洲四海细查询,

比照前天多是少?

其五

夕阳落处问天地,

博爱人权何处觅?

离谱胡酋肆意行,

敢将人命作儿戏!

七律三首

七律-病中吟

莫城困守几多时,

万恶新冠敢自欺。

桌上狍鸮胸已满,

酸甜苦辣浑无知。

枕边辗转夜难寐,

正侧斜横总不怡。

日痛夜疼何以解,

扬州小调慰乡思。

 

七律-望乡

煦煦春风空送暖,

满城闭户抗新冠。

晨雷暮雪阴阳错,

夕卧朝眠日月残。

雾薄云浓新病后,

腰疼颈痛铁窗前。

天边一线余光亮,

遥望几回哭故园。

 

七律-域外隔离

域外鼠年瘟疫狂,

生生逼我困他邦。

难逢梦里韶华短,

苦对镜中白发长。

面壁摩须问日月,

倚墙拊髀叹时光。

窗前满眼风和雨,

极目乾坤两渺茫。

 

天净沙-莫斯科新冠疫情隔离高楼留吟

何来累月长休,只缘瘟疫当头,车往人来依旧,过场白走,新冠遍地堪忧。

寒塘乱草荒丘,冰霜小道泥流,残雪枯枝禿柳,云驰风骤,旅中人困高楼。

春风归燕遨游,池边嬉戏群鸥。白桦青松竞秀,沿街碧透,隔离人困高楼。

终朝僵卧床头,低烧乏力烦忧,气短胸疲咳嗽,目眩身抖,病中人困高楼。

梦中白虎貔貅,街前絜钩夔牛,月黑丧车鬼吼。阴风嗖嗖,怀惧人困高楼。

青灯黄卷白头,华夏多少春秋,怎忍这般罢手?窗前病后, 揪心人困高楼。

清晨梦里神州,黄昏巷尾街头,倦鸟病猫浪狗, 国门忍叩?思归人困高楼。

作者简介:王长友,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CSSCI来源期刊《明清小说研究》主编。上世纪90年代起,先后作为进修生和高级访问学者在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学习、访问,与导师李福清院士长期进行合作研究,被评为江苏省留学回国先进个人,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表彰。近年参与我国一个国家项目在俄罗斯的工作,于今年2月送口罩回国捐赠后返俄,遇上疫情隔离滞留莫斯科,写下这组诗作。

关于2020紫荊花诗歌奖·“全球抗疫诗歌公益大赛”征稿启事

13 意見

  1. 长友疫期被隔离域外,寄情诗词,遥抒胸怀,郁闷无奈之中彰显才子坦诚真实之悠悠真情,字里行间溢满赤子忧国忧民之殷殷深情,感人肺腑!
    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巧妙地采用七律和天净沙小令的形式,构建缓缓低吟、层层铺叙、步步深化、袅袅余韵的有机组合,让读者领略传统诗歌的回响,同时感受现实生活的冲击。疫魔肆虐,前所未有,隔离举措,追不得已。作者的忧苦、牵挂、思归,层房叠叠,情真意切。人困高楼,说不尽的忧思愁苦,道不完的离愁别绪,全都浓缩在有限的诗篇中,并悄悄地提升、延续、拓展在读者的心中。

  2. 天边亮处是乡关 ——读王长友《莫斯科新冠疫情隔离感赋》《莫斯科新冠疫情隔离感赋》,读完这组诗我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故而感觉值得细读。这组诗初读觉得似乎有些消沉感伤,但拭泪回味,诗中描绘的,不只是莫斯科新冠肆虐的惨景,更表达了作者困在莫斯科期间对祖国的挂怀、惦念,对祖国抗疫成就的自豪,渴望回国的心情和不忍将病毒带往祖国的自我约束,以及盼望疫情过去继续奋斗的迫切心情。“风呼雪涌乌云漫,遍地新冠春不还。”“好客春风难独处,新冠作伴满街爬。”“月黑丧车鬼吼。阴风嗖嗖,怀惧人困高楼。”这些句子让我们感觉到莫斯科疫情的严重,让我明白了当时我国驻俄罗斯大使为什么用“凶险”两字来形容俄罗斯的疫情。滞留在莫斯科的同胞们处境自然艰危。在三首七律中,作者以切身感受刻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艰难、恐惧和痛苦。出境更知祖国好,难中更以神州骄。中国在全球首先遭到新冠侵袭,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成功控制住了疫情,成为新冠泛滥的世界上一块安全的绿洲。“翘首东南何所望,天边亮处是乡关。”“天边一线余光亮,遥望几回哭故园。”孤独隔离在高楼上,作者心中思念祖国,思念故土,站在窗前,透过朦胧的泪眼,远望东南,远望祖国的方向,为身在祖国怀抱的同胞的安康庆幸。全世界都笼罩在新冠危害之中,唯我东方大国抗住了这前所未有的病毒,身处危境的作者此刻似乎忘记了自身的危难,沉浸在对祖国成功抗疫的自豪之中:你看,头顶上乌云笼罩,那东南天边,却透出一线亮色,那里就是我的祖国!作者多想看看祖国的明媚春光,然而,“窗前满眼风和雨,极目乾坤两渺茫。”读来真让人心碎。作者恨不得一步跨回祖国。事实上,当时许多华商也都千方百计回国了,但在口岸就检出了病毒,这加大了中国防控的风险。作者不忍在这种时刻给友邦和祖国添乱,选择了在莫斯科坚持。“清晨梦里神州,黄昏巷尾街头,倦鸟病猫浪狗,国门忍叩?思归人困高楼。”虽然梦绕神州,急切思归,但为了避免加重国内疫情输入风险,宁可独困高楼,也不忍在艰难的瘟疫之夜去叩开国门。难中不忘为国忧,作者做出了他应有的选择。低沉似乎是这组诗的基调,但愁苦中仍然透露出抗疫的坚强意志和恢复正常工作、继续奋斗的愿望。“遍地新冠春不还”,既是对遍地疫情的无奈,也是对明媚春光的渴望。“百里空街撒落霞”,不是对莫斯科新冠疫情的讽刺,而是对政府和人民坚持禁足以对抗新冠的礼赞。“归燕不知瘟疫险,衔泥建屋满天飞。”这里以飞鸟的自由反衬隔离期间人们不自由的苦恼,同时也隐隐透出俄罗斯政府和人民恢复经济的强烈愿望。归燕在忙着衔泥建屋,我们人类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呢?“青灯黄卷白头,华夏多少春秋,怎忍这般罢手?窗前病后, 揪心人困高楼”,要读“黄卷”,要究“春秋”,不甘“罢手”,在新冠威胁中,还在为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揪心。我们体会到作者强烈的事业心。诗忌直白,贵含蓄。寓情于景,借物写人,方为上乘。这组诗大多情景交融,着力于意象和动作的描摹,所以才产生感染力。作者孤身隔离在高楼斗室,狭窄的空间似乎限制了写景状物的立足点和观察视野,整日面对的就是电脑、墙壁、床铺、穿衣镜,唯一可以外望的就是窗户。而这些也的确反复出现在诗中,它们都蒙上了作者的哀愁和感伤。溢出斗室的是七首《天净沙》,但溢出的只是思绪,人,则始终困在“高楼”。“寒塘乱草荒丘,冰霜小道泥流,残雪枯枝禿柳,云驰风骤,旅中人困高楼。”一连串的冬末春初景象的铺排,烘托了作者滞留境外孤独凄凉的心境。“春风归燕遨游,池边嬉戏群鸥。白桦青松竞秀,沿街碧透”,多么美好的春色,但是,“隔离人困高楼”,春游的冲动和禁足的无奈,跃然纸上。 “青灯黄卷白头,华夏多少春秋”,黄、青、白组成的三色画面,紧接着一个大的历史维度,一个不服老、不甘虚度光阴、不甘终止事业的形象立于我们面前。上面有评论谓这组诗“几与孟郊、贾岛并肩,堪称新冠疫情苦吟诗作之典范”,未免誉扬过头,但也道出了这组诗注重炼字琢句的特点。“天边亮处是乡关”,平易中寓意丰富深远,诗味隽永,可谓这组诗的诗眼,诗心,所以我用为评论的标题。“百里空街撒落霞”,“百里”二字,一般读者可能会以为是夸张,其实是写实,莫斯科是环形城市,直径约50公里,正好百里。春天里美丽的晚霞撒在百里长街上,多么美好的时刻,多么美丽的空间,正是人们游春休闲的黄金时段,却是“空街”。一个“空”字,让两句14字马上具有了另一番意境——新冠隔离时期特有的景观。“难逢梦里韶华短,苦对镜中白发长。面壁摩须问日月,倚墙拊膺叹时光。”这两联借发须抒怀,是老套,但经历过疫情隔离的人都有体会,疫情期间理发店关门,头发日长是一大烦恼。宅在家里无聊之中难免频频照镜子,每日只见白发渐长,能不兴叹?说到胡须,古人常写“拈须”、“捻须”、“捋须”“拂须”、“揽须”,今人多不留长须,这些词都用不上了,作者发明一个“摩须”动作,刻画出作者慨叹时光流逝的复杂心情。旧体诗在文体和艺术上有独特的难处。首先是音律,在白话时代,写出自然的律句并不容易。许多格律诗为调平仄,常常搞得语句生硬。这组诗许多句子,既合律,又自然流畅。“窗前满眼风和雨,极目乾坤两渺茫”,看似随口说出,细较起来却平仄谐调。“彻夜频频开电脑,新冠数据心头绕。五洲四海细查询,比照前天多是少?”整首诗近乎大白话,细究起来,却是一首平仄谐调的仄韵七绝。当然,平仄应是活的,不是死的,古人就有拗救之法。这组诗多处有拗救,大多运用娴熟,比如“遥望几回哭故园”,首字当仄用平,第三字当平用仄,拗救自然无痕。古今音调差别是当今旧体诗写作的一个很纠集的难题,许多人反对古今音调混用,但具体到诗作,还是不易把握,譬如这组诗中,“扬州小调慰乡思”是我喜欢的句子,照古音,“乡思”的“思”,是仄声,这里作者当平声用了。我想,诗是要能吟诵的,试想,在今天,如果在电台上把“乡思”的“思”读成去声,听众肯定不入耳,甚至认为是读错了。对仗是格律诗的拿人之处。几首七律,基本做到了对仗工稳。“桌上狍鸮胸已满,酸甜苦辣浑无知。枕边辗转夜难寐,正侧斜横总不怡。”这是有难度的连珠对。隔句对仗,比如对联,长联总比短联更难。这里两句28字,每句14字,要对得丝丝入扣,着实不易,更何况这里“狍鸮”对“辗转”,前者叠韵,后者双声。“酸甜苦辣”对“正侧斜横”,四字平铺而对。这样的对仗,大概只能妙手偶得了。桌上佳肴摆满正可饕餮一顿,可胸口饱闷,全无口味。味觉失灵,恰恰就是新冠的奇怪症状之一。发烧头痛,浑身难过,是新冠的另一典型症状。由此而无法入睡,正卧,侧卧,斜着睡,总是睡不着,再换个姿势,干脆横着睡,还是不济,总是觉得难受。一个连珠对,描摹出病中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苦楚,可谓神来之笔。传统诗学讲求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这组诗大体属于此类(骂特朗普那首除外),我还要再加8个字:怨中含颂,哀中有志。古云“诗穷而后工”。作者疫情中在莫斯科历经艰险而成此诗篇,也算值得了。最后要说说作者放在五首绝句之末的骂普诗:“夕阳落处问天地,博爱人权何处觅?离谱胡酋肆意行,敢将人命作儿戏!”作者站在高楼上,远望夕阳落下的西南方,远望美国的方向,想到美国疯狂扩散的疫情对人民的戕害,对天地大声发问:资本主义前辈们高唱的博爱人权到哪里去了?起句大气磅礴。夕阳的造景,让人联想到从前对资本主义晚景的形容“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接下来的两句,直斥特朗普政府草菅民命的政策,义正辞严。这个对“夕阳落处”的西南望,和前面说到的对祖国方位的“东南望”,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爱憎分明。当做一首单独的诗作,倒也颇可一读。但是,放到“隔离感赋”这个统一的诗题下便不大谐调。其他的诗作,基本都是“怨而不怒”,唯这首诗破口大骂。收入这首诗,“隔离感赋”只能当做隔离期间的诗。如果去掉这首,便是有统一主题、统一风格的完整组诗了。作者不忍割爱,结果成为皮外赘肉,虽然也是一块不错的麻辣肉,但显然让全诗的酸苦味道串味了。

  3. 天边亮处是乡关 ——读王长友《莫斯科新冠疫情隔离感赋》《莫斯科新冠疫情隔离感赋》,读完这组诗我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故而感觉值得细读。这组诗初读觉得似乎有些消沉感伤,但拭泪回味,诗中描绘的,不只是莫斯科新冠肆虐的惨景,更表达了作者困在莫斯科期间对祖国的挂怀、惦念,对祖国抗疫成就的自豪,渴望回国的心情和不忍将病毒带往祖国的自我约束,以及盼望疫情过去继续奋斗的迫切心情。“风呼雪涌乌云漫,遍地新冠春不还。”“好客春风难独处,新冠作伴满街爬。”“月黑丧车鬼吼。阴风嗖嗖,怀惧人困高楼。”这些句子让我们感觉到莫斯科疫情的严重,让我明白了当时我国驻俄罗斯大使为什么用“凶险”两字来形容俄罗斯的疫情。滞留在莫斯科的同胞们处境自然艰危。在三首七律中,作者以切身感受刻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艰难、恐惧和痛苦。出境更知祖国好,难中更以神州骄。中国在全球首先遭到新冠侵袭,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成功控制住了疫情,成为新冠泛滥的世界上一块安全的绿洲。“翘首东南何所望,天边亮处是乡关。”“天边一线余光亮,遥望几回哭故园。”孤独隔离在高楼上,作者心中思念祖国,思念故土,站在窗前,透过朦胧的泪眼,远望东南,远望祖国的方向,为身在祖国怀抱的同胞的安康庆幸。全世界都笼罩在新冠危害之中,唯我东方大国抗住了这前所未有的病毒,身处危境的作者此刻似乎忘记了自身的危难,沉浸在对祖国成功抗疫的自豪之中:你看,头顶上乌云笼罩,那东南天边,却透出一线亮色,那里就是我的祖国!作者多想看看祖国的明媚春光,然而,“窗前满眼风和雨,极目乾坤两渺茫。”读来真让人心碎。作者恨不得一步跨回祖国。事实上,当时许多华商也都千方百计回国了,但在口岸就检出了病毒,这加大了中国防控的风险。作者不忍在这种时刻给友邦和祖国添乱,选择了在莫斯科坚持。“清晨梦里神州,黄昏巷尾街头,倦鸟病猫浪狗,国门忍叩?思归人困高楼。”虽然梦绕神州,急切思归,但为了避免加重国内疫情输入风险,宁可独困高楼,也不忍在艰难的瘟疫之夜去叩开国门。难中不忘为国忧,作者做出了他应有的选择。低沉似乎是这组诗的基调,但愁苦中仍然透露出抗疫的坚强意志和恢复正常工作、继续奋斗的愿望。“遍地新冠春不还”,既是对遍地疫情的无奈,也是对明媚春光的渴望。“百里空街撒落霞”,不是对莫斯科新冠疫情的讽刺,而是对政府和人民坚持禁足以对抗新冠的礼赞。“归燕不知瘟疫险,衔泥建屋满天飞。”这里以飞鸟的自由反衬隔离期间人们不自由的苦恼,同时也隐隐透出俄罗斯政府和人民恢复经济的强烈愿望。归燕在忙着衔泥建屋,我们人类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呢?“青灯黄卷白头,华夏多少春秋,怎忍这般罢手?窗前病后, 揪心人困高楼”,要读“黄卷”,要究“春秋”,不甘“罢手”,在新冠威胁中,还在为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揪心。我们体会到作者强烈的事业心。诗忌直白,贵含蓄。寓情于景,借物写人,方为上乘。这组诗大多情景交融,着力于意象和动作的描摹,所以才产生感染力。作者孤身隔离在高楼斗室,狭窄的空间似乎限制了写景状物的立足点和观察视野,整日面对的就是电脑、墙壁、床铺、穿衣镜,唯一可以外望的就是窗户。而这些也的确反复出现在诗中,它们都蒙上了作者的哀愁和感伤。溢出斗室的是七首《天净沙》,但溢出的只是思绪,人,则始终困在“高楼”。“寒塘乱草荒丘,冰霜小道泥流,残雪枯枝禿柳,云驰风骤,旅中人困高楼。”一连串的冬末春初景象的铺排,烘托了作者滞留境外孤独凄凉的心境。“春风归燕遨游,池边嬉戏群鸥。白桦青松竞秀,沿街碧透”,多么美好的春色,但是,“隔离人困高楼”,春游的冲动和禁足的无奈,跃然纸上。 “青灯黄卷白头,华夏多少春秋”,黄、青、白组成的三色画面,紧接着一个大的历史维度,一个不服老、不甘虚度光阴、不甘终止事业的形象立于我们面前。上面有评论谓这组诗“几与孟郊、贾岛并肩,堪称新冠疫情苦吟诗作之典范”,未免誉扬过头,但也道出了这组诗注重炼字琢句的特点。“天边亮处是乡关”,平易中寓意丰富深远,诗味隽永,可谓这组诗的诗眼,诗心,所以我用为评论的标题。“百里空街撒落霞”,“百里”二字,一般读者可能会以为是夸张,其实是写实,莫斯科是环形城市,直径约50公里,正好百里。春天里美丽的晚霞撒在百里长街上,多么美好的时刻,多么美丽的空间,正是人们游春休闲的黄金时段,却是“空街”。一个“空”字,让两句14字马上具有了另一番意境——新冠隔离时期特有的景观。“难逢梦里韶华短,苦对镜中白发长。面壁摩须问日月,倚墙拊膺叹时光。”这两联借发须抒怀,是老套,但经历过疫情隔离的人都有体会,疫情期间理发店关门,头发日长是一大烦恼。宅在家里无聊之中难免频频照镜子,每日只见白发渐长,能不兴叹?说到胡须,古人常写“拈须”、“捻须”、“捋须”“拂须”、“揽须”,今人多不留长须,这些词都用不上了,作者发明一个“摩须”动作,刻画出作者慨叹时光流逝的复杂心情。旧体诗在文体和艺术上有独特的难处。首先是音律,在白话时代,写出自然的律句并不容易。许多格律诗为调平仄,常常搞得语句生硬。这组诗许多句子,既合律,又自然流畅。“窗前满眼风和雨,极目乾坤两渺茫”,看似随口说出,细较起来却平仄谐调。“彻夜频频开电脑,新冠数据心头绕。五洲四海细查询,比照前天多是少?”整首诗近乎大白话,细究起来,却是一首平仄谐调的仄韵七绝。当然,平仄应是活的,不是死的,古人就有拗救之法。这组诗多处有拗救,大多运用娴熟,比如“遥望几回哭故园”,首字当仄用平,第三字当平用仄,拗救自然无痕。古今音调差别是当今旧体诗写作的一个很纠集的难题,许多人反对古今音调混用,但具体到诗作,还是不易把握,譬如这组诗中,“扬州小调慰乡思”是我喜欢的句子,照古音,“乡思”的“思”,是仄声,这里作者当平声用了。我想,诗是要能吟诵的,试想,在今天,如果在电台上把“乡思”的“思”读成去声,听众肯定不入耳,甚至认为是读错了。对仗是格律诗的拿人之处。几首七律,基本做到了对仗工稳。“桌上狍鸮胸已满,酸甜苦辣浑无知。枕边辗转夜难寐,正侧斜横总不怡。”这是有难度的连珠对。隔句对仗,比如对联,长联总比短联更难。这里两句28字,每句14字,要对得丝丝入扣,着实不易,更何况这里“狍鸮”对“辗转”,前者叠韵,后者双声。“酸甜苦辣”对“正侧斜横”,四字平铺而对。这样的对仗,大概只能妙手偶得了。桌上佳肴摆满正可饕餮一顿,可胸口饱闷,全无口味。味觉失灵,恰恰就是新冠的奇怪症状之一。发烧头痛,浑身难过,是新冠的另一典型症状。由此而无法入睡,正卧,侧卧,斜着睡,总是睡不着,再换个姿势,干脆横着睡,还是不济,总是觉得难受。一个连珠对,描摹出病中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苦楚,可谓神来之笔。传统诗学讲求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这组诗大体属于此类(骂特朗普那首除外),我还要再加8个字:怨中含颂,哀中有志。古云“诗穷而后工”。作者疫情中在莫斯科历经艰险而成此诗篇,也算值得了。最后要说说作者放在五首绝句之末的骂普诗:“夕阳落处问天地,博爱人权何处觅?离谱胡酋肆意行,敢将人命作儿戏!”作者站在高楼上,远望夕阳落下的西南方,远望美国的方向,想到美国疯狂扩散的疫情对人民的戕害,对天地大声发问:资本主义前辈们高唱的博爱人权到哪里去了?起句大气磅礴。夕阳的造景,让人联想到从前对资本主义晚景的形容“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接下来的两句,直斥特朗普政府草菅民命的政策,义正辞严。这个对“夕阳落处”的西南望,和前面说到的对祖国方位的“东南望”,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爱憎分明。当做一首单独的诗作,倒也颇可一读。但是,放到“隔离感赋”这个统一的诗题下便不大谐调。其他的诗作,基本都是“怨而不怒”,唯这首诗破口大骂。收入这首诗,“隔离感赋”只能当做隔离期间的诗。如果去掉这首,便是有统一主题、统一风格的完整组诗了。作者不忍割爱,结果成为皮外赘肉,虽然也是一块不错的麻辣肉,但显然让全诗的酸苦味道串味了。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