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崆峒满谷诗

作者:曾晓辉

神秘的地方,往往是吸引人、神的洞天。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至此问道于广成子。那座伸出山崖的小木阁,历经千年风雨,依旧悬空,三根支撑木阁的木柱,早已失去了本色。门即是窗,窗也是门,广成子打开的,不是黄帝的脑洞,而是玄学的天门。名为问道,实则是修持。秦皇、汉武,慕名登临,好的是神仙,实则是养生。往往是名山大川,总与天道相合,神仙不能免俗的地方,就是玄学延伸的络脉。至于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林则徐、谭嗣同等人登临,便有了人文色彩。挥剑崆峒,裁下的不仅是诗意,还有满满的情怀。道法人心,不偏不倚;神人合一,善始善终。崆峒山,曾承载了多少风云际合。

天梯半途,峭壁上的“黄帝问道处”巨幅石刻扑入眼帘,尽管山岚环绕,好在隐约可辨。驻足,无语,敬仰。——黄帝问道,这是崆峒“中国道教第一山”称谓的硬道理,也是崆峒别于他山的标志。碑正中竖写“轩辕黄帝问道处”;碑周围刻有古代人物的头像和舞姿像,刻画线条流畅,极富人物特征及动态美感;碑背面题刻黄帝问道事。

 崆峒山名的由来 山有山的名称。

崆峒山名的由来,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就山的地形地貌来说,崆峒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属于上三迭系紫红色尖硬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它的前峡泾水萦回,后峡胭脂河湍流,形成虎踞龙蟠之势。东西南北中五台形似莲花,四面展开,著名的九宫十二院等庙观殿阁就分布于五台之上。

崆峒山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从低处凝视崆峒,想象,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想象自己如果化成一座山,或者如一座山一样沉稳,宠辱不惊,那是什么境界。

空山无语,幽径独行。其实人在大地上所有的活动,终其一生,都在黑夜和白昼之间徘徊,万事万物莫不如此。由“道”这个方向看,人的所有欲望都是愚妄和徒劳的。

造访一处胜地,听听故事传说会让人的心如坠深不见底的碧潭,柔润至极。

这里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凄美的传说故事。据说当年黄帝崆峒问道时,带来的两只大象无法进山,只能默默地守候在这里,直至变成石头还一直忠实地守望着。如今只要仔细观察,就能看到有一座大山酷似一对大象,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细心的人也会发现到那石阶两旁,都是一尊尊大象守候着这里的安宁。

还有那灵性十足的玄鹤,传说是广成子大仙的仙童所化。当年广成子释道授秘,时有两只玄鹤,从中悟出道义,闻道即刻成仙。如今鹤已成为道教的吉祥物和文化符号,民间常有“松鹤延年”、“鹤敞羽衣”、“鹤发童颜”等说法,难怪有人在这里题写了“鹤飞龙翔”四个回文大字。

崆峒山路陡峭,树木蓊郁,荫天蔽日,车到达山上中台开阔地。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东面棋盘岭,相传为广成子、赤松子对弈的地方;西面苍松岭,斜下直插泾河,因而又称“龙吸水”;北面舍身崖,又名“鹞子翻身”,极为险峻;西北面笄头山,酷似古人头上的发髻,崆峒山古称“笄头山”就是因此而得名。五台耸峙,危崖突兀,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沟壑纵横,犹如巨浪排空;奇峰、异洞、怪石、流云、苍翠、清秀而瑰伟,蔚然成奇绝天下的崆峒奇观。

崆峒石峡壁峙,危岩夹耸,直插云霄。当年修建宫殿时的山羊,因为是偶形蹄擅长走羊肠小道,所以便承担了驮送材料的任务,后来人们为了褒扬它的贡献,就在朝天门两侧塑造了四只石山羊以作纪念。

更多的故事,恐怕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所感悟吧。

而此刻,那些被历代文人墨客万般描绘的九宫、八台、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均化为无形,无影,无踪,疑似过于遥远的传说。而传说中的“道”又是什么?是崆峒呈现给我的大无世界吗?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崆峒山,自然人文之天合,北雄南秀之典范,空空洞洞,洞洞空空。

我陡然一惊!崆峒与空洞,世界与无物;崆峒与无物,空洞与世界。这是我初次拜访崆峒的初衷和发现吗?这是有所知道,还是有所不知道?这是我的自觉醒悟?还是崆峒悄然给我的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