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東西問)丁垚:歷28次地震不倒,千年獨樂寺玄機何在?

中新社天津6月7日電 題:歷28次地震不倒,千年獨樂寺玄機何在? ——專訪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所所長丁垚 作者 王在御 王君妍 獨樂寺坐落于天津市薊州區,...

2024年6月7日早上的日記:《閃訪粵北韶關》

作者:曾曉輝 昨天真是忙碌又充實的一天。下午從香港乘高鐵到韶關,當地《中華時報》的老朋友鄧記者在車站迎接了我。與早先到達的同事和深圳的朋友一起來到韶關開放大學進行學術交流。校長鐘...

(八閩千姿)在土樓民俗文化村裡探尋兩岸客家緣

中新社福建龍岩6月7日電 題:在土樓民俗文化村裡探尋兩岸客家緣 作者 葉秋雲 “土樓裡每家每戶的門打開著,就是家家相通的大家庭;一旦門關上,又有自己的小自由。”在福建省...

喜訊!周存玉榮獲首屆時代藝術金筆獎——2024時代藝術功...

作者:易禾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6月7日訊)2024年5月30日,中國書畫院理事、江蘇省雕塑家家協會副主席周存玉受邀前往泰國參加首屆時代藝術金筆獎頒獎盛典,並榮獲首屆時...

(東西問)李文偉:中醫與西醫之間真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嗎?

中新社上海6月6日電 題:中醫與西醫之間真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嗎? ——專訪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院副院長李文偉 中新社記者 陳靜 對傳統中醫理論和實踐的認識不足,以及現代醫療體...

(東西問·漢學家)德國漢學家細數中國“笑”之百態

中新社北京6月6日電 題:德國漢學家細數中國“笑”之百態 作者 高楚頤 中國歷史上,誰第一次在文獻中記載“笑”?古漢語中記錄的“笑”現象,究竟有什麼“笑頭”?“笑”的詞彙經歷了...

漢代牆壁上的“環保法”:低碳生產生活尚千年

中新社蘭州6月5日電 (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高瑩)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這一天表達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環境的嚮往和追求。早在2000年前的中國漢代,在負責保障中西方使者商團等頻...

2024年6月5日的日記:《揮不去的日子》

作者:曾曉輝 時光如水,寂靜流逝。 那些熟悉的日子, 悄然從指間滑落, 如影隨形。 我想捉住它們, 一個個回憶珍藏, 卻發現指尖只剩下 消散的微塵。 ...

“綢四代”再現江南盛裝:建立傳播傳統文化的“信號塔”

中新社嘉興6月5日電 (作者 胡豐盛 黃彥君)濮綢,與杭紡、湖縐、菱緞並稱“江南四大名綢”。在新中式服裝火爆出圈的當下,濮綢如何煥發新生機?是改造運用傳統元素,還是創新再現古人衣冠...

(東西問)翁淮南:何以華夏,用物證讀懂中華民族

中新社北京6月5日電 題:何以華夏,用物證讀懂中華民族 ——專訪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資料部主任翁淮南 作者 徐皇冠 文龍傑 物的製造、流通、消費、意義,承載著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