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笔触照见人性:与布克奖得主David Szalay交流 他一分多钟揭示生命与文学的无穷奥秘

David Szalay winner of the Booker Prize 2025

中华时报/中华新闻网(May Zhao  赵雪湄)在我撰写这篇关于David Szalay的‘专访’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当我把他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后,竟然收到了来自各路书友的热烈讨论,有的质疑翻译不准确,有的则提出不同的版本。

我于是上心了,经过一番查找,我发现至少有十几种译法:斯扎莱、斯扎雷、萨雷、萨莱、萨来、萨拉伊、索洛伊、索拉雷、邵洛伊、绍洛伊、萨洛伊、斯洛伊、斯莱、斯雷、斯萨雷、斯萨莱……

我不禁笑出声来。于是,我决定不再翻译,直接用‘David Szalay’来称呼他,这个名字听起来挺好听的,不是吗?然后,我这个不太擅长记人名的人,结结实实地记住了Szalay。

    David Szalay (C) winner of the Booker Prize 2025

在David Szalay获奖后的媒体见面会上,我向他提出了四个问题,而他却仅用一分多种便逻辑清晰、简洁有力地回答完了,全面而完整,语言极富个人色彩。令我再次领略了布克奖评委们对他的那句精准评价:极简笔触照见人性。

以下是我的问题及他的回答:

赵雪湄:恭喜您获奖!请问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何处?你是如何将个人经历与普遍的人性主题融合的?你又希望读者带走怎样的感受?在你看来,文学在当代社会应承载怎样的意义?

David Szalay:谢谢!这本书并非出自某个单一的灵感,而是多种因素自然汇聚的结果。我希望写一部既与匈牙利有关、又与英国相关的小说——不仅因为这两个地方构成了我的生命背景,更因为它们在我心中代表着两种文化与历史的流动。我想探讨“生活作为一种身体的、具时长的体验”,让故事在时间的纵深中展开,呈现一个人生命的延续与变迁。

举例而言,让一位匈牙利主人公在2005年欧盟扩张后移居英国,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设定。我的一些亲戚当年就做出了同样的选择,那种跨越国界的迁徙既是个人的决定,也映射出当时欧洲的广泛现象。移民与欧洲一体化并不是我刻意设定的主题,而是故事自然而然的背景-人物的漂泊感与归属困境正源于此。整部作品也因此在现实与记忆、语言与身份的交织中慢慢成形。

至于文学,我从不认为它应承担某种明确的使命。它的意义在于自由- 文学不需要通过履行一项“功用”来证明自己。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或放大镜,既映照也增强我们的感受——读者若能从中获得更深的体察与共鸣,那便是它最自然的回报。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