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牙11月6日電 題:中華文化如何與鬱金香國度“親密接觸”?——專訪荷蘭“鬱金香亭”秘書長劉愛國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臺上的粵劇婉轉悠揚,身著漢服的荷蘭女孩結伴拍照,答對有關中國茶文化的問題就可享用一杯熱茶……今年9月末,一場熱鬧的中秋遊園會在荷蘭海牙舉行。荷蘭友好人士、荷蘭“鬱金香亭”(Tulpenpaviljoen)秘書長劉愛國(Igor Nuijten)是遊園會的組織者,近年來,從白酒推廣到電影上映,從旅遊推介到文物展覽,荷蘭民眾與中華文化“親密接觸”的場合,時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2024年,劉愛國和友人正式成立非營利組織“鬱金香亭”。他說,“鬱金香亭”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在荷蘭傳播和推廣中華文化。近日,劉愛國在海牙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探討相關話題。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畢業於知名的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也曾來中國留學。能否講講與中華文化結緣的經歷,以及您對中國的印象?
劉愛國:小時候,我一直對其他國家的文化和歷史感興趣,包括中國近代的歷史。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後,我父母的一位朋友去了中國,回來後講了很多關於中國的故事。我舅舅當時在荷蘭鹿特丹港工作,喜歡與隨船到港的中國水手交流,有時還陪他們逛海牙唐人街。後來我決定去萊頓大學學中文,與家庭環境有關。
1988年從萊頓大學畢業後,我選擇去中山大學留學,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這段經歷讓我發現,其實中國與荷蘭的“同”大於“異”。中國人與荷蘭人嚮往的東西差不多,中國並不是完全陌生、好像在另外一個世界生活的國家。兩國文化傳統不同,但存在共性,因為人性是相通的。
中新社記者:1992年,您成立翻譯諮詢公司,其後又開設語言班,向荷蘭人講授中文、向在荷中國人講授荷蘭語。在東西方文化之間遊走,有何體會和感觸?
劉愛國:做翻譯前,我覺得自己只會是“傳聲筒”;做翻譯後我懂得,自己應該成為一座“橋樑”,通過對中荷雙方文化的瞭解,彌合文化差異可能造成的誤解,讓雙方更順暢地溝通。
中華文化最觸動我的是孝道。荷蘭當然也有孝順的孩子,但孝道在中華文化中佔據極為重要的位置,和我的家風有相通之處。
另外,很多中國移民來到荷蘭後,自己過得非常辛苦,希望給子女創造更好的未來。事實上,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很多荷蘭人移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同樣過得非常辛苦,希望子女有機會讀書,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這一點大家沒什麼不同,只不過荷蘭人更早經歷了這些事。
中新社記者:您致力於在荷蘭傳播和推廣中華文化。對荷蘭民眾而言,目前接觸中華文化主要面臨哪些障礙?
劉愛國:我認為,普通荷蘭人瞭解和接觸中華文化的管道還不夠多。現在荷蘭民眾對中國的興趣日益濃厚,但一些荷蘭媒體對中國的態度不是很友好,或者主要關注中國經濟和國際政治,致使讀者對中華文化缺乏認知。
去年6月,“博物館之夜”活動在荷蘭萊頓舉辦,我們以“美麗中國”為主題,在活動上展示中國書法、篆刻、國畫、京劇、漢服、茶藝、美食等,吸引了大批經過的荷蘭觀眾。他們只是無意間接觸到中華文化,就已然發現個中魅力,證明了與更多荷蘭人分享中華文化的必要性。
中新社記者:2024年,您和友人正式成立非營利組織“鬱金香亭”,能否介紹下相關情況?
劉愛國:“鬱金香亭”於2022年初創,2024年正式成立。鬱金香在中國人眼中代表荷蘭,亭子在荷蘭人眼中代表中國,“鬱金香亭”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在荷蘭傳播和推廣中華文化。
新冠疫情期間,我們組織了一些線上活動,比如邀請荷蘭中餐館廚師講解怎麼做中國菜;疫情後,我們開始組織線下活動,比如書畫展覽、白酒品鑒、“漢服與茶席”雅集、中國城市旅遊推介,以及春節聯歡會、中秋遊園會等。
“鬱金香亭”定期在官網和社交媒體刊發文章,我也在中荷雙語報紙撰寫文章,用荷蘭語介紹中華文化。
中新社記者:對於在荷蘭傳播和推廣中華文化,您有何建議?
劉愛國:我認為,傳播和推廣中華文化要貼近生活,提高其“能見度”和“印象分”,這樣才能更好吸引普通荷蘭人。很多荷蘭人認為漢字很“神秘”,根本不懂漢字,不妨讓他先寫上兩筆,體驗中國書法的魅力;很多荷蘭人不了解漢服,不妨讓其先穿上,如果穿上之後感興趣,自然就會去瞭解漢服背後的故事。
中國的很多電影和電視劇,其實非常值得同荷蘭人分享,其講述的中國故事,相信會引發共鳴。但要拉近與荷蘭人的距離,只有英文字幕是不夠的,應該配上荷蘭語字幕。現在做到這一點不太難,關鍵是要有這個意識。(完)来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