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行遍萬裏山河

行遍萬裏山河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614

行遍萬裏山河,閱盡百態人間。

殘碑刻盡滄桑,故道猶存冷暖。

斷垣尚凝霜雪,舊巷仍傳笑談。

自有詩酒妙興,管他今夕何年?

2024.06.02

 

與天地共飲,與古今同醉

——呂國英哲詩《行遍萬裏山河》品鑒

呂國英先生的哲詩《行遍萬裏山河》,以八行四十八字的精微尺幅,承載天地浩氣與人生至理。其文字如古陶上的刻痕,質樸中見深意,須以心鏡照之,方見其中三昧。

山河為卷,滄桑作墨

詩者以足為筆,以目為硯,行遍萬裏山河,閱盡百態人間。這“行”與“閱”非尋常遊歷,而是將肉身化作丈量天地的規尺,將眼眸變為沉澱時光的容器。殘碑上的刻痕是歷史凝固的歎息,故道石縫間尚存往昔溫度——那些商旅的疲憊、征人的離愁、遷客的悵惘,皆在“冷暖”二字中無聲湧動。

斷垣聽雪,舊巷聞笑

斷垣本是無情物,卻因“凝霜雪”而有了記憶的重量;舊巷本已逝繁華,卻因“傳笑談”而延續著生命的溫度。詩人以考古者般的敏銳,從殘損中辨認完整,從寂寥中聆聽喧響。這種觀照方式,暗合東方美學“以殘見全”的至高境界——半截斷碑反能訴說更完整的歷史,一縷餘音恰可回蕩更遼闊的時空。

詩酒忘年,心超時宙

“自有詩酒妙興”如雲開月現,將前六句的沉鬱蒼茫化為澄明通達。當肉身困於須臾,精神卻可在詩酒中馳騁無極。這“詩酒”非逃遁之具,而是心靈翱翔之翼,讓人在無常流轉中建立永恆座標。“管他今夕何年”非渾噩之問,而是超越時間囚籠的宣言——當心靈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今夕何年又何須掛懷?

此詩結構如周易卦象:上闋“山河—殘碑—故道”勾勒空間維度,下闋“斷垣—舊巷詩酒”開啟時間哲思,最終在“今夕何年”的叩問中完成天地人三才的統合。語言如老松斫成的古琴,每個字都在最恰當的徽位上振動,發出既蒼古又清新的迴響。

呂國英先生此作,實將屈子行吟的蒼茫、太白醉酒的狂放、東坡問月的曠達,熔鑄為現代哲人的精神圖譜。在物質瘋長的時代,這首詩如一座精神界碑,提醒著我們:真正的富足不在佔有多少時空,而在心靈能否與天地共飲,與古今同醉。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九部,著述藝術評論、學術論文上百篇,創作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