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6日電 題:馮惠玲:數字技術何以讓世界“觸摸”三千年北京?
中新社記者 杜燕
乘坐漕船沿京杭大運河觸摸元明清歷史,走進故宮武英殿體驗清代銅活字印刷,置身五四大街參與愛國運動……在中國人民大學“光影記憶體驗館”,3000年的北京歷史仿佛觸手可及。這是由國家一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數字人文研究院院長、“北京記憶”大型數字記憶項目總負責人馮惠玲帶領團隊,用12年時間讓北京歷史文化碎片在數字世界重聚的成果。從檔案學者到數字文化開拓者,她的探索裡藏著一座城市的數字重生之路。
從檔案到數字記憶:跨學科重建“記憶場”
“檔案的價值就像一枚硬幣,一面是證據,一面是記憶。”馮惠玲的話語裡帶著檔案學者的嚴謹。2013年,深耕檔案學數十年的她敏銳察覺到:數字時代正重塑記憶形態——白紙黑字的憑證變成電子數據,傳統檔案管理方法失靈;精心編研的歷史檔案躺在庫房,鮮有人問津。檔案的“兩面”功能,均遭遇了數字時代的直接挑戰。
這份預見推動她推開數字記憶的大門。最初祗是想對歷史文獻做數字化開發,實踐中,她發現“這遠不是一個學科的事”。項目從檔案學出發,逐漸納入歷史、地理、藝術、計算機等多學科力量,“像一個葫蘆,進來後才發現裡面是個大空間”。
“數字記憶不是簡單搬家,而是再創造。”馮惠玲笑稱早期是“人傻膽大”,團隊在未知中摸索用數字方法講述故事的邏輯。
她認為,“記憶”要回到的“過去”往往散亂、零碎、真假混雜,因此“北京記憶”堅持“逼近歷史真實”原則:雖無法完全還原歷史,但每個專題盡可能“網羅”“窮盡”各類資料,通過比較、鑒別實現綜合研究。
“這不是幾個人能做成的事。”12年來,約600人參與項目:領域專家策劃和創意,歷史地理學者提供考據資料,GIS專家處理空間數據,建築建模師還原街巷,學生志願者做資源收集加工,網站製作人一幀一幀修復門墩、古建老照片……
如今,“北京記憶”已構建起“兩站一庫”完整體系:專題網站群上線24個高質量專題,比如,清代冰嬉大典可通過3D動畫拆解,史家胡同700年變遷濃縮成5分鐘三維短片;互動網站“我的北京記憶”讓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有了“歸屬”,實現資源徵集、眾籌創作與共享;數字資源庫收納從報紙殘片到宮廷檔案的海量史料,形成便於檢索的語義關聯數據庫,為研究者提供支撐。
技術打底,藝術添彩:讓歷史“活”起來
“我們的目標是把物理空間的三維結構與時間維度叠加(即‘四維’),從西周時期的琉璃河遺址,到明清和近現代北京城,構建一個可‘穿越’的數字北京。”馮惠玲說。
項目的技術路線清晰而扎實:要實現城市重建的宏偉願景,在數字內容之上,數字技術和數字藝術缺一不可,以大力加強內容的表現力、交互性。
在她看來,要以厚重資料打底,用詳實史料呈現北京從起源至今的全線景觀;以重要歷史節點為剖面建模,連接成連續的北京時間線;應用虛幻引擎將重大事件嵌入城市模型,讓北京歷史“活”起來。
“將來要建這樣一個四維北京館,手握遙控器或通過語音指令,就能回到任何時代的北京。”馮惠玲帶領團隊用地理信息系統、數字建模及AR、VR等技術,依據歷史地圖和史料,重現公元前1046年至今3000多年的北京城市格局與重大事件。7年來,已完成乾隆朝北京60平方公里城市格局建模、城牆城門歷史沿革梳理,以及“五四運動”的沉浸式呈現。
以“五四運動”為例,團隊要在模型中立體呈現街景與故事,設計符合中國人特徵的數字人物形象。更突破性的是,項目計劃攻剋重大歷史事件的“共時性呈現”難題——在學生遊行的同時,觀眾能看到冰心等文化名人在做什麼,從北京遊行到上海工人運動的發展脈絡,甚至重現位於巴黎的歷史場景,“這是傳統史書和電視劇做不到的”。
目前,團隊已重建13億個建築單元面,為這份“活歷史”打下堅實基礎。
“我很著急,想快點把它做出來。”馮惠玲的急切裡,既有對北京文化浩瀚厚重的震撼與醉心,也有對城市“失憶”的惋惜——“現在變化很快,很多東西不搶救就沒了”。
從北京到世界:讓文化記憶跨時空對話
2024年9月,“北京記憶”首次出海。在阿聯酋迪拜市中心Foundry藝術中心,伴隨著北京童謠變奏,數字漕船沿大運河緩緩前行,穿越數字絲綢之路,讓現場觀眾仿佛置身古老中國。這場展覽是中國數字藝術與數字人文領域首次在阿聯酋亮相,被迪拜旅遊部門列為推薦文旅項目。
“一位華人觀眾說,這像‘沙漠中的甘霖’。”馮惠玲記得當時的感動。更意外的是,有觀眾期待“北京記憶”能成為“數字時代的史書”。
“我們無法與經典史書相比,但可以用這個時代的方式寫史傳史。”馮惠玲說,目前一些國際合作正在展開:法國人文數字化團隊希望與北京記憶形成城市聯動,在數字展陳、歷史事件聯通等方面進行合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南南合作框架邀請項目加入,推廣數字記憶方法。
為了加快中國歷史文化的海外傳播,除了參加國際會議、海外辦展、線上推廣,團隊還基於現有的“北京記憶”產品,設計每集5分鐘的“數字微課”,用動畫講解端午習俗、胡同歷史等傳統文化。計劃製作五季100集,目前首季20集即將完成,希望進入遍佈世界各地的海外中文教室,讓這些微課成為跨文化理解的橋梁。
馮惠玲說:“我們活在今天,在為明天保存昨天。這是責任,也是幸運。”
對於未來,她堅定且清醒:堅持內容為王,在現有專題基礎上,製作“北京記憶歷史長卷”,讓星星點點匯入歷史長河。引入AI技術,開發歷史對話數字人,提昇效率;聯合廣州、南京、深圳、巴黎等國內外城市,建立“全球數字記憶聯盟”,推動城市文化數字化傳承的交流合作。同時,拓展傳播渠道,讓內容觸達更多人。
“數字和文化一旦結緣,就不會分開了。”她用“雙螺旋生態”比喻這種關係。在她看來,文化是祖先留下的厚實家底,是文脈、根脈乃至命脈,必須忠誠守護、傳承弘揚;技術是時代的選擇,賦能各領域以加強守護與傳承的能力,實現超越傳統的文化創新。“這種雙螺旋生態會突破物理限制,在雙向互動中實現文化的大量衍生、輻射與轉化,成為新質文化力、新質生產力。”
“1949年的北京街頭,市民們舉著燈籠歡慶解放,遠處的城樓在晨光中清晰可辨。這是我們設想的新專題。”馮惠玲仿佛看到了數字記憶的未來——讓每個人都能在歷史中找到共鳴,讓世界在數字裡讀懂中國。(完)
来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