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曉輝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千年前,曹操立於渤海之濱,望驚濤拍岸,歎天地浩渺,胸中激蕩著吞吐日月的豪情。此刻,我佇立在昌黎蔥郁的葡萄園旁,碣石山依舊巍峨,滄海依舊奔湧,心境卻已曆滄海桑田之變——剛從香港醫院的病榻掙脫,帶著初愈的虛弱與對生命的重新審視,應昔日香港新華社老友李鵬先生及其夫人殷切之邀,來到這山海之間療養身心。
甫一落腳,生活起居乃至精神慰藉,無不浸潤著李鵬夫婦無微不至的關懷。這份人間至真至純的情誼,如同碣石山下溫潤的海風與和煦的陽光,悄然拂去病後的陰霾,滋養著身體,更熨帖著心靈。在身體日漸輕盈、心境日益開闊之際,回望曹操的壯闊詩篇,咀嚼祖輩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箴言,對生命、對奮鬥、對人間情誼,有了更深一層的頓悟。
一、煙火暖胃,真情暖心:療愈的起點
南戴河八月清晨的市集,是生活最本真、最富療愈力量的畫卷。剛從香港無菌病房的消毒水氣息中抽離,這混雜著泥土芬芳、蔬果清甜、人聲鼎沸的煙火氣,便顯得格外珍貴。農人們將沾著晨露的黃瓜、帶著泥土氣的蘿蔔整齊碼放,青翠欲滴,價格低廉得令人心安——黃瓜一元一斤,羊肉、烏雞、各色時蔬,李鵬先生笑談著“今日加餐”,便興致勃勃地採購起來,攏共不過百元。
更令人動容的是,回到居所,並非雇人操持,而是李鵬先生親自系上圍裙,在廚房裏忙碌起來,李夫人則在旁細心協助。鍋碗瓢盆的交響中,一頓簡單卻無比鮮美的午餐便已呈現。品嘗著那飽含心意與汗水的滋味,那句古老的箴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便有了更真切的體會。這市井的煙火氣裏,不僅藏著生活的智慧:“豐盈不在價高,而在心安”,更深藏著人間至寶——那不求回報、細緻入微的關懷與照顧。這份由李鵬夫婦親手傳遞的人間真愛,正是我身心康復最堅實的基石,它比任何藥物都更有效地熨帖了疲憊的靈魂。
二、藝術續緣,星光再聚:命運的饋贈
命運的安排總充滿奇妙的伏筆。21日午後,正當身體在煙火滋養下逐漸復蘇,精神也渴望著更廣闊的天地時,新西蘭從事中新文化交流的宗元先生的微信如一陣清風,將我從市井的溫暖港灣,輕柔地引向了藝術的璀璨殿堂。人生際遇的奇妙,此刻恰如曹操筆下“星漢燦爛,若出其裏”的壯闊圖景——因我香港住院而遺憾錯過五月底的第三屆香港文博會的緣分,竟在遠離喧囂的碣石山下得以神奇續寫!宗元先生介紹與翟翔先生的相遇,更似冥冥中的指引。這位曾主管秦皇島涉外文化交流、如今雖退隱體制卻心系藝術的“擺渡人”,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的感召。
8月22日下午,陽光格外燦爛,仿佛為這場重逢鍍上了金光。在嶄新的“東亞·香譽藝術館”——這座據說為迎接此次中新藝術聯展而特意在一個月內緊鑼密鼓裝修落成的雅致空間裏,翟翔先生早已帶著真誠的笑容恭候我們的到來。李鵬先生體貼地陪伴在側,這份無聲的支持,讓初愈的我倍感安心與溫暖。站在宗元先生與翟翔先生精心組織的中新藝術家聯展現場,凝視著水墨的氤氳與油彩的濃烈交融,感受東方寫意與西方抽象的碰撞激蕩,那一刻,仿佛碣石山與渤海千年凝望的沉默被打破——山不動,海永恆,而藝術,正是那溝通天地的精妙語言。這場不期而遇、且在特意籌備的空間中展開的藝術盛宴,是病癒後精神世界迎來的第一道強光。午後的陽光透過藝術館的玻璃,灑在斑斕的畫作上,也灑進我的心田,它照亮了遠方,也印證了生命在低谷之後,自有其向上攀援、追求精神豐盈的頑強本能。
三、斷頭路與葡萄藤:在泥濘中釀就芬芳
8月22日的清晨,體力漸複的我與李鵬先生騎行至南戴河洋河入海口。海風拂面,垂釣老者靜坐如禪,遛狗人步履悠閒,天地間一派和諧寧靜。然而,轉入漁村深處,景象陡變:斷頭路突兀地終結了前行的方向,暴雨沖刷後的積水泥濘不堪,甚至隱隱傳來一絲未經修飾的生活氣息。此情此景,那句古老的諺語“人生如行路,有坦途,亦有崎嶇”便浮上心頭。
21日夜那場豪雨,它沖刷了道路,製造了泥濘與不便,卻同樣慷慨地浸潤了昌黎葡萄園的土壤。目光轉向碣石山麓,那些依山而建的葡萄酒廠,一株株葡萄藤在礫石間頑強紮根,蜿蜒生長。正是這腳下的坎坷與泥濘,孕育了枝頭的飽滿與芬芳,最終在匠人的手中化作跨越海洋、醇香四溢的瓊漿玉液——這不正是生活最深刻的辯證法嗎?病痛是人生的“斷頭路”與“泥濘”,但穿越它,如同葡萄藤在貧瘠中汲取養分,生命的韌性與智慧得以淬煉,終能醞釀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回甘。祖輩曾子所言“任重而道遠”,這“道”上,註定交織著坦途與崎嶇,而奮鬥的價值,恰恰在於將這崎嶇踏為通途,將苦澀釀成甘醇。
四、驢肉火燒裏的百味歸一:大道至簡
藝術館的斑斕光影尚在心頭縈繞,李鵬先生複引我探訪近旁沉澱著歷史風煙的秦皇遺址。漫步於這片承載著千古帝王東巡足跡的土地,夯土的台基靜默無言,仿佛低語著歲月長河中權力與野心的潮起潮落,令人頓感個體於時空維度下的渺小與須臾。轉至老虎石公園,那塊傳說中秦皇鞭海所遺、形如伏虎的巨礁,經千年浪濤的沖刷與打磨,依舊雄踞於碧波之畔。聆聽著海浪拍擊礁石、如虎嘯龍吟般的磅礴迴響,那關於自然偉力與時間韌性的古老傳說,更添幾分山海相依、剛柔相濟的生命況味。
22日傍晚,南天夜市燈火初上,喧囂漸起。帶著秦皇臺的千年風煙與老虎石畔的浪花呢喃,行至喧鬧旁一處樸實的“驢肉火燒”小店。李鵬先生遞過熱騰騰、僅十元一份的驢肉火燒。外皮酥脆焦香,內裏肉質軟嫩,配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爐雜湯,簡單至極,卻帶來無與倫比的滿足感。
細細咀嚼間,數日來的點滴感悟奔湧而至:早市上青翠欲滴的饋贈之鮮,藝術殿堂中色彩碰撞的精神激蕩,漁村斷頭路的真實泥濘,碣石山下葡萄園醞釀的歲月醇香,秦皇遺址的滄桑低語,老虎石畔的浪濤傳說,更有李鵬夫婦那無言的、浸潤在日常點滴中的大愛……這一切紛繁的滋味、景象與歷史的迴響,最終都奇妙地沉澱、交融,化作舌尖這一抹溫熱踏實的滿足。老子雲:“治大國若烹小鮮。”而品悟生活,體味生命的真諦,何嘗不是在這最平凡的一粥一飯、一畫一景、一步一行、一石一浪之間?秦皇的雄心已化塵煙,老虎石的傳說仍在浪花裏翻湧,唯有眼前這份樸實無華的食物之味、當下這份由真情托舉的安寧之感,最為真切可握。大道至簡,真味在淡。在病後的重生裏,在市井煙火、藝術星光、歷史風煙與山海傳說的多重交響中,在友情的托舉與自然的永恆啟迪下,我看見了更遼闊的天地,也認清了更真實的自己。
結語:碣石無言,山海迴響
曹操觀海,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頓生囊括宇宙的豪邁;而我今日立於碣石之側,在病癒療養的靜觀中,所感所思卻更為駁雜而深沉:市井煙火的踏實溫度,藝術星光的永恆照耀,泥土的質樸芬芳與星空的深邃遼遠,斷頭路的現實阻滯與葡萄園的蓬勃希望,更有李鵬夫婦那如山似海、無聲卻磅礴的人間至情。這一切,如同渤海之濤,時而洶湧拍岸,時而溫柔低語,共同譜寫著生命復蘇的交響。
諺語有雲:“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生活從不承諾坦途,它以其自身的邏輯運行,充滿辯證與起伏。而我們要做的,或許正是如曾子所倡“弘毅”而行,在“任重道遠”中堅韌不拔;亦如這屹立千年的碣石山,靜觀滄桑巨變,以不變的堅韌,涵納風雲變幻,品味這煙火人間、山海迴響中的百味人生。在真愛的滋養與奮鬥的覺醒中,每一次呼吸,都變得更加清冽而充滿力量。
特立碣石畔賦得:
《弘毅碣石行》
碣石觀瀾氣貫虹,
曾門弘毅繼遺風。
沉屙已渡滄溟闊,
健翮新磨碧宇雄。
星漢輝融丹青韻,
煙霞暖透布衣衷。
聞雞志蹈海東日,
再試橫槊唱大同!
2025年8月22日夜於北戴河
作者曾曉輝博士簡介:
曾曉輝博士(1968-),廣東龍川人。就讀過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獲南京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後轉向藝術,師從雕塑泰斗潘鶴及油畫家郭紹綱教授。
2000年創立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現為全球華人主流媒體),並陸續拓展《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攝影報》及英國《中華時報》。聯合發起《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
現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院長、多所大學教授,並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會長、世界監督學會會長等職。
學術著作豐富(藝術理論與歷史)。雕塑創作富人文關懷,作品獲全球多家美術館、藝術館典藏。積極參與國內外文旅規劃(如張家界、賀蘭山、上海及大阪世博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