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8月17日電 (記者 王子謙)海南自貿港今年12月18日將正式啟動全島封關運作。隨著封關臨近,十餘項政策法規近期密集發佈,彰顯海南自貿港正著力為中外企業營造前景廣闊的發展環境。
其一,釋放開放強信號,提振企業預期。
中新社記者17日梳理相關政策法規發現,政策法規體現出“開放”核心,如《海南自由貿易港禁止、限制進出口貨物、物品清單》對部分進口貨物管理作出開放安排,《海南自由貿易港跨境資產管理試點業務實施細則》為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市場探索新渠道,《海南自由貿易港外商投資條例》以立法推動外商投資制度型開放。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劉興華對此指出,其中既包含部門規章層面的開放性安排,也有海南行使地方立法權推動的制度型開放,“總的目標是系統性構建人流、物流、資金流等要素自由便利流動的制度環境”。
值得關注的是,海南以立法形式,加大保護外商投資和民營經濟,提振企業預期。新加坡梅石基金投資關係總監蘇秀萍說,海南全面落實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並對服務業開放提出要求,對企業是重大利好,“我們計劃在海南設立辦事處,搭建資金雙向流通平台”。
“海南向外界清晰傳達營造公平、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對民營企業很有吸引力。”鍋圈實業集團副總裁許輝麗稱,企業將藉助“零關稅”政策,構建“東盟原料—海南加工—全國銷售”的供應鏈,並利用境外投資便利在海外建立中央厨房。
其二,預留充足“預熱期”,市場響應積極。
作為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大標志性節點,封關運作將帶來海關監管、稅收徵管等體系的系統性變革。
以貨物流通稅收政策為例,海南省財政廳副廳長周正說,新政規定封關後現有進口“零關稅”政策將納入貨物稅收政策一並實施,此舉將基本確立海南自貿港進口“零關稅”制度體系,顯著擴大商品覆蓋面和享惠主體範圍。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劉春生指出,新近發佈的政策法規涉及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等多領域,實質上是提前為封關運作後的自貿港規則體系奠定基礎,未來4個月是市場主體的瞭解與研判窗口期。
市場主體已積極回應政策利好。海南紅焱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姚大飛說,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升級後,海南自產貨物計入增值部分,企業使用的香辛料、辣椒等本地農產品可從基數中扣除,降低了達到政策門檻的難度;允許上下游企業間增值累計,則能帶動產業鏈協同發展,“近期已有眾多島外企業前來洽談合作”。
其三,注入產業升級新動能,撬動高質量發展。
專家指出,面對將制度紅利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實效的迫切需求,新政為海南產業升級注入動能。
普華永道中國南部稅務市場主管合夥人王舜宜分析認為,“零關稅”政策擴大實施,將大幅降低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高端製造業成本;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的深化,使農產品加工、醫療器械等企業受益;貿易企業亦可依托“一線放開”政策開展轉口貿易、保稅倉儲。她呼籲“中外企業應搶抓機遇,把握新一輪開放紅利”。
新紫光集團有限公司近日在海南設立產業基地,聚焦芯片設計、高端製造及數字經濟。該集團聯席總裁陳傑表示,海南在科技、人才、稅收等領域的優勢政策體系,使其構建信創產品體系、拓展海外合作恰逢其時。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趙晉平表示,在自貿港政策賦能下,海南傳統優勢產業如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旅遊業將補鏈延鏈,數字、航天、種業等未來產業有望實現更多突破。(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