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蛇共舞開新局,風雨兼程複遠征”
——湖北省向陽湖文化研究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側記
《五七幹校研究》記者 李 明
初夏的攬月湖畔,楊柳依依,碧水迢迢。2025年5月7日,湖北省向陽湖文化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在湖北科技學院(以下簡稱湖科)隆重召開。研究會黨支部書記李城外代表第三屆理事會作題為《堅守陣地,砥礪前行,為鞏固鹹寧在全國五七幹校研究中的領先地位而不懈努力》的工作報告。大會不僅是對過去5年來向陽湖文化研究工作的全面總結,更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吹響了推動向陽湖文化和五七幹校研究邁向新高度的衝鋒號。
精耕細作守陣地
自2019年9月第三屆理事會換屆以來,研究會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始終堅持服務中心工作,積極發揮智囊作用。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戰略部署,關注時政,服務社會。李城外撰寫的論文《向陽湖文化資源開發的回顧與展望》,市委書記作出批示,隨後市委常委會研究決定成立向陽湖中國文創產業聚集區領導小組,市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任組長,研究會負責人擔任辦公室主任。2022年2月,時任市委書記孟祥偉和市長楊軍實地調研文創區建設進展,市委書記再次批示,要求堅定、審慎、有效推進工作。2023年6月,時任鹹安區委書記顧興旺調研向陽湖文化名人博物館布展工作;11月,鹹安區區長李軍平聘請李城外為博物館名譽館長,金禮山、王親賢、黃大建、彭勁等專家為顧問。經過四個多月的辛勤工作,2024年春天,歷經多年籌建的向陽湖文化名人博物館正式開館,吸引了海內外眾多參觀者,成為鹹寧新的人文景觀,極大地提升了鹹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同時,研究會堅持政治引領,深入開展學習交流。以促進黨支部的建設為抓手,將政治建設融入到各項工作中。黨支部書記多次受邀在市委和崇陽、通山縣委中心組、市政協常委會及多家單位進行黨史和新中國史宣講,落實“思想引領、學習在先”機制,推進學習型成長性研究會建設。《香城都市報》和湖北科技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組織記者和高校師生到“向陽軒”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由研究會負責人主講黨課,受到廣泛好評並被媒體重點報導。2023年8月1日,在湖北省社科聯基層黨組織書記培訓班上,研究會作了題為《向陽湖文化與五七幹校研究的意義》的交流發言,並在《湖北社會科學報》發表。作為鹹寧市唯一的省級社科學會,科研創作必須走在前頭。為此,研究會同仁,各顯身手,碩果豐碩。2020年李城外的《向陽軒詩稿》由中華書局出版;2024年5月,他榮獲第四屆紫荊花詩歌獎全球華語詩歌大賽貢獻獎,並推出專著《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其論文還榮獲省級優秀調研成果二等獎。副會長薑洪出版《羊樓洞五七戰士訪談錄》,副會長金禮山、郭彧、劉玉關、李李等也發表了不少文章。同時,研究會會員和幹校子弟積極回應,老作家孔祥志、王勿寧、羅勇,會員鄭光勇、王親賢等撰寫了多篇報告文學、散文和論文,北京作家龐旸、袁天沛、王耀平出版相關專著。劉玉關在媒體推出多篇“文化視點”,李李主持省社科重點資助專案《共和國先生——向陽湖文化名人往事》(英譯本),並於2024年年底結項並出版。《向陽湖文化報》《星星文學》(現恢復刊名《向陽湖》)等刊物積極刊發相關作品百餘篇,市檔案館編輯推出《向陽湖五七幹校檔案選編》。此外,《北京晚報》《長江論壇》《人民政協報》《中國文藝家》《新文學評論》等眾多媒體也發表了相關文章。
廣泛聯絡各地,加強跨省學術交流。幾年來,研究會多次組織團隊前往河南信陽、安徽鳳陽、天津靜海、吉林柳河等地的五七幹校實地考察,收集了大量檔案及史料。組織赴京採訪文化名人及其子弟,聯繫出版有關幹校書籍,受邀參加在故宮博物院召開的羅哲文先生誕辰百年紀念座談會並作發言。2020年,兩部與向陽湖相關的紀錄片在“愛奇藝”頻道播出。抗疫期間,李城外榮獲“詩詞的力量——同心抗疫訴衷情”全國大賽古詩詞類一等獎;研究會還聯繫中華書局向鹹安區圖書館捐贈圖書1000餘冊。近年來,還先後接待了荷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團主席黃鉞、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津守陽、中華書局執行董事徐俊、人民出版社社長蔣茂凝等幾十批次百餘名領導、學者、作家、藝術家等先後來到向陽湖考察,其中年齡最大的98歲,還有中小學生。還接待了北大光華企業家代表團、上海戲劇學院學生等組織的參觀。這種請進來,走出去的學術交流方式貫穿在研究會工作的日常中,不僅多次組織本地專家學者開展座談會,積極參加全國各地學術會議並講學。2023年6月24日,北京大學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研討會上,李城外作主題報告《向陽湖文化與中國五七幹校史料搶救的現狀與前景》;2024年9月,又在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在黑龍江大學召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作交流發言。此外,他還應邀為10多個單位做專題文化講座。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富有影響力的“知網”錄入我會專家學者文章多達100多篇。
2024年12月27日,研究會與中國五七幹校研究中心、湖北科技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聯合主辦“向陽湖文化研究三十周年暨五七幹校文化研討會”,來自各地的近30位專家學者出席。與會者一致認為,鹹寧已成為全國五七幹校的研究中心。為此2023年以來,由研究會和中國五七幹校研究中心編輯的《中國五七幹校研究參考資料書系》面世,全書共16本,分四輯,這套書系更加彰顯了鹹寧在全國五七幹校研究中的領先地位,對於研究“五七幹校”這段共和國不可忘卻的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2025年9月26日,研究會再次協同鹹寧郵政發行《中國向陽湖文化名人風采》系列紀念封第二組(6枚),鹹寧市集郵協會老年分會、市老年郵局聯合製作的《向陽湖文化名人博物館》系列明信片兩組(20枚)同日發行,方寸之間,更加凸顯向陽湖文化的魅力。我會還編輯出版了《砥礪前行30年——向陽湖文化研究會成長紀事》等。鹹寧市詩聯中華詩詞學會和中國楹聯傳承創作基地、湖北開放大學和湖科教學基地先後在向陽湖掛牌。2024年底,會刊《向陽湖文化報》改為雜誌《五七幹校研究》,成為我國唯一專門研究幹校文化的刊物,由湖北省社科聯主管,研究會和湖科人文與傳媒學院等聯合主辦,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導、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周文彰題寫刊名。創刊號彙聚了眾多名家作品及當地專家學者的文章,標誌著五七幹校研究上升到學術層面。
砥礪前行啟新程
回顧過去,成績令人鼓舞;展望未來,任務艱巨而光榮。未來幾年,全體會員將認真貫徹市委書記周鋒在省“社科強市計畫”鹹寧啟動式上的講話精神,埋頭苦幹,堅守陣地,為鹹寧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綠色發展重要增長極做出新的貢獻。
制定長短期規劃,推進文旅融合。隨著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列入荊楚大遺址工程以及向陽湖文化名人博物館的開放,全國對鹹寧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研究會要抓住機遇,積極為市委、市政府出謀劃策,推動招商引資,以文旅融合為橋樑,促進地方文化產業大發展。
加強學術交流,推動資源整合。繼續加強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北京大學國史研究中心、武漢大學文學院、華師大文學院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聯繫,做好口述歷史研究等工作,適時舉辦相關研討會。聯合湖科文學院,力爭申報國家社科基金。同時,積極與中國現代文學館、魯迅文學院等加強往來,加大對下放向陽湖的著名作家的宣傳。整合資源,儘快建立五七幹校聯盟,組織考察各地幹校,交流學術心得。
以會刊為陣地,進一步擴大影響。在新的五年裏,要廣泛聯絡全國各地同仁,精心編輯《五七幹校研究》,加大刊物容量,增強學術性,使鹹寧成為名副其實的向陽湖文化和五七幹校研究的發源地、人才庫、資料館、聯絡站、示範點。同時,繼續建好五七幹校收藏館,辦好向陽湖文化沙龍和向陽湖文化書院。
利用新媒體平臺,創新宣傳方式。通過製作短視頻、線上展覽等,在群眾熟悉的新媒體和短視頻平臺廣泛宣傳向陽湖文化和五七幹校文化,向百姓生活滲透;加強與大中小學聯繫,開辦講座;並編寫校本教材進校園;與省、市朗協聯合主辦向陽湖題材詩歌朗誦會;策劃推出向陽湖文化名人藏書票系列;適時設立“向陽湖杯”優秀成果獎。
加強人才培養,提升研究成果品質。繼續鼓勵會員多寫文章,多出專著,同時注重培養新生力量;進一步做好口述歷史研究,擴大成果,儘快完成編輯《向陽湖文化和五七幹校研究叢書》的計畫;編寫相關年譜,早日完成《向陽湖五七幹校始末》和《中國五七幹校史稿》等專著,進一步向海內外拓展影響。
錨定目標再發力
與會代表通過了第三屆研究會工作報告。代表們說,報告立足實際,以數據和事實說話,對過去5年的工作進行了高度概括,真實、凝練,亮點紛呈。對今後五年的工作進行了系統的安排部署,目標明確、任務具體、措施務實、保障有力。大會認為,該報告立意高遠、主題明確,充分體現了第三屆理事會對向陽湖文化研究深厚的感情和堅定的意志,報告有高度、有深度、有態度、有溫度,既有思想指引性,也有實踐指導性,是一個堅定信心、提振精神、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好報告。
會議由副會長郭彧主持,通過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理事會,鹹寧市政協退休幹部、著名文史專家李城外當選為會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夏雨(兼秘書長)、湖科人文與傳媒學院院長郭彧、湖科外國語學院教師李李、鹹安區史志研究中心萬默當選為副會長,市史志研究中心徐賜甲當選為監事;推選省政協常委、市政協副主席兼文聯主席劉智毅為名譽會長。市詩詞楹聯學會會長、市政協原一級巡視員周輝庭,市社科界、文藝界、鹹安區的領導和知名人士,及市民政局、社科聯的負責人到會祝賀。
研究會聘請海內外多位著名學者、專家為顧問,並成立了新的黨支部。新任會長李城外作了表態發言,並即興賦詩一首:“何幸鄂南名片靚,揚帆旗艦聚群英。向陽探秘終無悔,國保尋蹤亦有成。砥礪卅年攜手過,深耕五七並肩行。與蛇共舞開新局,風雨兼程複遠征。”
湖科人文與傳媒學院、鄂南高中、市博物館、鹹安區委宣傳部與文聯作協的代表們也紛紛以向陽湖文化與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強向陽湖文化課題研究、如何加強向陽湖文化研究的傳幫帶等主題進行交流發言。大家一致認為,經過三十年的埋頭苦幹和精心打造,向陽湖文化已成為鹹寧一張享譽海內外的名片。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2024年是原文化部創辦鹹寧五七幹校收官五十周年,也是研究會從事向陽湖文化和五七幹校研究三十周年。新的征程已經開啟,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和省社科聯的具體指導下,湖北省向陽湖文化研究會全體會員將繼續堅守陣地,努力填補中共黨史和共和國史的研究新的空白,為鞏固鹹寧在全國五七幹校研究中的領先地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