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的“新友與故交”:體驗守護多樣生態之美

中新社青海海北7月23日電 題:祁連山的“新友與故交”:體驗守護多樣生態之美

作者 潘雨潔 戴小橦

盛夏,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的原野林間山花爛漫、綠意盡染,跟隨各類生態研學與自然教育項目,祁連山的“新友”與“故交”邂逅於此,以腳步、鏡頭和筆觸,感知大美自然的多樣性與生命力。

 “小達人”體驗野趣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聚陽溝研學基地內,寬闊草甸、茂密灌叢、鬱鬱葱葱的青海雲杉和祁連圓柏等樹種由下而上垂直分佈、層次分明。

研學營教練宋偉明正帶著10余名小學生在森林中溜索、攀樹、識別樹種和昆蟲。

三年級的馬翌宸平時生活在城市,第一次體驗爬樹,“像爬梯子,樹上還有蜘蛛網,從樹上往下看,很美很有趣。”他說。

宋偉明當教練已八年,他介紹,研學營根據祁連山的四季景觀細分出辨識中草藥、騎馬、荒野探索等體驗內容,每年參與學生近萬名。

“孩子們用腳步重新認識家鄉的一草一木,從大山的‘新朋友’變成了野外‘小達人’。”宋偉明說。

圖為7月15日,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聚陽溝研學基地內,小學生在森林中體驗溜索。薛蒂 攝

“觀鳥民宿”迎客來

“聽!是白眉朱雀!這裡常見的一種‘菜鳥’。”王國忠笑著說,身後林間不時傳來婉轉啼鳴。“不要往前走,會打擾它們。”他壓低聲音,“這裡有十幾種鳥,是絕佳的拍攝位置。”

“80後”王國忠自小生長在祁連山下,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珠固鄉的村醫,也是一位資深“鳥導”。

愛好攝影的王國忠將鳥類的照片發佈在社交平台,吸引“鳥友”關注。“他們從各地趕來拍鳥,我把房子騰出來招待。”王國忠說,漸漸地,家變成“觀鳥民宿”,去年收入超10萬元(人民幣)。

最近,王國忠的民宿裡,新老朋友來往停駐。背著藥箱走村入戶時,他會向村民講解鳥類的生活習性、保護知識。“村裡已經有六七家民宿,我們還在挖掘更多拍攝點位,改善接待條件,讓‘鳥友’們多留些時間。”他說。

作品為“窗”守護家園

十年來,青海自然文學作家龍仁青堅持行走祁連山,“幾乎每個月都要進山採風,積累素材與靈感。”

在龍仁青看來,祁連山的萬千生靈都有各自的歷史與傳說。“希望用兼具自然氣息與人文情懷的作品,吸引更多人身體力行、守護生態。”

1990年起從事文學創作及翻譯工作至今,龍仁青已出版30多部作品。在各地舉辦見面會時,他與讀者對談;平日裡,他們在線上暢聊觀點與感悟。

“江蘇小學生看過我寫的祁連山雪豹的故事。前幾天,他們來到青海與我交流,大家很興奮、不停提問,好像已經把雪豹當成了好朋友。”龍仁青說。

“作品就像‘一扇窗’,通過它我們結識彼此,學會關切自然、他人與內心,讓祁連山成為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他說。

近年來,多所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學校在中國各地落地生根,更多城市孩子通過觀看書籍、視頻,聆聽講述,在心中種下“守護自然”的種子。(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