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滇南養生
癸卯仲夏七月五,餘自香江北上滇南。託身騰沖溫泉,療手術之創,復父母之軀;兼赴春城,晤舊友敘誼。曦微沐西山,滇池漾漣漪,若鱶飛魚躍,生機沛然。水土溫厚,湯泉滌痾,山風疏鬱,池水撫痕,盡承”天地大德曰生”之仁,踐《孝經》”身體髮膚不敢毀傷”之訓,契《孟子》”養其大體”之教。
同宗廣春叔(依曾氏輩稱),守護殷殷,儼若親族,行止深契”里仁為美”,彰”仁者愛人,禮者敬人”之風。舊友言笑拳拳,別時”早日再聚”之諾,踐《論語》”言而有信”之義。滇南數日,天地以仁醫身,溫泉以和復氣,叔友以義暖心。創痛既消,終登南歸長列。鋼鐵破霧,滇波渺然,而療恩照義,已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生機。
#中:驛路省思
午晝過貴陽北,朗日映重樓,雲嶺千峰幻。摯友咫尺黔中,竟”十年相望冷陌生”,欲問黔事,車已南馳。悵然省《論語》”遊必有方”之困:科技縮地易,彌心隙難,當以《易》”朋友講習”自礪,持信禮免”近不相得則凶”。
電掣至桂林,見”青螺飲浪象山畔”,江山千古甲天下。煙雨留舊夢痕,頓悟《論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乃仁智與造化共鳴。山水無言,涵養心性。
行抵廣州南,風捶高鐵。舊驛窗光未熄,站名灼如”故印”。然身若”軌曳過客”,無告別,唯”軌跡南縫”。悄離羈絆,正合《大學》”知止而定”、《中庸》”素位而行”之義。
#终:風濤歸港
癸卯秋逢港島風濤,晨見十號風球懸天,若《易》”洊雷震”威。全城蟄伏,地鐵輟軌,巴士泊浪,順天”行有常”以待。
午後風戢,鋼龍化貫通箭鏃,破嶺南雨幕,彰”工善事,先利器”之智,蘊”雖千萬難吾往”之勇。抵西九龍驛,閘啟人潮決,屏上”碧光淹赤芒”,昭”誠者天道,誠之人道”信諾。眾生”和而不同”,各安其分。
穿復甦喧囂,逢宗親慶智君。茶肆申正啟閘,守時如踐”信近於義”。凍奶沁冽,蝦餃晶潤,人海”漩心”得隅安寧。箸破晶裳,熱霧隔風濾嘈,此非徒饗,乃踐《孟子》”父子有親”之倫。憶滇南仁和愈身,看香江禮親安神,如舟泊港,契”君子務本,本立道生”。
凍熱濟舌尖,顛簸沉杯底,聞慶智含笑語:”通車就好,返嚟更好!”九字若黃鐘:”通車”者,”大道行,天下公”,乃《孟子》”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之基,彰”達濟天下”義;”返嚟”者,歸根”反求諸己”,成”修齊”之本,圓”窮善身”之境。統攝千里行思於”修齊治平”宏境。
推窗見維港霓虹次第,如古禮器列夜幕,照此吞吐人潮、歷浪重生之城。風息天清。
#跋
觀千里途:自滇南受仁沐義,經黔桂觀恆察憾,過穗城知止而行,終歸港踐禮證義。儒者秉智勇信和,追”發皆中節謂之和”至境。此即《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生動印證,華夏精神薪火永耀。
夜闌推牖,濤聲隱約入戶。南行歸港之思,至此方得圓全。
二零二五年七月二十日夜 記於香江淺水灣
全文至此兼備:
地理真跡(滇-黔-桂-粵-港/淺水灣)
身心軌跡(療創-省思-歸本)
儒脈精魂(仁禮信義→中和之境)
宇宙共鳴(池浪、山霧、霓虹、海濤終歸天地節律)
作者:曾曉輝,天體物理學博士、雕塑家,中華報業集團及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創辦人。他於2000年創辦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2012年創辦《中華新聞通訊社》和《中華攝影報》,並於2017年在倫敦創辦英國《中華時報》。他還是《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的創始人之一。
目前,曾博士擔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的教授與院長,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和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以及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曾在中國大陸的相關機構(包括廣州市政府、廣州馬會、廣東省鐵路監理、廣東省演出協會、廣東省南越國文化研究院)等擔任高級職務。其藝術作品廣泛分布於全球,已被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