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飛抵騰沖,踏入這片19度的清涼世界,恍若避世桃源。當江南大地40℃高溫炙烤,人們抱著冬瓜輾轉難眠時,熱海大滾鍋的溫泉水卻以96℃的熱情沸騰著——這是大地賜予騰沖最珍貴的禮物。下榻悅榕莊時,晨起推窗,山霧繚繞如墨染;夜宿熱海養生閣,溫泉水滑,蟲鳴伴眠。玉彬山菌店的松茸清甜,西董大院的火塘炊煙,姊妹老店的銅瓢牛肉暖胃……舌尖的野趣,皆源於山林的無私饋贈。
自然是最精妙的平衡師。北海濕地公園裏,草排浮島隨波輕搖,黑鸛振翅掠過水面。這片高原火山堰塞湖濕地,當地人用最溫柔的方式守護——木棧道懸空而建,不驚擾水底生靈;觀鳥臺隱於蘆葦,讓候鳥安然棲居。《周易》有雲:”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這裏,我看到了人文與自然最和諧的共舞。
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熱海泡湯時,硫磺氣息蒸騰如大地呼吸;在濕地漫步時,清風拂面似天地低語。剛從香港醫院出來的我,原以為只是來避暑,卻在這裏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節奏。熱海景區的工作人員說:”我們取用溫泉水,就像向大地借債,總要記得還。”這種對自然的敬畏,讓我的傷口癒合得比預期更快。
莊子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姊妹老店的老闆聽說我捨不得走,又端來一碗銅瓢牛肉:”多住幾天吧,我們騰沖的水土養人。”是啊,這裏的一草一木都在訴說永續的智慧——北海濕地嚴格控制遊客量,卻因此保住了”地球之腎”的淨化功能;農民采菌必留菌種,故而年年有收穫;熱海溫泉雖取之不盡,當地人卻懂得迴圈利用。這種克制的發展,恰是治癒現代文明浮躁症的良方。
在火山景區下的和睦茶花村,時光仿佛凝固。油燈雞的香氣在百年老宅中縈繞,六百年的紅豆杉與數百歲的古茶樹靜靜佇立,見證著人與自然相守的承諾。村民說:”這些老樹是我們的老祖宗,要一代代傳下去。”
騰沖的啟示如晨露澄明:保護生態非慈悲,實為自救。當我坐在養生閣的長椅上,看著晚霞染紅山巒,熱海大滾鍋的硫磺霧氣在暮色中升騰時,終於明白——真正的療愈,是學會像這片土地一樣呼吸:有溫泉的熱忱,也有濕地的包容;有菌子破土的生機,也有候鳥南飛的從容。當城市在空調轟鳴中昏昏欲睡時,騰沖用19度的清涼告訴我們:與自然和解,才是人類唯一的出路。
作者:曾曉輝,天體物理學博士、雕塑家,中華報業集團及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創辦人。他於2000年創辦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2012年創辦《中華新聞通訊社》和《中華攝影報》,並於2017年在倫敦創辦英國《中華時報》。他還是《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的創始人之一。
目前,曾博士擔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的教授與院長,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和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以及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曾在中國大陸的相關機構(包括廣州市政府、廣州馬會、廣東省鐵路監理、廣東省演出協會、廣東省南越國文化研究院)等擔任高級職務。其藝術作品廣泛分佈於全球,已被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