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事)暑期聚焦文化遊 中國各地頻現新玩法

中新社北京7月13日電 晚上11點在博物館看展,在西安邂逅“長安的荔枝”使者,讓“AI王勃”陪遊滕王閣,這個暑期,中國各地解鎖文化遊新玩法,引得民眾線上齊刷屏,線下趕不停。

綜合央視網、新京報、潮新聞等媒體消息,進入7月,不少省份推出暑期旅遊季、嘉年華等活動,文旅融合內容成為宣傳重點。

據廣州日報報道,多地博物館和文化地標類景區在暑期“超長待機”,讓更多觀眾從容體驗,感受藝術氣息和文化力量。在上海首個以演藝為主題的“大世界演藝夜市”,同享皮影戲和爵士樂;在蘇州拙政園夜遊中,聽《牡丹亭》念白。城市夜遊主題化更鮮明。

6月10日晚,海南海口,中國首個沉浸式東坡文化生活街區——東坡老碼頭遊人如織。該街區融合東坡詩詞、美食、市井風情等元素,讓遊客沉浸式感受千年前的文雅風韵。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影視劇熱播效應,也成為不少城市拓展文旅的良方。近期電視劇《長安的荔枝》受關注,陝西西安、廣東茂名等地圍繞“一顆荔枝”做文章。據央視新聞報道,西安的主題街區專門佈置荔枝樹景觀,民眾有機會邂逅“荔枝使”,聽他講述從嶺南到長安運送荔枝的故事。而茂名的古荔園中,身著“楊貴妃”服飾的姑娘們正聆聽荔枝種植史。

浙江發佈“劇遊浙江”行動計劃,北京推出十條“影視裡的北京”打卡新線路,河南洛陽應天門推出電視劇《錦綉芳華》主題燈光秀……北京青年報評價稱,觀劇後,當觀眾通過人物自身的經歷產生共鳴和思考,這座城和它的風景,也有了溫度和牽掛,讓人萌生了現實中奔赴一場約會的衝動。

注重“體驗感 科技”,不少文化景區從主題設計、人工智能設備入手,讓遊客從“參觀者”變為“參與者”。在上海博物館“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遊客參與任務,幫助“找回”古埃及失落的文明;而在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可化身“古蜀祭司”,親身體會慶典儀式。向滕王閣“AI王勃”請教旅遊路線,在世界遺產西夏陵體驗4D冒險之旅,“劇本遊”“VR遊”,讓大家從“到此一遊”轉為“細細品,留下來”。

7月12日,山東博物館數智文化展廳面向公眾開放。該展廳整合VR、AR、AI等數字技術,讓觀眾通過可感、可知、可交互的方式體驗智慧文博的創新成果。 中新社記者 趙曉 攝

近日,文旅部啟動2025年全國暑期文化和旅遊消費季,將在7月至8月舉辦超4300項約3.9萬場次文旅消費活動,“推出內容多樣的文旅新產品、新場景”成為活動亮點。無論是避暑夜遊、影視暢遊,還是科技助遊,都體現各地增加應季應景產品供給的十足誠意。不過也有網友反映,不少地方文旅場景同質化嚴重,有些“一票難求”但效果不佳。

杭州日報評論認為,各地要在有序組織、精心策劃上著力,持續暢通遊客投訴渠道,優化文旅營商環境,確保遊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旅遊發展不應忽視市場規律和科學規劃。”經濟日報發佈評論稱,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當代生活十分豐富,要從自身文化底蘊中發掘亮點,從“造景思維”轉向“體驗經濟”,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真正俯下身去傾聽市場脈動、體味文化深意、尊重專業價值,讓民眾需求、市場力量發揮效力。(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