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形成三道綠色屏障:莫高窟積沙量減95%以上

中新社蘭州2月23日電 (記者 馮志軍 李亞龍)“在莫高窟掃沙子”是幾代敦煌莫高窟人共有的深刻記憶,而“風輕雲淡”已成為如今新常態。這是被稱為“中國旱極”的敦煌構築生態安全屏障的縮影之一,目前已基本形成三道綠色屏障,大大提高了防風阻沙能力,減少了沙塵暴發生頻率。

圖為甘肅省酒泉市疏勒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綜合治理項目(敦煌市)陽關鎮工程治沙區域。(資料圖,敦煌市林業草原事務中心供圖)

敦煌市林業草原事務中心主任夏生福23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介紹說,近年來,敦煌因地制宜在重點區域採取工程治沙、封沙育林(草)、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退化林草修復等措施,加快沙化土地治理,基本形成外圍灌草、綠洲邊緣防風林帶屏障、農田和村屯防護林帶(網)三道綠色屏障。

地處庫姆塔格沙漠東緣的敦煌市,綠洲面積僅占土地總面積的4.5%,年均蒸發量是降水量的近60倍,被稱為“中國最乾旱的地方之一”。當地是中國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戰略區之一。

夏生福說,近年依託“三北”工程建設、草原生態保護修復、重點風沙口治理等生態項目,敦煌積極推行節水灌溉、混交造林、生物治沙等實用技術,建立和鞏固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沙區生態安全體系。同時,聯合內地多家科研院所建立多處沙化封禁監測點,探索科學治沙。

敦煌構築生態安全屏障,還體現于目光所及的景觀中。在連接敦煌火車站和市區的十餘公里公路兩旁,滿目皆是高聳挺拔的大片防風林帶,其“密不透風”的舖排陣列,有種迎面襲來的視覺“壓迫感”。

2024年6月5日,航拍敦煌莫高窟頂囊括了防沙林帶、草方格固沙、防沙網以及礫石覆蓋壓沙等多重措施的綜合防沙系統。(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長期受到風蝕、積沙和風沙危害的莫高窟,經過數十年持續引進防沙治沙新技術、新材料、新模式,目前窟區積沙量減少95%以上,有效減輕了風沙對其損害程度,改善了窟區旅遊生態環境。敦煌研究院仍在關注細粉塵等對壁畫的潛在影響,進一步研究防護措施。

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用水不足;建設成本較高,成果鞏固困難;林業有害生物形勢依然嚴峻……夏生福表示,目前敦煌生態安全屏障構建仍面臨多重挑戰,需通過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減少生態用水缺口等舉措,確保林草植被栽得上、有水灌、能保活。(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