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寧海四日遊

作者:鄭建國

11月的中旬,正是一年的深秋時分。此刻,應靜安區某個退休教師群之邀,作了次浙江東部寧海的自由行。雖然掐頭去尾,僅僅只是短短的四天,且考慮到此行成員都已是退休多年的老人了,故組織者在行程安排上,基本上貫穿著這麼個思想:有勞有逸;勞逸對半開,每日一景點。就這樣,四天相繼在前童鎮、伍山石窟區、梁皇山和潘天壽故居,留下了我們的足跡。下麵為方便眾友朋分享我們的遊趣,也依次介紹我們此行的見聞。

首訪“水鄉”前童鎮

前童鎮
前童鎮

此行,我們滬浙兩頭往返的交通工具均是高鐵。首日中午我們車到寧海縣城。下榻的飯店距高鐵站不遠。匆匆安排好各位住宿,便輕裝全體打的,前往城外十幾公里處的前童鎮遊玩。到達目的地後,我們先在鎮外新區的一小飯館,用了一頓含有當地特色的“三寶(即油麵筋、豆腐乾和老豆腐)的午膳,隨後經正門進了古鎮。前童古鎮的形成即建立,距今已有數百年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它自有與眾不同的許多特點。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則是它似無處不在的水。可它與周莊、烏鎮等耳熟能詳的傳統水鄉古鎮景色稍有區別。古鎮的先人在建鎮之時,便按照“回”字九宮八卦式佈局這裏的民居。他們引入白溪的水,讓這裏的家家戶戶人家臨溪而居。潺潺溪水挨戶環流,人們在溪水中洗菜、滌衣、戲水,因此儘管這裏的居民家門前並沒有河流,只是一條至今流動著的小溪,所以有評論贊道:前童鎮不是水鄉,卻勝似水鄉。實地踏訪後,方知此言不為過也。臨溪而居的人家有石板或石橋與鵝卵石道路相通。離開古鎮前,我們在街頭拐角處的一點心店,坐在上海目前已看不大到的長條凳上,每人捧著一大碗味汁香濃的熱豆漿,邊小口慢品著,邊打量店外的街景,這感覺真別說太愜意呵!

次覽神奇伍山窟

伍山石窟一景
伍山石窟一景

伍山石窟景區的遊覽,是我們到寧海第二天上午的活動內容。本來它並沒列入此次行程中,原計畫當天是去蛇蟠島的。只因為此次旅遊組織者老師,在昨天與大家閒聊時,得知我等幾位以前已去過該島,便臨時作了調整。其實伍山石窟我們不僅都沒去過,甚至大多數人連聽都沒聽到過。至於石窟,我唯一有印象的,是也在浙江的龍遊石窟。至今記得起來的,是那石窟還是蠻神秘的。那深藏地下的大坑洞到底是怎麼形成派什麼用的,據說至今還是個謎。但眼下要去的伍山,卻很明白的,它其實是由南北排列海拔不足百米的五座山崗組成。們分別是松嶴山、道士山、聰明山、不周山和蘭頭山。它就是我們祖先當年開採石礦的工作場所;那個個大小不一、古樸怪異的洞穴,就是當時工業文明留下的遺跡。它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座“海濱石窟國家礦山公園”。石窟是古人為採石礦而挖的洞穴。為保證採礦工人能安全的生產,故挖這洞穴時要解決其通風通氣採光等問題,並還得根據不同的地理態勢來施工,所以這石窟便呈現出千奇百怪的形態。伍山礦業生產遺跡,目前主要有14處石窟群,由800多個坑窟組成。我們這次遊覽的是聰明山石窟群和不周山石窟群。這兩石窟群的共同特點是:1. 優美的采坑(即洞外的殘山剩水或海洋風光)和洞窟(洞內的藤樹水景)相結合,有較高的景觀價值;2.採石遺跡豐富完整:3.很好地保留了唐宋以來的採石場景和礦業遺跡。像這麽個洞中有洞、移步換景、洞外有天,處處反映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並且自有文字(洞中石壁上還殘留著當時幹活的人爲方便工作交流,自創的表情達意的符號,景區提示牌上稱之爲“古代工匠文字”——自注)曆史充滿詭異神奇色彩的地方,能不受追求特殊氛圍效果的那些人們的關注麽”。正因如此,所以自景點開放後 ,很受影視劇編導的青睞,據說“片約不斷”,景區內,就看到多處XX電影或電視劇在此拍攝的提示牌,像港版的《天龍八部》等。這個半天遊覽,經歷了忽明忽暗、鑽進鑽出、爬上爬下等折騰,還是有點累的,但感覺很充實。

輕鬆上下梁皇山

到了寧海第三天,早起用畢膳,按計畫大家坐上計程車,直奔十幾公里之外的梁皇山景區。

梁皇山?來此之前,我從未聽說過它。到了景區服務中心 ,看了相關介紹,方知它還是很有來頭的。它得名是因南北朝時,梁宣帝為避侯景之亂,曾到此隱居過一段時日。自那以後,它便成為江南名山。古往今來,多少名士在這留下痕跡。尤其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是在他那本傳世名作《徐霞客遊記》中,將這裏作為全文的開篇之地。徐霞客與梁皇山結下的千古奇緣,是梁皇山得天獨厚的文化品牌。正因如此,故一進景區,便處處可見徐霞客的影響所在:景區正門門口,就可見豎立著錄有徐霞客名言的大看板,景區裏還專門辟有“霞客懷古”主題遊覽區。山道旁還立有根據遊記自述遇險經歷的指示牌如“霞客鬥虎”等;以及景區出口附近矗立的一尊徐霞客石像。

徐霞客石像
徐霞客石像

與徐霞客遊蹤為代表的人文風光交相輝映的,是徐霞客在遊記中盛讚這裏“峰榮水映 木秀石奇”的自然景觀。整個梁皇山雖不算高,最高處也僅海拔768米。但峰奇石異,林木撲綠,美不勝收。對於長期城市生活的我們來說,面前呈現的就是如畫美卷。儘管現在的上山下山,可借助“飛天魔毯”和“七彩滑道”現代化設施,大大節省了時間和體力,不過景點之間仍有不少地方,還得沿著一級級石階或一個個露出溪澗水面的石墩形成的山道上步行。路有點長,也有點險。一路小溪、瀑布,山色秀美,水聲空靈。環境安靜,綠意盎然,人人身心放鬆。此刻已是深秋了,尚有晚桂花香幽幽,沁人心肺。我們走走停停,看奇石飛瀑,相機中留下滿滿的秋色美景。行到山頂處,有一叫“天空之鏡”的景點:四五十平方的一塊大鏡面,反映著四周峰巒疊翠藍天白雲的倒影,令人心曠神怡,疲意盡消。

由於我們此行成員均是已退休多年的教師。為節約體力,前提到我們上山下山均借助了“飛天魔毯”與“七彩滑道”。雖它們上行下行的距離,只占我們從山腳到山頂往返整個行程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距離,可我此地仍對它們的功能等獨特性,略作個介紹。“飛天魔毯”,又叫旅遊電梯或飛天雲梯。位於景區上山遊線中段位置。全長310米,爬升高度98米,是集遊客代步、高空體驗、互動娛樂為一體的全新项目。“七彩滑道”,長達428米,垂直落差158米,為目前華東地區最長的玻璃滑道,由雙層彩色鋼化玻璃製作。這樣就避免了遊客日曬雨淋之苦。滑道採用S型設計:若遇自然景點和高大的樹木,則盤繞而行。它是由上往下靠自然慣性滑行。速度掌控,全靠腳踩手握。由於這對褲子與手掌磨損較大,故上滑道前,每位遊客均需套上景區特製耐磨的褲子,戴上提供的加厚手套。我們一行下山前,特意來了一張可展示我們穿戴的集體背後照,以作紀念。

上“五彩滑道”前的集體背後照
上“七彩滑道”前的集體背後照

中午時分離開景區時,我們還特地向徐霞客那尊行裝打扮準備出發的石像,作了認真的告別。

大師故居返前觀

潘天壽故居
潘天壽故居

轉眼間行程已到第四天了,那天中午,我們就要回去了。剩下的那個上午,我們見縫插針,參觀了中國現代著名畫家兼美術教育家曾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潘天壽的故居。當我們按照網上查到的地址,穿過一個兩邊擺著包子饅頭等早餐食品以及新鮮蔬菜畜肉攤位的馬路市場,沿著一條几尺寬的石板路,好不容易找到了潘天壽故居。不料我們在那幢老宅前,看到的卻是鐵將軍把門。黑漆門板上貼著一紙告示“維修閉館(開館時間 另行通知)”。正當我們遺憾行前未作仔細核對,白走了許多冤枉路時,一正從此路過的鄰居大媽,得知我們一行是從上海特地過來參觀的,便熱情地撥打電話讓故居管理人員趕過來,打開邊門讓我們進去,這讓我們好感動啊。故居是樓上樓下兩層木質老屋。底層天井是個上百平方的大院子。看得出,故居中的房屋內外,確實因年久失修,已陳舊不堪。在樓上樓下幾間門敞開著的房屋中,憑藉著戶外微弱的光線,還看得出黑暗的板壁上,已懸掛著多幅標識著是潘大師語錄的鏡框,還有大幅的對潘老師生平成就事蹟等介紹的海報,只是未見大師哪怕一件小品的畫作。眼下這故居裏面還有些工人忙忙碌碌地正在修整,可以據此推斷:在他們及當地有關部門的努力下,目前這佈置裝修已初具可開放雛形的地方,相信再過不久,作為潘天壽故居的展覽館,定能正式向世人亮相了。

兩小時後,已坐上返回上海高鐵的我,在舒適的座椅上,悠然回想這幾天的行程見聞,還是很覺得有點新奇感的:它們均是我以前未曾來過甚至可說聞所未聞的地方。正在我神思恍惚,感覺車子啟動並沒多久之時,列車突然靠站了。抬頭從明淨的車窗望出去:原來寧波到了。此刻 ,腦中不由得突然憶起上海電視臺近期多次播放的一條寧波公益廣告:廣告中那小女孩嗲聲嗲氣反復說的那句“阿拉寧波歡迎儂”話語,似又在耳畔響起…方才醒悟:原來寧海距上海這麼近,沒來過的上海人,確實很值得來寧海看看…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