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曉輝
在韓國慶州舉行的APEC峰會,不僅是一場經濟合作會議,更成為觀察亞太地緣戰略格局變遷的重要窗口。隨著美國總統川普的提前離場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積極參與,這場峰會折射出兩國在區域影響力競賽中的深刻變化,而華府智庫與區域專家的分析,更為這一轉型提供了深層解讀。
戰略收縮與填補真空:智庫視角下的中美博弈
史汀生研究中心東亞計畫共同主任孫韻指出,美國在APEC和東協峰會上的表現「無疑顯得有選擇性且有附帶條件」。這種策略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中國與東協升級自由貿易協定,勢必鞏固中國在區域經濟互動中的主導地位。相較之下,美國與個別國家的雙邊貿易協議明顯有更多但書,範圍也有限。」
這一分析得到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研究員葛來儀的印證:「川普政府對多邊機制的漠視,正在創造中國一直渴望的戰略機遇。北京透過系統性的區域參與,正在重塑亞太經濟秩序的基礎規則。」她補充道,中國正在利用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系統性地提升其在區域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多層次外交布局:專家解讀中國戰略
中南項目主編歐瑞克從經濟融合角度分析指出:「中國的策略是透過貿易範圍擴大、基礎建設發展以及供應鏈物流,將區域與中國經濟綁在一起,使得各國最終發現,若要擺脫對中國經濟參與的依賴,已變得完全不可行。」這一觀點在布魯金斯學會最近發布的亞太研究報告中獲得共鳴。該報告認為,中國正透過「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構建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區域生產網絡」。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APEC期間與日本、加拿大等國的雙邊互動,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傑弗瑞·肖特形容為「精心設計的多軌外交」:「習近平政府顯然在實施一種分層策略——在多邊框架下確立原則,在雙邊層面解決具體問題。這種做法既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又實質性推進了經濟利益」。
制度性權力轉移:智庫觀察的深層趨勢
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沃爾特·洛曼指出:「美國正在放棄其自二戰後精心構建的多邊經濟秩序,而中國則巧妙地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他進一步分析,中國在WTO改革議題上的立場,「雖然有其戰略考量,但確實在發展中國家中引起了共鳴」。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的專家更進一步指出,中國的策略「不僅僅是填補美國留下的真空,更是在構建一個新的區域經濟生態系統」。這一系統的特徵是「以中國市場為中心,以人民幣國際化為輔助,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紐帶」。
經濟相互依存的地緣政治後果
根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最新分析報告,中國通過APEC這一平台,「正在完成從規則接受者到規則制定者的關鍵轉型」。報告特別強調,中國在數字貿易、電子商務等新興領域的規則倡議,「可能對未來數十年的全球經濟治理產生深遠影響」。
蘭德公司亞太政策主任安德魯·霍根認為,中國的區域經濟戰略「具有明顯的長期性和系統性特徵」。他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北京正在下一盤大棋,其目標是通過經濟相互依存,實現地緣政治影響力的自然延伸」。
結語:專家共識下的區域新秩序
華府智庫與區域專家的分析共同指向一個明確結論:亞太地區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權力轉型。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主席理查·哈斯指出:「我們正在見證的,不僅是兩個大國影響力的簡單消長,更是全球經濟治理模式的深刻重構。
正如美國企業研究所常駐學者扎克·庫珀所言:「中國在APEC的表現不是偶然,而是其長期戰略的具體體現。在美國選擇退出多邊舞台的同時,中國正通過制度性參與和經濟融合策略,逐步確立其在亞太經濟秩序中的核心地位。這一轉變的長期影響,將遠超經濟領域,深刻重塑整個印太地區的戰略格局。」
在這一歷史性轉折中,各國不僅需要重新評估經濟合作策略,更需要在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這一過程將考驗各國的戰略智慧,也將決定亞太區域一體化的未來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