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馬來西亞喬治市10月30日電 題:五福書院如何書寫中華文化傳承故事?中新社記者 陳悅
馬來西亞檳城的五福書院(五福堂)已有100多年歷史,並在檳城州華僑華人發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馬來西亞道理書院院長王琛發教授——《五福書院》作者,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介紹五福書院的由來,其承載的中華傳統文化及在文明互鑒、文化交流中的意義。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五福書院如今是檳城著名歷史遺跡之一,它是如何成立的?
王琛發:它最初建立在明初設置的廣府五大縣(南海、番禺、順德、東莞及香山)認同基礎上,為“五邑”先民認同的聯合體。其具體成立時間尚不可考。但早在1828年,除東安外的廣府各邑鄉親已經參與全廣東省在檳榔嶼聯合設置公塚;最晚在1854年,五邑先民已在檳城義興街的海濱設館,接應同鄉上下船,從此地前往開發區或回國。
該組織作為公共機構,處理全體成員的養生送死與對外斡旋,所以他們安了個牌子——“五福堂義同鄉親祿位”。先民集體開拓南洋,相互關係的重點在“義”“同”,表達追求公道、忠義與平等的理念。
由上可見,五福書院(五福堂)是一個聯合體的總理議事機構,承擔同胞鄉親間聲氣相通、排憂解難、維持生活邊界安全穩定、祭祀祖先等作用;保護著所有鄉親的開拓成果和生存發展權利;傳承著祖先文化精神。眾人相聚在此活動,傳承著祖籍地文化,呈現出中華文化及廣州地域特色文化。
中新社記者:五福書院這一名字如何體現中華文化精神與嶺南廣府文化特色?
王琛發:它傳承中華文化並顯現嶺南文化特徵,最重要的是它傳承了先輩的思維和處事模式。
五福堂命名源於每人每家追求“五福臨門”,在海外延續《尚書》所言追求“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五福”傳統。它於1891年重新註冊,在重修告示宣佈“顏曰五福書院”——懸掛“五福書院”的匾額。以“書院”命名又是源於清代廣州傳統。
清代自雍乾年間起,嚴禁宗鄉聯合,民間擬血緣聯宗合族或鄉團,只能另起名目稱為“書院”。五福書院與兩廣府、縣誌記載的“書院”屬相同性質。清代嶺南社會現象重現於南洋鄉親社會生活。
中新社記者:五福書院的建築如何體現中華文化傳承?
王琛發:建築外貌延續著廣州地方特色。書院裝飾呈現的圖像內容,來自中國古代歷史、演義小說和戲曲傳奇,也有中華傳統吉祥圖案的再創造,以形象化方式進行民族思想教育。
尤其會館的前進部分,傳統上是祭祀和議事的神聖空間,鄉親聚會在此活動,重溫先賢先烈忠孝仁義事蹟。大眾年年周而復始定期參與活動,感觸和孕育尊重公共性、祖輩傳承,歷史文化及倫理道德的情操。
祭祀和議事的神聖空間,日常不應受瑣碎事干擾莊嚴清靜,所以主建築兩邊得有通往後院的小巷,作為日常走道。
走道左巷門兩邊雕一對石獅,寓意“太師少保”——喻示長輩做榜樣給小輩看如何立功業,又要懂得保護後者;右巷門兩邊磚雕,以螃蟹甲殼象徵科甲,一對螃蟹代表“二甲”,其中一蟹以蟹夾夾蘆葦,寓意“二甲傳臚”,鼓勵子弟以知識和品德報國助民,光宗耀祖。
書院建築頂上以陶瓷燒制雕像,展示各種故事。這些故事大抵遵循三條主線:開拓大業的實踐、異姓兄弟生死與共的情義、培養後人的承先繼後。尤其其中的“八仙過海”故事,以“男女老幼徒富貴賤”的組合象徵相互平等、相互扶持;以“過海”象徵先民克服重重障礙,抵達南洋、反抗壓迫的過程。
雕塑中很值得注意的還有薛丁山征西並與“番邦”女子結親的故事組合。來自中國香港的馬素梅博士對此有中肯剖析:系列牽涉對外往來故事的雕塑,展現先民對外和諧相處之理想。
先民通過“過海”“結親”等雕塑,回顧來路、對新生活環境表達展望與期冀;這些雕塑又展現中華文化和在地文化環境融合後的面貌。
今天,當小朋友由長輩帶著走進五福書院,看雕塑聽故事時,書院就成為培養親子關係、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場所。
中新社記者:五福書院具有怎樣的文化意義?
王琛發:現存五福書院的建築建於19世紀90年代,檳城成為國際自由港以後。書院位於最初連貫港口與城市的主要大街上,身處各民族建築物之間,呈現出中華嶺南文化的特徵。既未失去主體性,又與其他文化同在。
五福書院所承載的文化在整個中華民族內部是“體”同而因應著當地“用”不同,以“分殊”彰顯中華文明的“理一”在不同時空的生命力。它證實和豐富著民族生命力,又豐富當地本土文化。
先輩很早就來到這片土地。他們聲氣相通,集體聯合開拓經濟,營造自己的開拓區社會,又和其他民族來往並構成區域共存。經濟發展成果支撐著先民彼此的生活和文化傳承,中華文化的傳承又支撐著先民彼此相互認識自己、認同他人,維繫自身創造的社會,其結果就是創造出極富中華文化特色的生活環境。
中華文化成為維繫此間生存、發展、延續的精神生活來源,也塑造了獨特的地方華僑華人社會。所以才能看到如今文化資源豐富、多元一體的馬來西亞。(完)来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