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生Sam在華西村實習:中英基層治理的雙重視角”

作者:紀碩鳴

自然村是中國最底層的政府組織,除了訪問,很少有外國人到村一級政府機構參與實踐。 不久前,來自英國的一名學生Sam,利用暑假在江蘇華西村村委會展開了一段特別的短期遊學。 這位本科主修漢學的學生,用流利的中文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與觀察。 他說,這段體驗讓他更深刻地比較出中國與英國基層治理的不同模式,也使他對中國農村有了完全不一樣的理解。

 雖一句都聽不懂卻有深刻感受

實習的第一天,Sam便被安排參加了一次村委會例行會議。 清晨六點出門,他準時來到華西村村委辦公樓。 會議開場後才發現,大家幾乎全程用當地濃重的江南方言溝通,一句也聽不懂。

 Sam(左)認真聽村委工作介紹

雖然語言隔閡讓他無法理解討論的細節,但那種嚴謹的氛圍卻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會議持續一個多小時,聽介紹,從百姓收入到集體經濟分紅,都是村委日常議事的重要內容,這是每週一次的例會。 Sam笑著說:「我雖然聽不懂,但能感受到每一件事都和村民的生活緊密相關。」

比起會議,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隨同村幹部一起走訪村民。 那天,Sam和一名村委會負責人員走進華西村一戶村民家中,詢問家庭有沒有遇到困難,比如收入是否穩定、子女的學習情況如何等等。 這些看似細瑣的對話,讓他第一次理解「村委會」不僅僅是一個行政窗口,更像是村民幸福生活的「守望者」。

他還記得,村委還專門討論了集體企業分紅問題以及居民戶口的管理。 這種將經濟收益與行政管理結合的模式,在他看來陌生又新奇。 他驚訝地說:「一個農村能有自己的工廠與企業,並且把收入返還給村民,這在英國很難想像。」

一次跨文化的深度體驗

談到比較,Sam說英國也有自己的地方治理體系,但方式完全不同。 歷史上,教堂往往是社區的核心,人們以宗教聚會形成凝聚力。 現代社會則依靠地方議會和議員制度來處理公共事務,但結構相對分散。

 深入企業學習調研

與中國不同,英國沒有「戶口」制度,人口可以自由流動。 這種自由雖然保證了居民遷徙的權利,但也讓地方政府難以像華西村村委會那樣精准掌握每個人情況,更沒有可能直接去參與收入分紅。 Sam說:「在英國,政府更像是在行政層面保持秩序,居民日常生活多靠自己解決。 中國村委會則是把社區的細節抓得很緊。」

通過對比,他清晰地感受到英中兩種模式的差異:

中國村委會給他最大的印象是集中與高效。 無論是會議制度、居民註冊,還是經濟分紅,都由統一的機構協調;

英國地方治理則顯得分散與自治,居民依靠社區、教堂和傳統組織彼此支持,政府介入度有限。

「中國的方式能更快解決問題,大家像一個集體,資源集中起來使用; 英國則更注重自由與程式,但往往顯得複雜甚至低效。」他說。

對這名英國學生而言,華西村的經歷不僅僅是短暫的實習,而是一場跨文化的深度體驗。 Sam坦言,如果要把華西村的基層治理寫成研究案例,足以成為博士論文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Sam回憶說,最特別的瞬間,是當地幹部邀請他旁聽會議,並笑著解釋「雖然聽不懂,但來體驗就好」。 這樣的開放態度,讓他覺得自己被當作真正的一份子接納了。

談到個人感受,Sam用一個細節表達自己的心境——當朋友問起去中國的經歷時,他經常脫口而出「回中國」。 對他來說,常州、華西村不再只是陌生的地名,而像是人生的重要一段。

 在基層食堂學習包餛飩

「在中國,我看到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治理邏輯。 這讓我更理解中國社會,也讓我知道世界上不存在單一的模式。 中國有中國的選擇,英國有英國的傳統。」他說。

Sam帶著滿滿的遊學記憶返回英國,要把這些觀察寫進報告。 他認為,中國村委會所展現的「全覆蓋式治理」,對理解中國社會穩定有重要意義; 而英國的社區自治與自由遷徙,則展示了另一種價值取向。

「兩種模式都有優缺點,不能簡單比較誰更好,但可以讓彼此更瞭解。」他補充道,「這正是我想做的事情——讓更多英國人看到真實的中國,也希望中國可以認識到英國的不同。」

一場英國學生跨越中西的基層組織的實踐體驗,無意間走進了中國最具象征性的村落之一,從原本以為只看熱鬧到直面了村委會工作日常的深刻體驗。 在他眼中,中國的基層治理嚴謹、高效,像一個緊密的集體; 而英國的地方管理則自由、分散,更依靠傳統和社區自治。 兩種模式背後,折射的是完全不同的歷史與文化。

Sam最後如此總結道,治理方式沒有絕對的好壞,重要的是是否適合本國的社會與人民。。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