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傳承》專欄-烽火手足情:李友邦與台灣義勇隊

▲李友邦將軍資料照片。

  導語:歷史從不只是塵封的往事,它是一種血脈,一份責任。那些為民族存亡而犧牲的忠魂,不僅是家族的驕傲,更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記憶。《榮耀與傳承》專欄追尋先烈足跡,聆聽家國心聲,將個體的悲壯融入民族的命運;將歷史的榮光化為今人的啟示。唯有銘記與傳承,方能在當下的選擇與困境中,尋得民族前行的答案。

第二期

烽火手足情:李友邦與台灣義勇隊———兩岸共同抗日的血脈之橋

2025年9月3日上午9時,北京天安門廣場上,鋼鐵洪流與整齊方陣以雷霆之勢向世界昭示:中國捍衛和平的決心堅如磐石。它既是軍事力量的莊嚴檢閱,更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深情回望。當戰機劃破蒼穹,當受閱部隊踏響長安街的鏗鏘足音,期望以和平方式解決因內戰造成分治情形下的台灣民眾,更應將目光投向李友邦將軍及其親手締造的「台灣義勇隊」,這段曾被刻意遮蔽的台灣抗日史實正通過歷史檔案的解密與民間記憶的喚醒,成為兩岸共同抗日的連接「橋」,開啟台灣更美好的未來。

一、從「復疆」志士到兩岸記憶的豐碑

李友邦(1906―1952),這位出生於日本殖民時期台灣蘆洲的志士,自青年時代便投身於反殖民鬥爭的洪流。他參與台灣文化協會的覺醒運動,後負笈廣州黃埔軍校第二期,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薰陶下,將「欲救台灣,必先救祖國」的信念鐫刻於心。

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後,李友邦在浙閩大地奔走呼號,於1939年2月在浙江金華酒坊巷正式成立「台灣義勇隊」,並組建「台灣少年團」,隊伍規模一度達600人。這支隊伍的特殊性在於其「雙重身份」:隊員既是日本殖民統治的受害者,也是中國抗戰的參與者。他們開展情報蒐集、戰俘審訊與對日宣傳;在浙閩前線設立四家「台灣醫院」,救治數萬傷兵民;創辦《台灣先鋒》刊物,喚醒台胞家國意識。李友邦「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的口號,不僅鐫刻在廈門南普陀寺的「復疆」石壁上,更通過625件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的原始檔案。

然而,這位抗日英雄的結局卻令人扼腕。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他因聯繫地方精英遭國民政府疑忌,1952年被處決於台北馬場町。從抗日先鋒到白色恐怖犧牲者,李友邦的命運折射出戰後台灣政治的複雜轉折,更警示後人:歷史評價常被政治偏見所扭曲,但真相終將穿透迷霧,照亮來路。

二、浙閩前線的台灣印記:打破殖民敘事的枷鎖

台灣義勇隊的誕生,是兩岸民心匯聚的結晶。1938年,福建崇安縣的400餘名台胞因反抗日本殖民統治遭迫害,被強制遷往閩北墾殖所。李友邦與中共地下黨攜手,將這批流離失所的同胞組織起來,奔赴浙江抗日前線。隊伍從最初的30餘人迅速擴展至380人,成為全國唯一具有正規軍編制的台胞抗日力量。

這支隊伍不僅以血肉之軀抵禦外侮,更以中醫智慧救治同胞,通過少年團的文藝演出激發全民抗日熱情。日本《朝日新聞》曾哀嘆:「台灣人組成的義勇隊,比軍刀更鋒利。」這段歷史徹底打破了「台灣人全體皇民化」的殖民敘事,證明在鐵蹄踐踏之下,仍有無數台灣人選擇與民族大義站在一起,用行動詮釋「台胞亦是中華兒女」的錚錚鐵骨。

三、九三閱兵:從宏大敘事到共同記憶的覺醒

2025年九三閱兵以「反法西斯勝利」為框架,通過信息支援部隊、軍事航天部隊等新質戰力的展示,向世界傳遞中國捍衛和平的堅定決心。而從筆者個人的視角出發,其深層意義更在於激活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

四、讓共同史實成為兩岸對話的「通行證」

歷史不應只是閱兵時的鏡頭,更應是跨越海峽的共同語言。李友邦與台灣義勇隊的故事,為兩岸提供了三重對話空間:

歷史正義的平反:台灣當局需正視李友邦等抗日志士的貢獻,還原其歷史地位。

民間敘事的共建:兩岸可合建紀念場館,讓青年通過VR技術「重走」義勇隊抗戰路線。

現實利益的融合:以抗戰記憶為紐帶,推動兩岸在醫療、文旅等領域的合作,讓歷史共鳴轉化為發展動能,實現「共憶歷史、共創未來」的良性循環。

結語

在浙閩前線,台灣人的抗日從未缺席;在馬場町刑場,抗日英雄的血未曾白流。九三閱兵提醒我們:宏大的國族記憶固然重要,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是將整齊方陣與個體命運緊密相連的歷史溫度。歷史不該只是閱兵時的短暫鏡頭,更應是跨越海峽的永恆語言。唯有正視共同的歷史,兩岸才能找到更多對話的契機,為中華民族開啟共同的未來。

【記者王輝丹】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