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林子傑/福州報導】第十三屆海峽青年薈 · 第三屆「好年華 聚福州」閩台青年人才研學營在福州舉辦,透過文化探訪、產業調研與政策對接,感受福州歷史底蘊與發展脈動。活動由福州市人才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下屬福州市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具體承辦,設計內容涵蓋歷史文化與創新產業兩大面向。期間設立「人才服務驛站」,提供政策諮詢、崗位對接等「一站式」服務。
40名台灣多所高校的青年學子研學期間走訪福州規劃館、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等地,沉浸式探尋福州文脈;同時也深入福州軟體園、閩都創新實驗室,體驗無人機、機器狗等新興項目,近距離感受城市的創新氛圍。
活動特邀台灣知名學者苑舉正、苑舉民兩位教授帶領青年學子思考兩岸交流的深度與廣度。苑舉正表示,希望這次能讓台灣青年更立體地理解福州,搭建情感與思想交流的橋樑。
在參訪隊伍中,台灣師範大學的胡同學(博士、工程師)因長年深耕兩岸交流而備受關注。自2008年隨參訪團踏上大陸起,他先後參加2009年上海世博參訪團、2010年北京八達嶺長城太極團,並於2011年擔任台灣中央大學兩岸交流團隊輔導員,2012年更加入香港兩岸三地高校參訪團。十多年來,從文化交流到專業研學,他的足跡幾乎串連起兩岸青年互動的發展脈絡。2025年再度走進福州研學營,他以親歷者與觀察者的雙重身份,見證交流模式的深化轉型。近日,記者就活動體驗、政策建議與青年責任等議題進行了專訪。
林子傑: 胡同學您好,經過這幾天的行程,您對這次研學營有什麼整體感受?對您未來在大陸的發展是否提供了新的思路?
胡博士: 我從零八年北京奧運起就陸續參與兩岸活動,對相關活動和對台、惠台政策保持高度關注。一路走來,很明顯感受到整個配套政策逐步完善;早期政策不完善時,有意願來大陸發展的台灣青年可能會在職涯軌道的轉換過程中遇到困難。但這次福州的人才營,讓我們看到許多新的配套措施,象是人才公寓、數智人才港等,對我重新評估來榕(福州)發展有了重新評估。我會願意把這些信息帶回去,推薦給身邊有興趣的同儕。
林子傑: 您在專業領域有工程背景,對兩岸人才政策和產業走向有什麼觀察?
胡博士: 目前福州高校對台人才引進的政策主要是面向博士,但現在台灣地區進行博士升學的人才並不多,這是目前兩岸在高教政策上的小差異,碩士人才或許具備博士的才能,所以我覺得政策可以繼續細化,根據個人實際的研究成果做評估,把研究成果和學歷在人才引進中的權重進行調整,這是我個人的想法。今天所參觀的某院校老師說,目前發展的大方向是理工、人工智能、大數據,因此他們招攬的主要人才也是這方面,但由於我自己是工程師,我體會到人工智能工具已經足夠完善,其發展的某些瓶頸只有具備人文素養的人才能克服。因此,要怎麼用人文與社會科學的思維去指導應用這些工具落地,才是下一步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方向,個人希望院校在人才引進的時候,能對人文社科給予同等的重視,文理並重。福州正打造數字經濟強市,若能在人工智能研發中注入人文關懷,不僅能提升技術落地的溫度,更能為台青中的社科人才創造發展空間。
林子傑: 如果要對島內有志來大陸的青年說句話,您會怎麼建議?
胡博士: 我想提醒的是態度問題。這次活動,福州展現了主動、開放的誠意來接待我們,我希望同行的台灣學生也能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去回應。參訪不僅是學習,更關乎禮節與相互尊重。我們代表的是台灣高校青年形象,每個細節都影響對岸對我們的觀感。保持專業修養與尊重,才能真正讓交流有意義。
採訪手記:
在胡博士的手機相冊中,從2008年參加北京奧運的青澀留影與當下研學營生動瞬間的交織,他感慨:「從過去的走馬觀花到如今的精準對接,大陸對台灣青年的服務越來越貼心。」訪談過程中,他強調:「兩岸融合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福州用三年打造『好年華』品牌,我們青年更應以行動證明:交流的深度永遠勝過距離的遠近。」這或許就是兩岸青年交流的真諦——以個人之行,感染眾人之心,讓尊重與理解在互動中紮根,讓融合的希望在實踐中萌芽。
圖一、二說:第十三屆海峽青年薈·第三屆「好年華 聚福州」閩台青年人才研學營在福州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