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人異人性殊

人異人性殊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429)

艾 慧

人異人性殊,獸同獸性真。

人恐縱性獸,獸悲自性人。

化人千重渡,離獸漸成神。

2023.08.21

 困獸·異人·神途——品呂國英《人獸之辨》的哲思之妙

 “人異人性殊,獸同獸性真。”

十個字,如一道閃電,劈開了我們對“人”與“獸”的慣常認知。呂國英先生作於2023年8月21日的這首的哲詩《人獸之辨》(依詩意擬題),開篇便直指核心:人性複雜萬端,千人千面,甚至一人亦有千面,那份本初的“真”常迷失於欲望與偽飾的迷宮;反觀獸類,其性單純如一,渾然天成,不假雕琢。這並非簡單的褒貶,而是對存在本質的驚心一問:究竟何為“真”?是人的繁複深邃,還是獸的純粹本然?

 更震撼的,是視角的驚天逆轉——

“人恐縱性獸,獸悲自性人。”

人類心底深埋著對“獸性”的恐懼——怕被原始衝動吞噬,怕墜入野蠻深淵。這份“恐”,是文明的柵欄,卻也可能是對生命本源的疏離與禁錮。而“獸悲自性人”一句,如石破天驚!詩人竟借獸之眼,投來悲憫的目光:它們所悲,非人強大,而是人在“自性”(人之所以為人的屬性)的牢籠中,迷失、扭曲、異化,喪失了那份與生俱來的“真”與“自由”。人懼獸之野,獸悲人之偽!這雙重情感交織,照見的是人性深處最尖銳的困境與悖論。

 出路何在?詩的尾聯如破曉之光——

“化人千重渡,離獸漸成神。”

“化”,是此詩靈魂!非是消滅,而是熬煮、淬煉、昇華。人性的超越,是靈魂的苦修。需趟過“千重渡”——那是欲望的暗河、認知的迷障、自我的樊籠,是千道關、萬重劫的精神跋涉。“離獸”,非絕七情六欲,乃是掙脫原始本能的盲目奴役;“成神”,亦非羽化登仙,乃是趨向精神的至純、至明、至自由與至崇高,抵達一種光明通透的境界。這是一條由“獸”之真樸出發,穿越“人”之複雜泥沼,最終仰望“神”性星辰的逆旅。

呂國英此詩,字字如金,句句驚雷。“異”與“同”的對照,“恐”與“悲”的交鋒,“化”的艱辛,“渡”的漫長,“離”的決絕,“成”的嚮往,無不凝聚著對生命本質的深邃洞察。短短二十字,是一部微縮的精神煉金術。

它是一面寒光凜冽的鏡子,逼我們直視:在文明華服之下,是否困鎖著比獸更不自由的靈魂?它更是一縷穿透迷霧的星光,昭示著那條荊棘與榮光並存的道路——唯有在“化”的烈焰中不斷自渡,超越獸性的束縛,淨化人性的沉屙,方能於塵世逆旅中,瞥見那縷屬於“神”的、永恆的精神輝光。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