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香港訊)2025年7月27日,由香港星河畫藝會與阜博集團聯合主辦,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及中國文化基金會支持的”墨韻新象——當代藝術名家作品展”在香港文鹹道西街18號盤穀銀行隆重開幕。此次展覽彙聚了多位當代藝術名家(包括:金耀基、伍汝 、徐裏 、祁海峰 、王思強 、石果 、賀丹晨 、劉思東 、寧克平 、王元)的精品力作,不僅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更引發了對藝術在科技與金融時代中的獨特價值的深刻思考。
AI時代的審美不可替代性
在人工智慧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AI已能夠生成看似”具有審美特徵”的圖像,但策展人寧克平指出,藝術的真正價值在於其不可替代的精神共鳴。”審美判斷從來不是數據運算的結果,而是自由意志與精神愉悅的終極表達。”展覽中的作品通過創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傳遞出對城市孤獨的療愈、對個體價值的呐喊,以及對自由精神的追求,這些情感流動是AI無法模擬的”人類專屬體驗”。
藝術與生活的雙向奔赴
展覽還探討了藝術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藝術不僅滲透於日常生活,賦予平凡事物以精神刻度,同時也紮根於生活的土壤,成為創作者對生命體驗的誠實表達。一位藝術家以城市街景為畫布,用塗鴉訴說對社區的情感;另一位創作者則將日常用品轉化為裝置藝術,探討消費時代的物欲與精神困境。這些作品讓觀眾在熟悉的場景中看見自己的影子,使個體的孤獨體驗昇華為人類的共同記憶。
超越金融邏輯的精神財富
在金融化的時代,藝術常被視為”投資品”或”財富符號”,但策展人強調,藝術的本質在於其超越時空的精神價值。”金融產品隨經濟週期波動,而藝術承載的是人類文明的精神密碼。”一幅古典油畫或一首古詩跨越數百年仍能引發共情,正是因為藝術的價值不依賴於市場價格,而是通過情感共鳴與文化傳承確立其永恆性。
藝術是觸手可及的精神家園

展覽最後呼籲,藝術不應是遙不可及的殿堂,而是每個人都能在平凡生活中發現的精神家園。在科技與金融交織的時代,藝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錨點,提醒人類對精神價值的追求永不改變。正如策展人、中國金融美協顧問、第七屆國際城市文化論壇副主席寧克平先生所言:”願我們都能在藝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讓審美成為生活的日常,讓精神的豐盈定義真正的’富有’。”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8月10日,為香港這座”文化熔爐”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藝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