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雁過啼留痕

雁過啼留痕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384

 

 

雁過啼留痕,雪落潤無聲。

目極笑至遠,殊境又時空。

2023.12.14

 

無痕之痕——淺析呂國英哲詩的形上之境

 

呂國英先生四行哲詩,如四枚晶瑩的露珠,在有限詞句中折射出存在與時間的永恆之問。詩中意象彼此交疊,層層遞進,終在精神的高處凝成一道智慧光暈。

 

雁過啼留痕”一句,有形之聲與無形之痕交織。大雁振翅掠過,鳴聲早已消散在虛空,卻偏言“留痕”。這痕跡,非刻於物質之碑,而是存於心靈之境——如陶淵明“托體同山阿”的坦然,肉體雖逝,精神卻能在人類記憶的土壤中生根。

 

雪落潤無聲”繼而以靜默書寫力量。雪花悄然而至,融入泥土的懷抱,無聲無息中卻滋養萬物。這近乎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智慧:至高的存在常以無形顯現,至深的奉獻多在不言中完成。雪落無聲,卻孕育著春天驚雷,是“無為”中蘊含的磅礴“有為”。

 

目極笑至遠”陡轉至精神疆域。有限目光所及終有盡頭,但心魂所寄的微笑卻能穿透時空阻隔,抵達無窮之遠。此句讓人想到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超越——當物理世界將我們圍困,心靈的笑恰是展翅的飛鳥,破壁而出。

 

殊境又時空”如黃鐘大呂,將前三句意象收束於宏闊哲思。不同境界層層穿越,最終在時空維度上獲得統一。這“殊境”不僅是物理空間的轉換,更是生命境界的躍升;而“時空”在此被重新熔鑄,成為精神永恆棲居的廣宇。

 

全詩以“痕”與“聲”、“目”與“笑”、“境”與“時空”構成精妙張力結構。呂先生仿佛一位洞悉天機的哲匠,在古典詩境的錦緞上,以現代哲思的銀針繡出存在的雙重維度:有形終將消逝,惟無形精神能禦時間之風而行;有限肉身雖困於此刻,無限心靈卻能笑至時空盡頭。

 

這四行短章,遂成為一座微型的通天塔——沿著意象的階梯攀升,我們終將遇見那個在時空之外,對著永恆莞爾的自己。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十餘部、藝術評論上百篇,撰著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