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音織夢:千年弦語映香江

——香港理大「穿越時代古箏詩篇」音樂會盛宴側記

演出海報

 【雅樂共賞】

昨夜(4月15日),當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的燈光漸暗,二十一弦古箏的第一聲泛音劃破寂靜,彷彿打開了一扇時空之門。由駐校藝術家鄒倫倫博士領銜的「穿越時代之古箏詩篇」音樂會,以弦為筆,以音為墨,在三個小時的演出中繪就一幅橫跨東西、縱貫古今的音樂長卷。

起:金蛇狂舞叩千年

理工大校友會中樂團、古箏團及二胡團的師生,特別是在兩位尊敬的指揮家汪熾華與張子聰的帶領下,與古箏演奏家鄒倫倫的合作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每位成員都表現出色,積極排練,認真準備。開場曲《金蛇狂舞》如一道鎏金閃電,古箏與民族樂團鏗鏘合鳴,瞬間點燃了全場的熱情。隨後,鄒倫倫獨奏的《漁舟唱晚》,指尖在雁柱上輕盈遊走,流淌的不僅是音符,更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唐詩意境。當《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升起,觀眾沉醉在音樂的海洋中。

特邀藝術家包括二胡演奏家周翊、Ruby陳,青年鋼琴家Lisa陳、吉他演奏家Judy奚、青年吉他演奏家Max Mares、Julian Li,以及鼓手兼鋼琴家Liza譚等,他們在音樂會中展現了非凡的才華。周翊與Ruby陳在「蘭亭序」及「化蝶」的演奏中與古箏相互呼應,在鋼琴家Lisa陳的伴奏下充分展現出優雅與細膩的旋律。周翊的揉弦與古箏的泛音交織,恍若江畔蘆荻與月影的纏綿私語。

承:東西和鳴見匠心

音樂會的精妙之處在於打破傳統的疆界。義大利民歌《山之歌》經古箏與吉他改編後,阿爾卑斯山的風情竟與江南的煙雨奇妙交融;經典曲目《愛你在心口難開》以中樂編制首演,爵士鼓手Liza譚的即興華彩,讓在場的青年觀眾隨著節奏輕輕搖擺。特邀鋼琴家Lisa陳在《蘭亭序》中的點綴,恰似宣紙上的朱砂鈐印,為古曲增添了現代的註解。

 

轉:弦外山河入夢來

中段曲目帶領觀眾進行了一場「聽覺壯遊」。當《高山流水》的巍峨氣象尚未散去,古箏團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已帶來撲面的草浪清香。鄒倫倫特別改編的青藏風格段落中,快速輪指的「風雪音效」與低沉的刮奏,令人彷彿看見蒼鷹掠過雪山之巔。

此刻,中華時報創辦人、香港美術學院院長、香港藝術研究院院長曾曉輝教授即興賦詩《弦上時光》,以文字共鳴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弦上時光》

今夜,指尖在弦上甦醒,  

鄒倫倫的琴音如河流,  

從遠古的山澗漂來,  

又向未來的星群奔去。

 

我們在理工大學的燈下相遇,  

古箏是船,載滿詩句,  

一槳撥開唐宋的霧,  

一槳划進蒙古的風。

西方的音符悄悄停泊,  

與東方的月光交談,  

青藏高原的鷹影掠過,  

弦上忽然積雪,忽然開花。

合:戰颱風雷動香江

壓軸曲目《戰颱風》將晚會推向高潮。鄒倫倫雙手在弦上翻飛如蝶,掃搖技法模擬的風暴聲浪與鋼琴家陳思慧的雷霆低音相互激盪,正如曾曉輝詩中末章所詮釋——

駐校藝術家親手紡織時光,  

每一聲揉捻都是承諾,  

當最後一個泛音懸在夜空,  

整座城市靜默成共鳴箱。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滕在講話中強調了香港理工大學「駐校藝術家計劃」的重要性,自1999年以來,該計劃持續為校園注入藝術活力。滕校長指出,透過邀請各領域的知名藝術家,校園的文化與藝術生活得以蓬勃發展。

今年的駐校藝術家是古箏大師鄒倫倫博士,她透過一系列活動讓大家體會箏樂之美,包括講座、示範和音樂會。音樂會的曲目涵蓋古今中外,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並吸引了眾多學生和校友積極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計劃今年首次公開招募中國樂器演奏者,經過嚴格遴選,十一位入圍者將在音樂會中表演,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滕校長代表理工大學頒發獎牌給鄒倫倫博士,以表達對她專業指導的感謝,並期待此次活動能進一步提升理大社群的藝術文化素養。

【藝文觀察】

由香港理工大學推出的2025年駐校藝術家計劃,自3月18日開始至4月15日,分為三個階段深入推廣傳統音樂文化。

第一部分:與藝術家會面——「古箏傳統與現代的藝術演變」講座示範。

第二部分:工作坊。

第三部分:「穿越時代之古箏詩篇」音樂會。

昨晚的音樂會作為理大2025駐校藝術家計劃的收官之作,其意義遠超演出本身。當夜半離場的觀眾仍輕聲哼唱著旋律時,維港兩岸的夜色中,千年的弦音正以新的生命力持續迴盪。

(藝文记者曉鴻報道  圖片由香港理工大學攝影師提供)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