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波兰(二)

周思源/供稿(翻譯)   攝影/

華沙老城區

無名烈士墓

 華沙無名烈士墓建於1925年,位於畢蘇茨基廣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毀壞。 現在的無名烈士墓是在廢墟上經過整飾而成。無名烈士墓的大理石上鐫刻著波蘭軍隊曾經戰鬥過的地點和日期,墓中存放著從波蘭烈士們犧牲的戰場上收集的泥土。 無名烈士墓是波蘭舉行各種節慶、紀念儀式的重要場所。按照波蘭外交禮儀規定,外國重要代表團來訪和駐波蘭使節到任均向無名烈士墓鮮花。

華沙無名烈士墓,是一座位于波蘭華沙的長明火,獻給為波蘭獻出生命的無名士兵。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修建的許多此類國家無名烈士墓之一,也是波蘭最重要的此類紀念物。

这座無名烈士墓位於畢蘇斯基廣場,是薩克森宮唯一倖存的部分。一年365天,每小時更換一次警衛。

華沙大學

華沙大學是波蘭最大的高等學府。華沙大學的歷史與跌宕的波蘭歷史及作為首都的華沙歷史緊密相連。建立于1816年的華沙大學是由1766年建立的華沙軍校、1808年建立的法律學校和1809年建立的醫學院合併而成。

18世紀沙皇俄國、普魯士及奧地利瓜分波蘭,亞歷山大一世授旨建立華沙大學。華大校徽-一個古老的頭戴皇冠的波蘭鷹,校徽上的五顆星分別代表當時的五大學科系:神學、法學、醫學、哲學及自由藝術。1830年至1856年沙皇政府關閉了大學。1870年大學重開,沙皇控制下的大學中很多員工來自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佔領機構同意在華沙建立波蘭的高等學府。華沙大學自此成為波蘭第一個合法的國家學術機構。

聖十字聖殿

正對著華沙大學主校園,是華沙最著名的巴羅克教堂之一。興建於1682年,1757年完成。1944年被毀,後來重建、目前由遣使會神父管理。

蕭邦的心臟由他的醫生讓·克呂韋耶取出,按其遺願由姐姐在1850年帶回波蘭,放在聖十字聖殿裡,安放弗裡德里克·蕭邦的心臟(就在底部花束上方)的柱子。

美人魚雕像

華沙美人魚雕像(波蘭語:Pomnik Syreny w Warszawie)位於波蘭首都華沙老城區市集廣場,由康斯坦蒂黑格爾 (Konstanty Hegel) 1855年創作。美人魚是華沙的象徵,同時也是華沙的守護神。從16世紀開始,美人魚就出現在華沙的盾徽上,市內也能看見許多與美人魚相關的事物。目前矗立在廣場的雕像非原先1855年打造的雕像,而是以鋅鑄造的現代複製品,原來的銅造美人魚目前在華沙歷史博物館展出

在波蘭,出海口在波羅的海的維斯瓦河,傳說有美人魚。當時有一個名叫華爾的男青年和一個名叫沙娃的女青年結伴,順流乘舟來到現在的波蘭首都華沙開拓家園,當時河中的美人魚是他們的見證人和庇護者。這裡逐漸發展成一座城市,後人為了紀念他們,便把他倆人的名字合稱“華沙”作為該城的名稱。同時,把美人魚形象作為華沙的城徽。

美人魚的上身是位端莊文靜而又英俊無畏的美麗少女。她頭髮捲曲,眉清目秀。右手舉寶劍過頂,左手執盾牌護身,雙目凝視遠方,眉宇間洋溢的浩然正氣,表現出波蘭民族堅貞不屈的性格。堅實的碑座將美人魚塑像高高托起,更突出了她那英勇無畏的身姿。

到華沙弗羅茨瓦夫—–

百年廳

是位於波蘭弗羅茨瓦夫的建築。百年廳建於1911年到1913年,是德意志帝國為了紀念抵抗拿破崙一世入侵的萊比錫戰役100周年的工程之一,建成後是當時佈雷斯勞(弗羅茨瓦夫該市的德語名)的市政廳,由著名建築師馬克斯·伯格(Max Berg)負責興建。2006年,百年廳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百年廳位於展覽區,被設計成多功能的娛樂休閒建築。中心對稱,呈四葉草形。中心部分是廣闊的圓形大空間,直徑高達65米,高42米,可以容納6,000多人。上方是23米高,由鋼和玻璃構成的燈籠式圓頂。此外,窗戶由從國外直接進口的高級硬木製成,牆壁構造獨特,混凝土、軟木、木頭等構成良好的隔音層。壁上簡潔無飾,水泥暴露在外卻不失典雅氣息。

百年廳的北邊是歷史展覽館。展覽區北側是一人造池塘,並附有環池水泥走廊。大廳入口附近就是弗羅茨瓦夫展覽股份有限公司的辦公樓。入口處是伸向百年廳的寬闊柱廊,其中柱子是鋼筋混泥土澆築而成的。

1948年,一座針狀的金屬雕塑“Iglica”矗立在百年廳正前方。

百年廳融聚了20世紀初期各種現代建築的風格,是鋼筋混泥土建築的先驅之作。

弗羅茨瓦夫市政廳

弗羅茨瓦夫市政廳,是一座位于波蘭弗羅茨瓦夫市中央集市廣場的哥特式建築,其建設經歷了大約250年,從13世紀末持續到16世紀中葉,最終具有目前的形式。最初它是一座單層建築物,以後逐漸擴建。在17世紀,底層用於軍事用途,普通民眾只能進入地下室,那裡有啤酒供應。19世紀,法院遷往單獨的建築,市政廳主要為市議會使用。1930年代,它改為一座博物館。二戰期間,該建築有10%被損壞,屋頂受損嚴重,還損失了一些雕塑。重建工程從1950年代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包括東立面的時鐘。今天,它用於開設博物館,並舉辦音樂會等文化活動,地下室開設餐廳。在市民大廳有一幅16世紀城市地圖。樓上是15世紀下半葉的大廳,用於舉行正式儀式

小矮人

20194月,弗羅茨瓦夫市政廳市已有600座小矮人的雕像。第一批小矮人出現於2001年,為了紀念80年代當地青年反抗政府的“橙色運動”,當年有一批青年學生打扮成小矮人的模樣,在城市遊走。

天氣冷了,當地居民還會時不時的為“小矮人”們穿上“衣服”。最近,弗羅茨瓦夫就舉辦了這麼一場別開生面的“小矮人”銅像服裝設計的比賽。參賽者們要為“小矮人們”量身定制衣服,並且要親手縫製為“小矮人”銅像穿上。整個活動將持續到本月16號,比賽期間人們可以為自己喜歡的“小矮人”服裝造型投票。

它是这座城市的象徵

伊格利察(lglitsa) 是波蘭弗羅茨瓦夫的一座鋼尖塔,由建築師斯坦尼斯瓦夫·亨佩爾(Stanislaw Hempel) 1948年建造,是戰後“收復領土展覽”的一部分。尖塔最初的高度為106米,1964年重建後降低至96米,1979年維修後降低至90.3米。

lglitsa 毗鄰百年紀念堂,建于1913年,用於舉辦展覽和文化活動。尖頂原本頂部有一個旋轉的鏡子結構,可以在夜間形成“光傘”,但施工完成後不久,它就被閃電擊中,結構被拆除。

1977年,百年紀念堂周圍的建築群(包括伊格利察)被宣佈為國家建築紀念碑。如今,伊格利察(lglica) 已成為弗羅茨瓦夫的熱門景點之一,也是這座城市的象徵。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