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30日電 “老祖宗回答我”系列視頻近日走紅中國網絡。在人工智能(AI)技術的加持下,李白、李時珍、唐伯虎等歷史人物在短視頻中“復活”,並以情緒化的表達與廣大網友進行“跨時空對話”,引發輿論熱議。
蘇州博物館是這類系列創意視頻最早開發者,視頻中歷史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徵與現代語境下的對話腳本形成強烈反差感,其自3月12日以來在社交平台上發佈的多個視頻點讚量破萬。蘇州博物館方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系列創意視頻採用AI技術製作,文案由博物館團隊根據真實歷史創作,希望通過這種新穎的形式為傳播歷史知識增添趣味性。
隨後,多地文博平台結合自身資源推出類似創意視頻:李白舉起酒杯質問網友為何不讀《將進酒》,李時珍化身“賽博老中醫”在線坐診……此外,消防、警方等官方賬號也借用這一形式展開反詐宣傳、科普教育。有網友表示,“老祖宗暴躁的質問很上頭”“知識以一種奇怪的方式進入腦子”。
對此,《人民日報》近期在社交平台創建的“回答我”熱梗調查顯示,約58%的網友認為AI“復活”古人很有趣,不失為幫助人們瞭解歷史的新模式;但約24%的網友認為這是惡搞、低俗,並呼籲加強監管。
通過AI技術,古人形象變得豐滿而具體。山西傳媒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師趙雯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AI“復活”古人系列短視頻降低了公眾接觸歷史的門檻,使得歷史知識和文化觀點的輸出更親切,尤其吸引青年群體。
同時,流量驅動下的自媒體亂象隨之而來,部分短視頻創作者祗圖形式新穎有趣,歪曲歷史人物的言論和行為、虛構編造歷史的情況在社交平台上時有發生。
人民文娛評論指出,AI創作應警惕編造、惡搞、擦邊等內容,把握好尺度與邊界。
中國經濟網報道也強調,使用AI技術務必保持敬畏審慎,創新表達不能亂來,更不能胡說八道。
封面新聞評論表示,網友利用AI技術“二創”,不應消解史實的嚴肅與厚度,更不能編造篡改歷史以博取流量。
此外,算法或賦予歷史人物“刻板印象”,慣用的對話情景、情緒化的表達方式將導致“暴躁”的標籤,阻礙人們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山東宣傳公眾號刊文認為,過度依賴AI瞭解歷史,會造成認知碎片化、淺表化。
科技賦能歷史文化的潛力不止製造網紅,新京報傳媒研究刊文指出,其未來發展可從內容上更聚焦古人背後的精神內核、建立技術標準體系、構建傳播矩陣等方向尋求突破。(完)
來源中新社